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1、了解作者及其思想;2、了解本文的文体及其特点;3、准确、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4、掌握好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全文。1《秋水》庄子3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庄子的思想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在政治上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富贵,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的“仁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主张一切都要顺从天道、顺应自然。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另外还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他主张养生,要“保身全生”。4庄子的文章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5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鄙弃功名利禄,心性淡薄,追求身心自由。7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8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寓言的故事情节;了解寓言的寓意和由此体现的庄子的思想;2、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10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言近而旨远。11问题一:通读全文,利用工具书翻译问题二:①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后来为何又望洋兴叹?②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③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问题三: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本文的寓意是什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狂妄自大自愧不如13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第二层: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目光的短浅;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将贻笑大方。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①他看到了壮阔无边的北海;②他善于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③他具有勇于自省,自我批评的精神。14探讨寓意1、庄子想借这个故事来阐明怎样深奥的哲理呢?明确:宇宙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人如果满足于已有的一点认识和成就,是十分可笑的。2、试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寓意的理解。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不辩牛马。随着时令,名为状通“径”,径直。这样通“辨”,辨认。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助词;认为;美景,形为名;是连词表修饰;向东,名为状;到达面对;连词表修饰在这种情况下;才;脸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连词表修饰这样认为;没有谁;比得上;取独小看,形为动;见闻,动为名形容词尾轻视,形为动;不取独;看到边际,形为动到;您;危险表被动;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长久;课文翻译1、结合课文注释,口译三分钟。2、学生接龙翻译,记住以下重点实词和虚词:泾流之大不辩牛马(直流的水波)(同“辨”,辨别)秋水时至(按时,名词活用为状语)于是焉(这个时候)东面而视(面向东方,名词活用为状语)旋其面目(面孔)17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认为……少;认为……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的样子)成语:望洋兴叹——现在用来比喻想做某事而能力不足,无可奈何。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今多指慷慨,不吝啬)成语:贻笑大方——被内行取笑。18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判断句,应翻成“……是……”的句式。)(被动句,应翻译成“……被……”的句式)19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浅,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得大道之人所耻笑。”《秋水》译文随堂检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辩牛马。按时,名为状;专指黄河直流的水波通“辨”,辨认。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向东,名为状;面朝东方;尽头1、口译红色的词语:2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仰视的样子;这样虚指,形容数量多;比得上;认为……少尽危险表被动;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随堂检测222、填空题:本文的作者是,名,他是时期著名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合称为。他在生活上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本文是一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本文衍生的两个成语是。庄子周道老子“老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寓言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短小精悍,道理深刻。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战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