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法(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回顾(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现状分析(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回顾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阶段2.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原则的阶段3.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阶段1.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6点)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初创阶段。主要采用一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1)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讲授系统的语法知识。(2)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3)教材编写:往往以语音和语法为纲。这种教学法明显受到“语法翻译法”的影响。(4)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这一阶段有标志意义的教学法)、演绎法(5)强调了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意识到口语训练和听说读写综合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可见,当时的“语法翻译法”已经接受了“直接法”的理念。(6)典型教材:是1958年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出版的《汉语教科书》2.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5点)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改进阶段。(1)指导思想:受国外“直接法”的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界把国外的直接法跟我国的语法翻译法结合起来,形成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原则。(2)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注重精讲多练,缩小语言知识教学,重视日常会话教学,加强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3)教学方法:多采用归纳法。(4)标志性教学法形式:相对直接法(5)体现相对直接法的教材: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基础汉语》和《汉语读本》3.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5点)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探索阶段。(1)指导思想:受听说法和语言交际观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界进一步强调学生对汉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2)课堂教学的重点: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把对话和句型操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3)教学原则:重视口语的第一性地位,把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采取全面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4)教学法:还不是完全的听说法,而是继承了重视语法教学的传统,是一种重视听说实践、强化口语、以句型体现结构、以实践性原则为主的综合教学法。(5)典型教材: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编写的《汉语课本》、《基础汉语课本》、《初级汉语课本》(我国最早的对外汉语分技能训练的系列教材)。(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3.科学综合的教学法4.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受国外“功能-意念大纲”和交际教学法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界开始引进功能意念概念和交际概念,寻求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结合。(1)核心原则:交际性原则,强调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交际。(2)目标: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3)教学内容:引入功能项目和交际情景,选择符合学生实际交际需要的语言材料来安排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意义、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4)具体教学实施和教材编写:把功能与结构、句型、情景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具体形式多种多样:①结构为主兼顾功能②以功能为主兼顾结构③以结构为纲以功能为中心④以交际情景为主线暗含功能(5)典型教材:80年代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6)体现纯功能教学法的教材:《说什么和怎么说》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1)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外社会语言成果的介绍,国内语言学界掀起了文化语言学的热潮,同时伴随着“交际文化”概念的引入,对外汉语学界开始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含义和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及导入,并从而形成了一种“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或教学法。(2)具体特征:在重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之外,还注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是指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文化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指语言教学范围内的文化,包括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到交际的文化因素、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3)在教学中或教材编写的具体做法:以结构为基础;以功能为目的;文化因素融合在语言教学中;采用通过语言教学导入文化因素的做法实现三者的结合。(4)文化因素的导入的不同方法:①在教材中采用注解法、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起来的融合法。②直接利用视听读形式的实践法。③比较母语跟目的语文化异同的比较法。④对相关文化内容的专门讲解法等。3.科学综合的教学法(1)必要性: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和过程,第二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片面强调某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法,而应该吸取各种教学法之长,结合汉语的实际,针对不同课型和不同学习目的,采用科学综合的教学法(2)形成: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事实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从来没有出现像其他外语教学法那样从一种教学法向另一种教学法急剧转变的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在学习、借鉴、采用一种教学法的同时,往往保留和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法的优点。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学法,无论是在教学法的理论研究还是教学法的形式应用上,都呈现出对科学综合性的追求,逐渐形成了一种科学综合的教学法。(3)具体特征(4点):①讲功能和情景,不会忘记语法和结构,而是把结构、意义、功能、情景、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②强调口语教学,并不轻视书面语教学,而是听说读写并重;③讲技能训练,也并没有忘记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把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技能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④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并没有忽视教师的积极主导地位。4.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后教学法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教”与“学”的并重,“教”与“学”的结合。(1)指导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自觉地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或重点的转移。注重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因素,强调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的使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主要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侧重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组织、激励、引导和控制教学活动。(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到20世纪末的变化过程:从单一模式走向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的结合。(6点)1.理论研究的并进化2.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以往的教学法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形态:侧重具体方法或技巧的教学法形态;侧重把外国教学法理论语汉语教学相结合的宏观教学法形态。今后的教学法讲转向以教学模式为代表的中观层面的教学法形态。形成数个有广泛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3.语料材料的语篇化目前,对语篇-话语理论的介绍广泛,尤其是对语篇形式、语义、语境特征的研究逐渐深入。教学将从以往的句单位教学发展到以语篇单位为主的教学,系统化的语篇教学将成为教学和教材发展的主线。教学法将着眼于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掌握话语的语境意义。4.语法教学的强势化5.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6.教学的立体化(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教学内容:随着语篇内容的引入,教学必须立足于上下文、交际背景和文化三维之上,体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教学参与者:重视学习、强调活动的教学必然形成学习者、教授者、语篇形象三向学习活动参与者的立体化,以及个体、小组、集体学习形式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在现代声光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学将实现超越课堂时、空背景的立体化活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