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档,供参考1/20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高中语文说课稿【第一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好文档,供参考2/20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好文档,供参考3/2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好文档,供参考4/20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环节4:拓展探究(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好文档,供参考5/20(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好文档,供参考6/20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环节5:课堂小结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环节6:作业设计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2、语言运用练习: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好文档,供参考7/20高中语文说课稿【第二篇】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1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二)教材分析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好文档,供参考8/20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好文档,供参考9/20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二)学法指导: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好文档,供参考10/20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高中语文说课稿【第三篇】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1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好文档,供参考11/20《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好文档,供参考12/20二、说学生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