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人才工作发展趋势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事人才工作发展趋势研究成都2013年12月22日•一、我国人事人才工作的历史回顾•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解读•三、人事人才工作发展趋势和走向(一)干部人事工作的制度基础•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基础是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干部制度,建国后又借鉴了前苏联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些做法。应该说,这一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较好的历史作用。•弊端日益主要是:“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这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封建残余根深固地。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科举制促成的社会流动规模与现代社会相近现代法国,农民与工业家、自由职业者上大学的比例,有几十倍的差异。在中国1949—1976年生存取向的高等教育中,管理阶层的子代机会,是体力劳动者子代的4倍。干部子弟成为干部的机会,在1957年—1965年是他人的2.94倍,在1966—1977年是他人的4.23倍。•实现管理目标的三种主要模式:“做梦”,“做人”,“做事”。•成吉思汗共分封九位兄弟、儿子,全世界有近1600万人,约8%的亚洲人是成吉思汗后裔。•在土地革命和长征时期,毛泽东41岁,朱德48岁,博古27岁,邓小平30岁。军级干部平均年龄约为28岁,师团干部平均年龄约为25岁。寻淮洲21岁当军团长,陈海松20岁当军政委,熊厚发20岁当师长22岁当副军长,李先念25岁军政委。•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西方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发挥了表达和综合民意的功能。在选举过程中,选民通过投票不仅是要为下一个任期选择国家政务人员及其公共政策,而且是对上一任期的国家政务人员及其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通过这种选择和评价,选民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意愿以及对公共政策的期许,这是国家未来决策的重要基础。开国时的领导阵容国共人才对决创建和发展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期间,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确立了干部人事管理的体制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各部门党和行政系统的干部人事机构,初步建成了一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三个特点:一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高度统一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干部队伍迅速发展。1949年底,全国干部总数为90.8万人,到1956年底达到976.8万人,同口径比较(不含中小学教师员工)增长7.6倍,每年平均增长36%。三是干部结构由适应革命战争需要转向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抽调大批干部到工业企业工作,保送大量年轻干部上大学学习技术知识,开始了我国干部队伍发展中的第一次结构大调整。曲折前进和完善时期•从1957年到1966年,在党的八大确立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下,全党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步伐。为此,党中央及时调整了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了稳定提高干部素质,调整精简下放机关干部,重新教育干部,培养和提拔新生力量,实现党的干部队伍又红又专,把干部人事工作和队伍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革和拨乱反正时期•“以工代干”、“以农代干”大批增加,干部数量激增,结构发生变化,总量迅速增加。1976年底,全国干部总数达到1615.8万人,比1971年增长25%。•拨乱反正从落实干部政策开始,恢复各级人事工作机构,充实加强干部人事管理队伍。整顿“以工代干”,试行考试录用制度,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单项突破阶段•1978年的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来,到2000年6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前,这一段可以称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单项突破阶段。•所谓单项突破,主要是指在干部人事工作的某项制度、某个体制、某个领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较大的成就。主要有:•干部“四化”方针:十二大前后,围绕提出和贯彻干部队伍建设“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党中央于1982年首次建立了干部退休制度,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在邓小平领导下的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实际上是一次深刻的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一是改革领导体制,减少副总理人数,设置国务委员,形成了由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织的常务委员会决策机制,加强集体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废除干部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规定部委正职65岁、副职和司局级60岁退休,促进了新老干部交替和干部队伍“四化”的实现。三是精简机构人员,国务院机构由100个裁并为60个,部委领导班子正副职为3至5人,部委内设司局正副职为2至3人。国务院编制由51000多人减少为38300人,精简25%。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开了从上到下大规模的组织、人事制度改革之风。•分级分类管理:十三大前后,重点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干部分级分类管理。纵向方面,本着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由过去的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这一改革,扩大了下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和企业、事业单位干部人事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统得过死、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横向方面,针对以往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状况,提出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以建立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推进企业领导人、专业技术人员从“国家干部”中分离出来,将所有干部划分为机关、事业、企业三大类。