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第一章★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A.学习过程B.教案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案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第二章★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反思性★第三章★1.教师在课堂教案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案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3.教案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4.教师将自己的教案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案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案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第四章★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M赛跑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A.人类学习B.机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2/12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第五章★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B.认知同化过程C.产生顿悟的过程D.信息加工过程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B)A.消退B.泛化C.获得D.分化4.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B)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5.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C)A.马斯洛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6.一个学生过分害怕兔子,我们可以一次让他选看兔子的照片,与他谈论兔子,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兔子,让他靠近笼中的兔子,最后让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对兔子的惧怕反应。这样一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C)A.代币奖励法B.行为塑造法C.系统脱敏法D.肯定性训练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下列哪一条学习规律?(B)A.练习律B.效果律C.准备律D.近因律★第六章★1.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B)A.布鲁纳B.苛勒C.奥苏贝尔D.加涅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C)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3.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A)A.布鲁纳B.奥苏贝尔C.加涅D.桑代克4.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B)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第七章★1.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案称为(B)A.支架教案B.情境教案C.探索教案D.合作教案2.根据乔纳森提出的知识获得三阶段模式,高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哪种方式(C)A.练习B.反馈C.学徒关系D.经验3.随机通达的教案是由谁提出的?(A)A.斯皮罗B.马斯洛C.维特洛克D.列昂节夫★第八章★1.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属于内在动机的是(A)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好名次2.某一学生怕老师,说明他在班上最缺少马斯洛所说的下面哪一种需要的满足?(C)A.求知需要B.自尊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3.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D)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C.外部而稳定的归因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3/124.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D)A.比较难的任务B.非常难的任务C.非常容易的任务D.难度适中的任务5.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A)A.较高水平B.较低水平C.非常低的水平D.中等水平★第九章★1.“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得多”讲的是什么知识?(D)A.陈述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隐性知识3.概念教案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给学生呈现(D)A.正例B.规则C.反例D.变式6.两种任务在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目标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迁移效果越明显。这表明何种因素其主要作用?(A)A.相似性B.概括因素C.学习策略D.心向8.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A)A.同化迁移B.顺应迁移C.重组迁移D.逆向迁移9.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B)A.顺向正迁移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逆向负迁移★第十章★1.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C)。A.技能就是活动程序B.技能就是潜能C.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高的D.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3.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是(C)A.驾驶汽车B.洗衣服C.解两步应用题D.听到声音5.下列有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练习说法不正确的是(B)A.练习包括有意义的重复和反馈B.练习就是不断的重复C.练习中存在高原现象D.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快慢变化不大三种形式★第十一章★2.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B)A.定势B.功能固着C.缺乏生活经验D.粗心大意4.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A)A.脑激励法B.分合法C.自由联想技术D.创造性思维法5.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C)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第十二章★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B)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A)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A.谐音联想法B.分散学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D)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路策略★第十三章★1.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A)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B.品德就是道德4/12C.品德就是个性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2.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D)A.道德两难故事B.守恒实验C.沙盘游戏D.对偶故事法4.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C)A.同感B.以病人为中心C.移情D.自我★第十四章★2.直接教案模式适合于(A)A.事实性知识B.教授论文的写作C.结果不良领域知识D.态度学习3.比较适合新手教师采用课堂设计形式是(B)A.特殊的课堂设计B.基本的课堂设计C.暂时的课堂设计D.全班讨论4.掌握学习模式是由心理学家(C)提出的。A.斯金纳B.布鲁纳C.布卢姆D.斯莱文★第十五章★1.需要重点监视学生是否遵守规则和程序的年龄阶段是(B)A.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年级C.小学毕业和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2.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质量的是(D)A.分配时间B.教案时间C.投入时间D.学业学习时间4.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A)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6.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B)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二、简答题(共4道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第二章★3.支架式教案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教案中有何应用?关系: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形成支架式教案的理论基础,而支架式教案则是“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教案理论中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因为,(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案,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案决定的,即教案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案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2)而支架式教案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案走在发展的前面。应用:在运用支架式教案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随着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形成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实现有效教案,教案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教师常常在学生学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时使用到教案支架。5/125.简单说说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依据埃里克森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理论,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应该注意:(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并且对这时的他们来说,学校是定义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因此,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及课堂组织的方法,要注意引导他们对自我概念的正确认识。(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在青少年个体面临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和选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