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样例【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样例【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样例【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中数学教学教案1一、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明确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2、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二、学习重点: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学习难点:二次根式计算的结果要是最简二次根式。三、过程知识准备1、满足下列条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2、回忆有理数,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3、回忆并整理整式的乘法公式。方法探究1⑴(512+23)x15⑵(3+10)(2-5)归纳:尝试练习:⑴(3+22)x6⑵(827-53)6⑶(6-3+1)x23⑷(3-22)(33-2)⑸(22-3)(3+2)⑹(5-6)(3+2)方法探究2⑴(3+2)(3-2)⑵(3+25)2归纳:尝试练习:⑴(5+1)(5-1)⑵(7+5)(5-7)⑶(25-32)(25+32)⑷(a+b)(a-b)⑸(3-2)2⑹(32-45)2参考资料,少熬夜!⑺(3-22)(22-3)⑻(a-b)2⑼(1-23)(1+23)-(1+3)2⑽(3+2-5)(3+2+5)例题解析1、计算:(22-3)2011(22+3)2012。2、若x=10-3,求代数式x2+6x+11的值。3、若x=11+72,y=11—72,求代数式x2-xy+y2的值。内反馈1、计算12(2-3)=2、计算⑴(2+3)(2-3)=⑵(5-2)2010(5+2)2011=3、计算:⑴12(75+313-48)⑵(1327-24-323)12⑶(23-5)(2+3)⑷(5-3+2)(5+3-2)⑸(312-213+48)÷234、已知a=3+2,b=3-2,求下列各式的值。⑴a2-b2⑵1a-1b⑶a2-ab+b25、若x=3+1,求代数式x2-2x-3的值。初中数学教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三、教学媒体:大屏幕。四、教学设计简介: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参考资料,少熬夜!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五、教学过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x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基础训练一: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x+1;②y=-x/5;③y=3/x;④y=4x;⑤y=x(3x+1)-3x;⑥y=3(x-2);⑦y=x/5-1/2。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3、对于函数y=(m+1)x+2-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7、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的位置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当k>0时,直线;当k<0时,直线。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为此直线y=kx+b(k≠0)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基础训练二: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7、若函数y=ax+b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0。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9、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10、将直线y=-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我这学期做的一节汇报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综合训练题没来得及探讨,留作了课后作业。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参考资料,少熬夜!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课后我找到了学委和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初中数学教学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情感与态度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②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教学思考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参考资料,少熬夜!解决问题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课前准备、幻灯片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认真听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新课讲解1、做一做以实际问题做引例,初步让学生感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图纸上的△ABC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BC,CD和CD分别是它们的高。(1)各等于多少?(2)△ABC与△ABC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3)请你在图4-38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4)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阅读课本材料,弄清题意,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画图,在练习本上作答。依次回答课本提出的4个问题并加以思考2、议一议根据上面的引例让学生猜测,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已知△ABC∽△AB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1)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等于多少?(2)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等于多少?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学生经历观察,推证、讨论,交流后,独立回答。3、教师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理解、熟记。归纳、类比加深对相似性质的理解三、课堂练习:例题讲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60cm,高AD=40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1)△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阅读例题材料,弄懂题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写出解题过程。四、探索活动:如图,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角平分线,且AB:AB=BD:BD=AD:AD,你认为△ABC∽△ABC吗?针对此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作答。五、课时小结指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判定推导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学生畅所欲言,谈学习的体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习题节选。独立完成作业。初中数学教学教案4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3、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情感与态度: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重、难点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