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基层政协调查研究能力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人民政协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调查研究作为政协履职实践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提高政协话语权、扩大政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层政协工作中,由于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调查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咨政建言的水平和效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重新认识和改进基层政协调查研究工作,不断加强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一、调查研究在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一)调查研究是政协履职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关键环节。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能发号施令,主要通过提出意见建议履行职能。政协履职能力的高低,更多体现在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建言献策的水平上,体现在反映社情民意的水平上。要提高政协建言献策的质量,使政协的话语权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实情、了解民意,使提出的意见建议言之有物、论之有理、用之有效,能引起党政决策机关的重视,得到工作部门的认同。从基层政协的履职实践来看,无论是做好大会和常委会的协商、视察活动的发言,还是写好提案、建议案、社情民意信息等,都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果缺少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到位,政协履职就避免不了随意性,提出的意见建议就会与实际情况有距离,就起不到为党委、政府决策资政建言的作用。(二)调查研究能力是政协履职能力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把调查研究能力作为政协履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四个能力之中,调查研究既是贯彻政治把握要求,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主要途径;也是践行为民履职宗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具体实践;还是发扬政协优秀传统,团结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查研究能力不仅是政协履职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承载其他能力、推动履职实践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基层政协和委员中,其政治把握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等具体工作来锻炼提高。以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为抓手,推进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是基层政协和委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能力”建设要求的必然选择。(三)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是政协履职的现代化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入变革,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政协工作的时代背景、方法对象、内容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人民政协工作“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政协履职实践中,调查研究不仅为协商民主活动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还使委员在参与各层面民主协商活动中建真言、献良策、立高论。同时,近年来基层政协在履职创新方面,如探索开展民主评议、设置民主监督小组;创新界别协商、视察等活动,都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二、基层政协调查研究能力制约因素分析按照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对照基层政协调查研究工作具体问题,对其调查研究能力制约因素分析如下:(一)观念因素部分县市区政协和委员、机关干部,对政协调查研究能力缺乏足够认识,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不够积极。一些认为调查研究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未能从能力角度把调研与政协发展结合起来,作为一项学习重点纳入培训内容;有的觉得调研搞了这么多年,不过是走走基层、听听介绍、学学典型,再汇总成文,没什么难度,也没什么好创新的;个别感到政协调研所提建议落实少,没必要花太大力气。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政协履职载体的不断丰富,履职内容的不断拓展,基层政协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如何履职创新、如何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等方面上,对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有所忽视。(二)能力因素一是专业素质不高。在基层政协,既有行业丰富经验,又懂调查研究方法的高素质委员偏少;而且个别调查研究能力较强的委员,由于连任届数限制,无法留任发挥作用。对机关干部而言,目前基层政协没有专门负责调研的岗位,对课题涉及专业的情况更多是二传手,缺少足够理论知识和理性认识。二是专题培训不够。虽然每一届政协都会对委员进行相应的履职培训,但往往以会代训多、系统培训少,对如何搞好调查研究方面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三是专家支持不足。在县一级,基本没有大专院校,高端人才相对匮乏,从事调查研究所能借助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等外部力量较少,最多也是邀请本地的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党校教师、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与一些重点课题所要求的前瞻性、专业性相比,在全局视野、理论素养、学术水平等方面相对不足。(三)制度因素虽然基层政协大多制订了调查研究有关工作制度,但总的来看,现有制度普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对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不够、操作性不强。往往是大而化之地对几个阶段、几个环节进行阐释性说明,未能提出具体明确的操作要求,使部分调研未经必要程序,质量难以确保。二是对调研成果运用转化缺乏制度性约束。政协制订的调查研究制度,对党政部门约束力不强,需要党委政府与政协共同研究制订相关制度,明确意见建议由谁承办、由谁督办、何时办结、如何考评反馈等问题,促进相关部门主动吸纳、自觉落实。三是未把调查研究能力培养提升纳入制度内容。目前,各地相关工作制度还缺乏明确的调查研究能力培养计划缺乏对调查研究能力提升的保障。(四)环境因素政协调研作为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一种具体应用,受到所处环境的深刻影响。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国内社会阶层化、思潮多样化、人口流动化发展,而相应的法治、道德等体系未能及时完善,对调研工作提出了挑战。如调查对象如何选择,如何确保数据资料客观真实?