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2021年1月目录第一章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与环境1一、发展情况回顾1二、发展环境研判10第二章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战略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6三、总体定位17四、发展目标20第三章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23一、两核23二、两线24三、两环24第四章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27一、牢筑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7二、打造文旅康养精品,深化目的地品牌影响力28三、加快基础配套升级,建立高品质服务新体系34四、提升产业融合质量,持续放大外部溢出效应42五、强化精准营销能力,扩大旅游市场渗透范围43六、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加强大型资本运营能力44第五章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45一、强化党政主导,健全管理体制45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扶持力度46三、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能力46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智慧水平47五、重视人才培养,健全培训体系48六、开拓融资渠道,优化商业环境48附件:《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项目库第一章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情况回顾(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立足生态和民族文化,依托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和塞罕坝等知名旅游品牌,依托《木兰围场可持续发展概念性区域空间规划》、《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总体规划》、《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两核两极、两线一环、九大组团”的产业布局,以“百个景点、千里绿道、万家客栈”建设为重点,构建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格局,全县接待游客1742万人次,综合收入125.1亿元。1、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县持续围绕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打造百个景点、建设千里绿道、发展万家客栈”,推动了我县生态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再创新高,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由2016年的225万人次上升到2020年的395万人次,增长75%;旅游收入由2016年15.7亿元上升到2020年28.5亿元,增长81%。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健康多元,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2、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县在上级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以创建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实施“厕所革命”,统筹资金1416.2万元,建设A级旅游厕所83座,其中取暖厕所7座,解决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冬季开放问题,并通过公开招标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市场化管理。建设了扣花营、山水林田湖、木兰秋狝园、猎苑满乡、龙头山驿站、乾隆行围驿站、康熙饮马驿站7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旅游停车场2万余平方米,覆盖全域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备。3、高端休闲旅游项目落地“十三五”期间,围场县紧紧抓住承办第三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契机,打造了“塞罕坝”、“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围塞旅游风景线”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建设了康熙饮马驿站、乾隆行围驿站、小滦河湿地公园、山水林田湖、雍乾狩猎场、雁鸣湖度假区、追梦坝上草原、君澜度假酒店、木兰民族文化产业园、承德滦河御道(河谷)旅游文化区项目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引进御道口国际汽车度假区、塞罕坝东区中央游憩区项目、皇家猎苑小镇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4、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十三五”期间,围场县成立万家客栈公司,注册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品牌,对县域内乡村旅游农户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营销,搭建了我市首个万家客栈乡村旅游电商平台,打造首个万家客栈展示中心、成立首个万家客栈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万家客栈品牌引领作用,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区4个,万家客栈乡村加盟农户200户,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400万元。为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我县出台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政策》创新了“1+1”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鼓励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贫困农户打工、出售农产品等形式实现旅游增收脱贫,万家客栈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市委周仲民书记批示各县区向万家客栈乡村旅游模式学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旅游扶贫入选全国扶贫案例。5、重点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我县建设国家级风景区6个,国家4A级风景区1个、国家3A级风景区3个、国家2A级风景区2个,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旅游服务档次都明显提升。6、文旅产业融合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国家3A级景区)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建设了木兰秋狝展览馆、马玲薯展览馆,将皇家御酒酿酒技艺、满族刺绣、手工编织、萨满舞、大口落子表演等非遗项目引进景区,打造了充满文化风情的二十一号老街,成为来围游客优先选择的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承德联玉康养产业园(国家3A级景区),景区坚持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康养体验于一体,建设了游泳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馆,垂钓园、采摘园、老子传统文化教育园、老子文化长廊展、红色文化教育展馆等项目。近年来举办传统文化论坛、文艺骨干培训、传统中医文化知识培训、老子文化国学夏令营等文化活动,文化内涵赋予了景区更强的吸引力,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了旅游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康熙饮马驿站项目,是旅发大会重点项目,是集旅游咨询服务、吃住玩游购娱、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仿古满蒙民俗体验街区,旅游季节这里举行民族文化演出、开展康熙巡游、抛绣球招亲等特色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体验式游览既吸引了游客又带动当地贫困农户脱贫,年接待10万余人次,为当地农民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7、唱响木兰围场旅游品牌我县全力整合文化旅游宣传资源,构建了立体化全方位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连续5年举办木兰围场国际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了四届承德市冰上龙舟争霸赛、三届全国雪地摩托车锦标赛、三届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并推出了京津冀美食文化节、塞罕坝森林音乐节、乡村美食大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木兰围场独具特色的皇家文化、满蒙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元素,唱响了“木兰围场常来常想”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