干部分类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三)十五大前后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突破阶段•“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十五大前后,提出了改革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第一部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的党内法规:从十三大前后的一般干部分类,到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重点对象和内容突出了。据此,党中央于1995年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是第一部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的党内法规。•以后,中组部总结各地的创新做法,下发了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考核、交流等方面的意见、通知、暂行规定。这些规定尽管还未上升到党内法规,不叫条例,尽管不是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但在指导和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一阶段的成就---“四化”方针、干部退休制度••从斯大林时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都实行终身制,或“钦定”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严重不足。•毛泽东时期,虽然也曾提出不搞终身制,但事实上领导干部的任职仍然是无限期、不退休。“文化大革命”以前虽然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当时感到并不迫切。因为那时的干部大多四十七八岁,正值年富力强,而文革后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针对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一时不愿退下来的心理邓小平提出设顾委作为过渡,并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地说服。一方面政治、生活待遇不变,另方面要求老干部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主动退出。邓小平亲身垂范,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同时,按照“四化”方针,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要把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框框,给中青年干部“搭梯子”、“让庙位”,使他们尽快上来。应该说,邓小平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突破。1986年,他说:“小平同志跟我谈了,明年党的十三大,我不再担任总书记了,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几位老同志也都退下来。”“我今年已经71岁,明年就72岁了,从1980年到现在,已经担任了六年总书记,明年十三大一定要退下来。”胡耀邦对干部年轻化和废除终身制很有感触,他曾说:“老一辈现在已无能为力了,年纪都大了,力不从心,还得靠70岁以下的。”“年纪太大,既不能控制局势,又不能控制自己。”并且他一再说,领导人退下来后,“要真的什么事都不管就好了”!这既是他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有切肤之痛的感受。由于核心领导层的新老交替意义重大,中央指定的人事安排5人小组对此很是慎重,王震在此前就曾为此专门咨询过聂荣臻。当时聂荣臻在沉思半晌后,回答王震说:“我认为,现在是过渡期,局面还不稳,小平暂时还不能全退,他可以不参加常委会。他全退了,不当军委主席,一旦有事,怎么号令全军?只有他能镇得住,他在,军队就不会乱。所以,小平还不能全退。”•中央对此进行了研究。不久,王震向聂荣臻传来话说:聂老帅的意见给中央报了,小平说:“这个聂老总,考虑得真周到!”聂荣臻的这个意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对此正式作出决定,党的“十三大”上要“四老全退,三老半退”,“四老”是指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邓颖超,“三老”则是指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十三大后的人事制度改革高潮•在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议上,党中央在总结前一段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当前重点,即“三个改变”、“三个建立”。具体说就是“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强调“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党的十三大精神指引下,全国出现了一个全面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热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经过八年多上上下下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行。(四)新世纪的---整体推进阶段•以2000年6月,中办印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标志,此时,改革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阶段。•所谓整体推进,主要是指在“三支队伍”的改革上,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规划和设想,并努力按照这个规划,从系统方面推进。1.确立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支队伍”:2000年6月,经中央批准,中办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纲要》总结了22年单项突破的经验,从整体上提出了从2001―2010年十年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规划了党政干部、企业领导人、事业单位领导人“三支队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及方向。这是第一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十年规划。•“三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今后改革的重点与目标。重点是: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目标是: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一思路,将改革的内容由“选拔任用”扩展为“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这就使得改革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将改革的方向明确概括为“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这就使得改革的重点内容更加系统,目标更加清晰。2.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5+1”文件:在制度上,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法规。2002年,中央总结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实行七年的经验,修订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选任的基本原则、程序、方法等作出了更加规范和严密的规定,形成了干部选任的基本规章。围绕这一《条例》,中办又下发了2004年“5+1”个法规文件“5+1”文件是什么?•2004年4月,中央颁布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个文件。加上此前经中央同意、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通称“5+1”文件】。•这6个文件的颁布,是中央从整体上不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