特别是部分群众对政府缺少信任,对调查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有时甚至提供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二是履职环境的变化。随着党和国家对协商民主的重视,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这些都为政协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平台、多样便捷的方式方法、新鲜丰富的任务内容。[3]三是技术环境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智能手机基本普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在给调研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一些缺乏权威性的互联网信息、不负责任的所谓“民意”言论对观点判断的影响,不少年轻干部喜欢用网络调研代替实地调研等等。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减少不必要的干扰,需要我们在调研工作中作出合理选择和判断。三、以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为抓手,加强基层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基层政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四个能力的要求,立足政协履职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调查研究作为掌握新情况、提出新对策、解决新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更好地发挥政协工作优势,提高议政建言水平。(一)正确认识调研,努力提高现代化调查研究理念。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与履职方法、态度、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自觉、养成习惯,真正把调查研究的正确理念、科学方法内化为政协组织和委员的履职能力。一是确立宏观思维。基层政协处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底层,对中央和上级的决策部署,相对缺乏及时深度的把握。因此,更应具有大局意识和宏观思维,重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政协的部署、要求,更好地找准全局工作的重点,切中具体问题的难点,抓住经济社会的热点,提出高屋建瓴的建议,把党和政府的新政策,转化为符合实际的好对策。二是深化群众观念。把调查研究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把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作为搞好调研的主要方式,使调研在基层、履职在一线成为委员履职尽责的常态。要重视群众意见,以第三方的身份,广泛听取课题相关界别、区域群众的意见建议,把群众意见、职工意见放在和部门意见、专家意见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报告中予以客观反映。保护群众利益,以代言人的角色,站在群众角度,对各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多提合理化建议,更好地解决问题、改善民生。要学习群众智慧,以学生的心态,虚心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简单、质朴的想法,转化为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三是树立精品意识。从政协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坚持“少而精”原则,每年确定几个调研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讲质量、求精品。具体来说,调研组要把好基础关,群策群力写好报告;相关专委会要把好内容关,加强针对性、操作性;办公室要把好文字关,提高报告可读性、规范性;主席会议要把好审议关,严格要求、权威评估,确保调研质量。四是弘扬创新精神。要发挥政协相对超脱的优势,紧跟发展脉搏、体现时代特色,着力在前瞻性和创新性课题上有建树、有影响,为党政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二)精心选培人员,努力打造实干型调查研究队伍。要充分发挥政协专委会、委员、界别和外援的优势和作用,集中智慧、汇聚力量,着力提高政协调研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一要充分发挥专委会的基础作用。专委会是各类调研课题的责任单位和组织者,要发挥其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做好方案设计、人员安排、调研实施、报告把关等具体工作。同时,要加强相应的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提高专委会在组织开展调研活动中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推选委员和委员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具有调查研究工作优势的人才吸纳到委员队伍中,使每个委员都能按照规定参与调研。支持鼓励委员立足专业岗位,加强教育培训、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结合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委员创建,把调查研究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委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学习交流,逐步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系统理论结构、科学方式方法。三要充分发挥政协的界别优势。以界别形式进行专题调研,有关专委会根据课题内容,把所联系指导的相关界别委员纳入其中,选择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作为主力,并按照培养锻炼的目的,把调查研究能力相对缺乏的该界别委员也适当加入进来,既可以多方掌握该领域的情况,提高调研质量;又可以逐步培养提高这些委员的调查研究能力。四要充分发挥外援的支撑作用。加强对外交流联系,可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党政有关部门联合进行调研,有利于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有些调研课题也可采取与上级政协或在上级政协协调下的兄弟县市区政协联合开展,增加调研的深度与广度。(三)科学创新模式,努力形成高质量调查研究成果。主动适应政协履职新环境,把履职创新理念融入调查研究全过程(详见图1),不断提高政协调研质量。一是创新选人模式。在现有以专委会、界别组牵头成立调研组为主的同时,对于部分课题,可考虑采用课题招标形式,由委员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自主报名、自由组合。让相关委员说明选题理由、调研方式、完成期限、质量要求、预期效果等,由主席会议打分确定“中标”对象,并由政协给予相应工作支持和经费保障。此类做法在个别基层政协已有开展,较好地解决了调研“拈轻怕重”“吃大锅饭”等问题,建议加大探索推广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协调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创新渠道模式。进一步发挥好乡镇、街道联络委和基层委员工作室作用,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一线开展调研,持续、广泛了解相关调研内容,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积极用好网络开展民意调研,如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在相关行业或区域内的QQ群和朋友圈中,就具体调研问题引导开展“微调查”,提出观点、听取意见。三是创新调查模式。根据不同课题内容、调研对象,灵活采用调查模式。如集中调查,适用于课题较小、调查对象较少的调研,通过座谈会、走访、蹲点、考察等方式,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具有力量集中的优势;分组调查,适用于课题较大、内容较复杂、调查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