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力资源管理师(3级)张春2015-8-92回顾一下:识别下列组织结构图的类型3回顾一下:识别下列组织结构图的类型4回顾一下:识别下列组织结构图的类型5回顾一下贵司的组织结构,简单介绍一下?6第三节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第二单元劳动定额的修订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第四单元企业定员人数核算的基本方法第五单元定员标准的编写格式和要求7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一、劳动定额管理的内容劳动定额的四个环节:贯彻执行统计分析定额的制订修订8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一、劳动定额管理的内容(一)劳动定额的制订:首要环节,是基本前提;(二)贯彻执行:评价是否执行的标准:1、劳动定额面的大小;2、是否按劳动定额组织生产;3、是否按劳动定额对工人进行考核;4、推行新定额的有效措施。(三)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四)劳动定额的修订9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二、现代劳动定制的发展趋势(一)巴克制给我们的启示:巴克制:即企业工作效率分析与控制的制度(PAC)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巴克制基本特征:在现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劳动效率的分析研究与管理,建立科学的标准时间,采用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10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巴克制的特点:1、根据科学的标准时间测定员工的工作效率2、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弱化物质刺激3、明确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按岗等核工作效率4、定期有关工作效率的分析报告5、设立专门从事增援的机动部门和人员。11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巴克制的工作效率计算公式:工作效率=工人作业效率*开工率工人作业效率=定额工时/工人实耗工时(工人责任)开工率=工人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工时(管理者责任)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工时-浪费用时12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巴克制的关键:取得“附加效果”,即不断超额完成现行定额。1、减少管理责任的工时损耗2、减少工人责任的工时损耗3、提高作业速度,人机匹配重视人的作用,发掘工人的劳动潜力。13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二)劳动定额的发展趋势:1、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2、向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3、逐步转向劳动定额定员一体化管理。14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三、劳动定额水平的概念和种类1、概念:劳动定额在数值上表现的高低松紧程度。2、分类:(1)按定额的综合程度:工序定额水平、工种定额水平、零件或产品定额水平。(2)按定额考察的范围:车间定额水平、企业定额水平、行业或部门定额水平。(3)按定额的种类:现行定额水平、计划定额水平、定额标准水平。15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四、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三种问题:不平衡、过高、过低五、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既先进,又合理16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能力)一、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1、用实耗工时来衡量(准确性差)劳动定额水平=实耗工时/定额工时2、用实测工时来衡量(适于典型或关键工序)3、用标准工时来衡量(工作量大)4、现行定额之间的比较来衡量(适用的面比较窄)5、用标准差来衡量(揭示波动性)17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能力)二、先进合理的定额水平的要求:1、使员工保持适当的工时强度2、使员工的体力支出符合劳动卫生标准3、定额执行的前、中、后期初期中期后期达标人数60%~70%70%~80%90%以上18第二单元劳动定额的修订一、劳动定额修订的内容:二、劳动定额的定期修订:修订间隔期的考虑因素:定额完成情况、生产潜力大小、定额的质量、生产类型、产品制造特点。19第二单元劳动定额的修订二、劳动定额的定期修订:几种情况:1、新产品:随技术文件的整顿而调整,适于小批试制。2、转入成批生产:随技术文件的定型,再次修订。3、专业生产或成批轮番生产:间隔期为1年。4、老产品或标准件:每年检查一次,适度延长。5、定额水平参差不齐:内部调整。20第二单元劳动定额的修订三、劳动定额的不定期修订:P321、产品设计结构发生变动。2、工艺方法改变。3、设备工工艺装置改变。4、原材料材质、规格变动。5、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变更。6、个别定额存在明显不合理。21第二单元劳动定额的修订(能力)一、劳动定额定期修订的步骤(一)准备阶段: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确定调整幅度:确定修改定额的控制数。指标一:综合压缩率压缩率=(原产品台份定额-计划产品台份定额)/原产品台份定额*100%工时定额22第二单元劳动定额的修订(能力)指标二:计划定额完成系数公式1-3计划定额完成系数=计划产量定额/现行产量定额计划定额完成系数=现行工时定额/计划工时定额上面的例题换算成计划定额?23第二单元劳动定额的修订(能力)(二)修订阶段(三)审查平衡和总结阶段二、修改劳动定额的方法简易修改法:3个步骤1、先求出Y,平均工时超额的百分比;2、再求零部件的实耗工时;3、考虑允许超额幅度,计算新的工时定额。24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一、劳动定额统计工作的任务1、通过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取得实品实耗工时的有关统计资料。2、计算各项指标,为考核生产工人及基层单位的成果提供依据。3、做出全面评价,加强劳动定额管理。25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二、实耗工时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实作工时,实动工时,实用工时。2、分类:(1)按统计范围不同:总产品的实耗工时、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2)按生产单位和工艺过程的不同:车间或班组的实耗工时、工种的实耗工时、工序的实耗工时。26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一、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一)以原始记录为根据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原始记录分类:生产工人工时记录单、产品工时记录单;1、按产品零件逐道工序汇总产品的实耗工时。(适于生产稳定、产品品种少、生产周期短的企业)2、按产品投入批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适于生产周期短、投入批量不大的企业)27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3、按重点产品、重点零部件和主要工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适于生产周期长、产品结构和工艺加工过程比较复杂的企业)4、按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统计汇总总实耗工时。(适于生产稳定、大批大量生产的企业)计算公式:实耗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28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计算单位产品实耗工时的方法:(1)直接计算法:单位产品实耗工时=报告期内某产品实耗工时总数/报告期内该产品成品总量;(2)间接计算法:利用定额完成系数,倒推单位产品实耗工时。