上海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三十年的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海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三十年的历程、经验与未来陈国政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充足高质的人力资源是上海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的主要保证,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资源。30年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也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化,在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逐步积累了不少具有现实价值的经验。但是上海要构建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需一段时期的努力。一、三十年历程:引入、培育、完善市场机制30年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逐步过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引入市场机制阶段、培育市场机制阶段和完善市场机制阶段。1、引入市场机制阶段从1980年到1984年,上海劳动力市场开始引入市场机制。80年代初期,大量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始大批地返回上海,导致城镇代年青年数量急剧上升。但是上海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劳动力就业,面对当时的形势,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才能解决众多知青的就业问题。因此采取了“三结合”的方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通过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诞生了新型劳动力管理组织——劳动服务公司。从此打破了国家“统分统包”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成为解决城镇就业、降低城镇失业率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劳动力市场的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具体的运作方式来看,只能说是具有了部分的市场功能,也就是仅仅起到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的作用,劳动力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1984年7月,上海市人事局成立了“上海市人才交流服务处”主要负责上海市内人才的调动与交流,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人才完全凝固状态。1984年4月21日在上海市展览馆科技交流会上开辟了人才交流馆,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1万多人参加了此次人才交流会,交流登记达4000多人,此后,又在上海的不同地点开展了人才接待工作,共促成66人流动成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人才流动的先驱,标志着上海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的开端。2、培育市场机制阶段随着劳动力在市场上的流动加快,劳动力供求双方开始在市场上发挥主题功能,供求平衡开始影响到劳动力价格机制的形成。从1985年到1993年的8年中,上海劳动力市场逐步培育市场机制,形成以劳动力供求平衡决定的劳动力价格机制。从1985年起,上海国有企业对新招收的职工实行了劳动合同制,促进了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合理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从以前的调配方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流动方式,在此阶段,人才的流动也出现由市场主导的有效流动。1986年,闸北区出现第一家劳务市场,迅速扩展到全市范围,并且深化到各个层面,职工劳务市场、待业劳务市场向外来劳动力劳务市场等层面发展。同时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与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规范而有序地流动,社会保障机制开始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988年,上海市成立“人才开发调节中心”,服务功能从单纯的交流扩大为建立人才信息库、代管人事档案,开展待业保障等。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采取了较为开明的人才流动政策,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采取了支持人才流动的做法。为此1988年10月,颁布了《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辞职暂行办法》,使辞职和人才流动走上正常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出现了大型的人才交流会,具备了人才市场的基本雏形,即供需见面,供需双方共同决定人才价格。1990年,上海市人才市场举办了第一次大型恩赐交流会,共有36家合资企业,110家民营企事业单位参加招聘,15000人参加洽谈。1992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交流、服务功能逐步健全,影响进一步扩大。3、完善市场机制阶段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上海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完善,基本上完成了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1994年上海市委提出“加快建立上海区域性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指导方针,促使劳动力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1996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改革,标志着上海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完善市场机制阶段。经过3年的努力,到1997年底,上海具有425家由劳动部门审批的职业中介机构,形成了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和其它部门职业中介相互并列的、遍布全市的职业中介立体网络。为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有效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各种其它类型的劳务市场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个集多种性质的劳动力市场,多种交易方式、机制灵活、操作规范的市场群体。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共同成为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形成了人力资源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的机制。1994年开始,上海建立上海人才市场和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以后,人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人才市场的组织能力迅速增强,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中国上海人才市场是由国家人事部和上海市人们政府共同组建的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宗旨,以上海地区为基础,辐射并服务于长三角和全国其它地区。大力开发人才培训和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在人才交流和流动人才的管理、为企业单位服务和人才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下设中山西路市场、漕河泾市场、南昌路市场、恒丰路市场等分支机构。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服务手段先进、并通过人才交流、评价、信息服务、人士代理等一系列功能,为各用人单位和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拥有特殊才能的人员提供配套服务。1995年上海还成立了“厂长经历人才市场”,为上海高级企业管理人才提供合适的交流场所。在人才市场体系建立的同时,上海人才管理也外出了重大的步伐,1996年出台《上海市人才流动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人才流动走上正规。到1997年,上海人才市场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各个单位召开的人才交流会达到486次,平均每天1.3次,吸引2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83万多人参加交流。至此,上海人才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开放的人才政策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吸引着全国各地人才的加入。