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经济法》复习指导(供参考)【上载时间:2004-11-1113:55:45】根据财政部《关于调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及相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经济法》是全国会计专业中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调整后三门考试中的一门课程,与《中级会计实务》相比,教材难度并不大。但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简单记忆型的题目越来越少了,深入理解型的题目越来越多了,所谓最“简单”的《经济法》,却通过率是最低的。如何顺利通过《经济法》考试,也成为广大考生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首先,考生应熟悉《经济法》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命题规律;其次,要全面深入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在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考试成绩达到理想水平。一、教材基本框架与变化情况(一)教材基本框架2004年全国会计专业中级会计技术资格《经济法》考试用书,继续沿用2003年度的考试用书,在2002年度考试用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勘误,变化不大,其内容共10章,包括经济法和税法两个部分,总括如下:第一部分:经济法经济法部分包括七个章节,除第一章总论外,各章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其中《公司法》、《合同法》、是每年考试的重点。从最近3年的命题情况来看,经济法部分的分值平均在65分左右,除2003年外,案例分析题均出自《公司法》、《合同法》两章。第二部分:税法税法部分包括五个章节,除第八章税收法律制度基础外,各章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其中增值税、所得税的计算是每年计算分析题必考的内容。从最近3年的命题情况来看,税法部分的分值在35分左右。要注意:在2003年,关于所得税的计算出到了案例分析题是一种趋势。从2001年至2004年考试试题来看,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四个层次,即很重要、重要、一般和不重要。第一层次(很重要)包括: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九章,分值约占50~60%。第二层次(重要)包括:第二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值约占20~30%左右。第三层次(一般)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二章,分值约占15~20%左右。第四层次(不重要)包括:第一章、第八章,分值约占5%左右。(二)2004年教材和大纲变化情况概述2004年教材和大纲与2003年相比,没有变化。二、历年考试命题规律与分析(一)历年考试规律总结从2001年至2004年《经济法》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题型多、题量大、覆盖面广《经济法》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51个题目(45个客观题、6个主观题),不仅需要考生正确理解试题的要求,准确回答问题,而且要求考生的熟练程度。因此,《经济法》考试对考生的要求不仅在于准确掌握,更在于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教材中法律条文的准确理解,还必须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通过练习,不仅能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而且会提高对法律条文的熟练运用,以提高自己的考试适应能力。同时,在考试前两周,考生至少应在规定时间内(150分钟)独立完成2套以上的模拟试题,通过这次“模拟考试”,判断自己完成每个类型的题目大致需要的时间,在最后的考试中才能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时间。2、客观题的难度不断加大最近4年客观题的分值均在60分以上,并且难度正在不断加大。试题的难度的加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法律条文的直接的、简单化的考核题目(如时间、人数、比重、金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对法律条文间接的、深化的考核题目(以小案例、小计算题的形式)的比重逐步上升。以2002年单选题为例,在20个单选题中,前者的比重仅占20%左右。二是客观题的综合程度不断提高。以2002年多选题第3题为例,其考点是房地产公司在销售商用写字楼业务中应当缴纳哪些税金,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对不同税种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进行综合和提炼,才能准确地作出选择。3、主观题难上加难最近4年主观题的分值在40分左右,特别是近来简答题一改过去直接的提问模式,而变化为类似案例分析题的形式,为了适应主观题难度的变化,考生需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提高自己对综合题、计算分析题的考试适应能力。4、案例分析题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在最近4年的综合题中,《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结合已经成为案例分析题相对固定的出题模式,但没有固定的出题思路。《合同法》案例分析题的考点基本来自第7章,但其考点散落在第7章的各个部分,由于《合同法》的考点较多,命题老师通过设计一个案例可以巧妙地将其中的4—5个考点串连起来。对考生而言,想把握住《合同法》案例的设计思路(即出题的固定套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由于其有相对固定的出题思路,考生通过做一定数量的题目,基本可以把握计算题的结构、框架;而对于案例分析题,考生只能通过“消化”一个一个的考点,在考场上去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5、体现改革的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二)历年题型题量分析《经济法》考试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等六种。客观题一般为45道题、60分左右;主观题一般为6道题、40分左右。现将近四年的题型、题量统计如下:近四年试题题型、题量分析表注:2004年的相关数据待2004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公布后,再作补充修订。(三)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技巧《经济法》考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以考核考生对《经济法》一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简答题和综合题,以考核考生对《经济法》一书主要法律法规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1、选择题的特点与答题技巧(1)计划答题时间,保持稳定的答题速度。一般来说,针对客观题,重要的是合理分布做题的是时间,因为后面还有题量很大、非常耗时的综合题。通过对历年考题的分析,也许你已发现,每道选择题允许作答的时间不到1分钟。但实际上多数问题可以只需几秒钟就可作出选择。