在助推县域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取得“1+12”的叠加效应,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增强旅游魅力,以旅游传承文化、促进文化繁荣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8、旅游市场治理更加规范“十三五”期间,围绕以游客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旅游系统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全面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工作,从景点景区围墙式治安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加快推进“1+3+N”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设,构建多层级旅游市场监管的创新体系,成立旅游环境秩序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文旅、公安、交警、市场监管、教体、发改、运管、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重点开展“打击黑导、野导”、“整治交通安全”、“清理越野车队”、“规范商业摊点”、“查处伪劣产品”等专项行动,旅游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同时,为游客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向来围游客提供温馨短信提示服务,提醒游客谨慎选择高危旅游项目;搭建智慧旅游监管平台,及时处理指挥中心、市长热线、12301系统转办的游客投诉,确保投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有效维护了消费者各项合法权益。(二)基本经验1、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是快速发展的关键保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成立县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文旅、交通、国土、环境、发改等相关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旅游和文化广电局,负责总体协调、调度和反馈。积极召开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全域旅游工作调度会、出台《全域旅游实施方案》,编制《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各部门相继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意见,通过建设旅游大交通网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相关领域项目、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不断整合资源、整合项目,全力为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各级领导的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成为围场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保障。2、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十三五”期间,围场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牢固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秉承“塞罕坝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精准聚焦生态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民俗文化特征,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保护工程、旅游环境提升为抓手,扎实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张承坝上地区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积极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围场”建设工作融合发展。在优化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环境的同时,为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根本前提。3、坚持项目引领,服务第一是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系统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发展原则,以培育龙头引擎项目、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增强游客满意度为出发点,不断谋划、争取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木兰机场通航,承围高速、国道G510、国道G111、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等旅游道路建设,有效提升域内外旅游交通的可达性,市场腹地不断向纵深化发展;小滦河、伊逊河等生态环境治理及景观带建设有效改善了全县的景观风貌,优化了全域旅游发展环境;塞罕坝森林小镇、御道口飞天小镇、哈里哈猎苑小镇、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建成,重点培育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冰雪温泉、低空旅游等一批吸引力强的新业态,提升了全县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围绕这些龙头项目,围场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三)问题剖析1、资本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目前国内文化旅游投资已呈现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和国企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投资格局,民间资本投资占比60%,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占40%。“十三五”期间,围场县文化旅游业在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投入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本为辅,旅游开发资本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导致项目开发难度增大,龙头项目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导致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整体较小、综合化经营程度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文化旅游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外部资本引入不够,市场化资金利用不足成为制约围场县文化旅游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2、龙头项目缺失成为束缚目的地体系搭建的重要制约“十三五”期间,全县仅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2个,未能在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品牌上有所突破,也未能围绕核心旅游景区构建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层次、满足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具有独立功能的立体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现有景区在内容上仅限于参观游览,缺乏个性化、创新型的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类精品产品。且这些景区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服务方面仍与国家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产业要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等也难以满足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需求,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较弱,对旅游产品体系搭建和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都缺少足够的引领作用。龙头项目和精品景区缺失成为束缚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度假目的地体系搭建的重要制约。3、公共配套不健全成为阻碍旅游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十三五”期间,全县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规模和水平。但从全域旅游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看,围场县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尚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