单位产品实耗工时=∑单位产品各工种现行工时定额/本工种定额完成系数29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二)以现场测定为基础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1、工作日写实。重点关注:(1)实际用于作业以及完成作业所必需工时消耗。(2)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2、测试:3、瞬间观察法:统计实耗工时时,通常以原始记录为基础,结合现场测定来提高准确度。30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二、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1、按产量定额计算完成程度指标=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合格产品产量/产量定额*100%2、按工时定额计算完成程度指标=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100%适于考核生产班组和生产者个人的定额完成情况。31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二、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3、综合计算法: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Q1Tn/∑Q1T1Q1----某产品的实际产量Tn----某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T1----某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32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三、产品产量和工时定额的统计范围及要求(一)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1、分子与分母在时间、空间上的一致性;2、废品的处理(1)为考察员工、班组、车间的劳动效率,非因工人、班组或车间过失造成的废品,应该统计在内。(2)考察整个企业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时,除外协件外,企业造成的废品均不得计入产品产量。33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三、产品产量和工时定额的统计范围及要求(二)现行工时定额的内容:1、考察员工、班组、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时,非工人、班组、车间本身的原因造成的追加或补充定额,应计算在产品工时定额内。2、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时,不应包括追加定额或补充定额。34第三单元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能力)四、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分析(一)利用分组法分析集体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学会看图说话:P41(二)分析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工时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的影响。1、产品产量2、工时定额3、工时消耗35第四单元企业定员人数核算的基本方法一、企业定员的基本概念1、概念:也称劳动定员或人员编制2、定员与编制的关系:编制:包括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两部分人员编制,可分为行政编制、企业编制、军事编制等36第四单元企业定员人数核算的基本方法一、企业定员的基本概念3、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的区别与联系:(1)从概念内涵:两者都是劳动力消耗的规定。(2)从计量单位看,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3)从实施和应用的范围看,定员定额(4)从制定方法来看:企业定员的方法:按劳动效率定员;按设备定员;按岗位定员;按比例定员;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37第四单元企业定员人数核算的基本方法二、企业定员管理的作用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制订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3、科学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38第四单元企业定员人数核算的基本方法三、企业定员的原则搞好劳动定员工作的核心:保持先进合理的定员水平。定员水平:各类人员定员数量的高低宽紧程度。1、以保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2、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3、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4、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5、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的人外部环境。6、定员标准要适时修订。39第四单元能力要求一、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基本依据:制度时间内规定的总工作任务量和各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基本公式:用人数量=工作任务总量/劳动工作效率40第四单元能力要求一、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五种传统方法)1、按劳动效率定员(适于有劳动定额,手工操作为主)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效率*出勤率)劳动效率=劳动定额*定额完成率可用产量定额测算,亦可用工时定额测算,结果相同。例题1-341第四单元能力要求一、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五种传统方法)2、按设备定员(适于机械操作为主)定员人数=需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例题142第四单元能力要求一、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五种传统方法)3、按岗位定员(适于连续性生产装置组织生产、不操作设备又不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1)设备岗位定员:应考虑的内容:岗位量、岗位的负荷量、危险和安全程度、生产班次和倒班替班方法。多人一机共同操作的岗位定员:P4843第四单元能力要求一、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五种传统方法)3、按岗位定员(2)工作岗位定员。无设备、无定额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4、按比例定员(适于后勤服务类人员)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44第四单元能力要求二、企业定员的新方法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2、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3、运用排队理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4、运用零基法确定二、三线人员定员人数。采用零基定员法核定人数时,最关键的环节是核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量。45第五单元定员标准的编写格式和要求一、定员标准的概念作为劳动定额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劳动定额工作标准,即以人力(活劳动)消耗、占用为对象制定的标准。二、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分类(一)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1、国家劳动定员标准3、地方劳动定员标准2、行业劳动定员标准4、企业劳动定员标准46第五单元定员标准的编写格式和要求二、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分类(二)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类1、按定员标准综合程度(1)单项定员标准:详细定员标准(2)综合定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