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相对较难的问题。保持稳定的答题速度也是很必要的。如果在某一道题上花过多的时间是不值的,即使答对了,也可能得不偿失。(2)按题目要求答题。比如单项选择题要求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显然,除最佳答案之外,备选项中的某些答案,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确性,只不过是不全面、不完整而已。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审清题,看清所有的选择答案。一道周密的单项选择题,所有的选择答案可能都具有吸引力,然而,判卷时却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择。(3)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若干项与正确的选择答案几乎直接抄自于指定教材或法规,其余的备选项要靠命题者自己去设计,因此尽可能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择项,就可以提高选对答案的机率。(4)运用猜测法。即使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也不要放弃,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一般来说,排除的项目越多,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一份试卷有10道备选答案为四项的单项选择题,你有把握选对的只有6道,其得分为6分(每道题1分)。如果盲目乱猜余下的4道题,按概率来说,你可能猜对一题于是你的总分数为7分。假如你对不懂的4道题,都能成功地排除二个备选答案,你可望猜对2~3道题,这时你的总分为8~9分。这个分数对于一道满分为10分的单项选择题来说,应该是很理想的。(5)运用比较法。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总之,由于选择题命题难度大,因此不是所有选择答案都是很理想的。有些答案可以排除掉,提高你的猜测成功率。要做到这一点,建议你最好仔细考虑各个选择答案,把备选项与若干项、备选答案与备选答案之间联系起来考虑。不要盲目猜测,不要选择那些看起来像,读起来很有吸引力的错误答案,中了命题者的圈套。2、判断题的特点与答题技巧判断题一般由命题者根据某项原理或法律中的某项规定所作的一种正确的或错误的陈述,由考生依据同样的知识点、原理或法律条文再对这种陈述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这些题目肯定都是有据可查的,或在课本上、或在法规中。这类题多以一个扼要的句子出现,要求判断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法律或法理,答案只能答对或答错,不会有也对也不对,一半对一半错的题目。有的对或错的意思较明显,有的则似是而非,即使是对的,也是以曲折、含混的形式出现。例如:在计算营业税应纳税额时,纳税人的营业额超过起征点的,仅就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答案:×此题的法律规定为:“纳税人营业额达不到起征点的,免予征收营业税。纳税人营业额达到起征点的,应按其全部营业额计算应纳税额。”此题考察考生对法律条文中“仅就”与“应按”的区别界限是否清楚。“仅就”表示只对超过部分征税。“应按”则是应该按照规定纳税。在考试中一定要注意此类题目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的题量稳定在10个题目,每题1分,判断错误的扣0.5分。判断题对考生而言是最头疼的,因为“一念之差”对成绩的影响是1.5分。判断题比较灵活,难度较大,判断错误还要倒扣分。所以,不宜采用猜测法,凡是拿不准的选项,最好不要猜测,以免被倒扣分。在答题时一定要在确已找出判断依据的情况下才能答题,千万不能凭想象或感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那些容易引起混淆或判断错误的知识点。3、计算分析题的特点与答题技巧计算分析题的题量在1~2个之间,每题5分。计算分析题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税务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税务的处理能力和熟练程度。做计算分析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做题的要求,然后按照要求的步骤顺序解题。计算题是按步骤给分的,所以一定要有解题的清晰步骤,如果答案仅有一个得数是不给分的。另外,计算分析题必须列出算式,算式包括:算的是什么、公式、计算过程、得数和计量单位。解题时还要注意得数是要求取整,还是四舍五入。例如,在计算增值税时,最好按照以下思路分步计算:(1)计算进项税额;(2)计算销项税额;(3)计算当期缴纳增值税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4、简答题的特点与答题技巧简答题的题量稳定在2个,每题5分。从2000年开始,简答题不再采取直接提问式,而演变成一个相对简单的小案例分析题。一般情况下,答题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文意正确的,亦得分。答出与标准答案不相关的内容,不另行得分。如果该内容对正确答案构成否定性影响,被否定的正确答案不得分。本类题型的答案应根据所提问题的回答,不可将几个要点的问题混同回答。根据以往成功者的经验,对这种案例分析题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答题:(1)认真阅读案例,熟悉案情。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案件,纠纷是什么,当事人有哪些相互之间的关系,试卷提出什么问题等。阅读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文字、句子、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关系图标出来。(2)针对案情和案例提出来的问题,运用已知的条件和自己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答案。要在头脑中尽快调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规规定,准确地与试题中提出的问题对号入座。(3)在答卷上回答问题,要简洁、直接、准确、避免错误字。可以先答结果或处理方案,后展开理由或根据,也可以先写理由、根据,后得出结果。5、综合题的特点与答题技巧综合题的题目数量稳定在2个,但每个题目的分值可能略有变化。综合题的突出特点是每一题涉及多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其与实务紧密相连,以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综合题由于涉及的内容多,一般要分成若干个步骤,因此必须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资料、数据和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找出解题的思路。综合题一般分成几问,这往往是一种提示,所以一定要按试题所问的顺序答题,同时注意答题的系统性。考生不妨可以试用以下思路:(1)任何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确定主体,考查主体资格是否合格,找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着手解答案例题的切入点。(2)针对案情和案例提出来的问题,运用已知的条件和自己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确定主体在设立、变更、终止中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规定,是解答案例题的第一步。(3)若从题目给出的素材可以判定主体设立过程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