完善的培训基地、日益成熟的中介机构、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规范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共同促进了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高效市场化运转。2003年开始,上海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活动,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与选择。部分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把职业指导讲座、座谈会带进高校,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市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议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1998年启动的“上海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经过10年的运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目前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已经形成了数字制造技术、创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基本格局,建有50多个实训室,覆盖46个职业大类,180多个职业工种。人才中介服务逐步完善,到2006年9月底,上海累计向843家机构发放了“上海市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这些中介机构为人才流动、开发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长三角人才区域开发与合作在2006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人才交流、教育培训、证书互认等10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与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开展了人才合作。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和推广,网上招聘成为为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的新手段,既方便了招聘双方的信息沟通,又为招聘双方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成本。智联招聘、51JOB、中华英才网等著名招聘网站日益成熟,成为高级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主流招聘网站,另外还有各个区县的人才网等各类网站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招聘的功能,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招聘格局。目前全球500强企业在上海都使用过网上招聘的手段寻找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网络招聘也覆盖了月收入2000元到2万元的所有人群。网络招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网络招聘占到了招聘总数的20%以上。2005年年,网络招聘的市场份额接近10亿元,业内企业的平均增长率超过70%。但这相对于美国网络招聘78%的市场占有率来说,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网络招聘占整个人才市场份额的比例将达到33%,而且网络招聘的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二、改革经验:特大型城市的转型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的城市,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非常巨大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上海要打造“四个中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引进另外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世界第6大城市群的中心,云集了世界各地的一些高端人力资源。因此上海在这30年中,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以确保上海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要,30年来,上海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1、改革的渐进性和社会就业的稳定建立人力资源市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需要,是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客观需要。但是上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改革是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来完成的,其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创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局面,维护社会就业的稳定性。上海劳动力市场在改革初期是贯彻“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改进企业招工制度,针对大量的下乡返沪知青和失业人员,采取“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办法,打破由劳动部门统一调配劳动力的格局。然后是劳动合同制的推行,新进企业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接着对原有的固定工实行合同化管理,优化劳动组合,部分职工逐步下岗,实行了企业阿内部劳动力的有效流动。通过就业训练、生产自救和事业保险等办法缓解下岗事业人员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在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把再就业工程与劳动力市场的深化改革结合起来,随着上海的进一步开放,大量的外来劳动力也开始进入上海,给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开始突出,。建立再就业工程显得非常突出,采取政府帮助、企业扶持、发展个体工商户、建立非正规劳动组织、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缓解劳动力市场深化改革带来的就业冲击。2、促进人才流动与搞活城市经济人力资源是上海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所需要第一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中的人才更是重中之重,通过促进人才流动来搞活城市经济,提升上海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能级是贯穿上海人力资源市场改革的主线。上海虽然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但是与上海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对人才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陈旧、专业结构失衡和年龄结构老化。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即政府对人才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一般事务管理转向政策法规管理,完成从“小人事“到”大人事“的飞跃,建立新的人事体制,包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用人制度、市场工资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实行人才管理社会化核心就是建立起人才市场,实现人才的市场配置。制定政策于破人才流动中身份与区域的限制,规定人才流动不受身份、户口、区域的限制,打破人才流动中1992年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一级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人才流动到上海,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为此,1992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的暂行规定》,为人才跨行业、跨地区流动进一步扫除了障碍。配套的制度有《工作寄住证》制度、1993年12月颁布的《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和2002年推出的《上海市居住证》制度,这一系列制度解决外省市人才来上海工作的户口和市民待遇以及家属和小孩教育等问题。建立了多层次的网络立体人才市场,1993年出现了地区、行业、厂际和企业内部四个流动层次并存、互为补充的人才流动格局。第一流动层次市地区人才市场,由市区县有关部门举办,根据机关事业单位需要,组织人才资源供需双方直接洽谈,实行双向选择;第二流动层次是行业人才市场,由企事业单位主管委局举办,在行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引进市场机制,调剂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资源余缺;第三离队层次是厂际(所际人才市场),由企事业单位自己举办,在企事业单位之间直接进行人才资源余缺调剂;第四流动层次是单位内部人才流动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