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乙酸》说课稿清苑中学石春芳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2》专题三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乙酸》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体会几个方面谈一谈关于《乙酸》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从教材整体来看,乙酸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并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类化合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物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利于沟通。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知道乙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感悟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观;通过对探究性试验的设计,学生能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⑵难点:酯化反应实验及注意事项的探究突破策略:创设情境,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点拨,通过实验分析比较,让学生总结出规律,采用“指导发现问题和问题解决相结合”教学模式。三、教法和学法分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做些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和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为此,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设计这节课。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侧重于结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实验为基础,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四、教学程序: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情景线知识线活动线学生展示宝贝观看视频乙酸的引入2教学准备:(1)让实验室买来酒糟,在二十一天前分给各个小组,然后用水泡上密封,让学生等待奇迹的发生;(2)在两天前让学生调查身边与醋有关的资料、图片或事物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首先学生展示搜集来的宝贝,并观看“制作糖醋鱼的视频”,引出课题:今天的课题就与这种调料醋有关,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不同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今天的主角就是乙酸。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个环节——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活动一:乙酸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试剂瓶中的乙酸,自己描述出乙酸的部分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老师补充乙酸的熔沸点。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不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乙酸中的羟基与乙醇中羟基的不同,先探究乙酸的酸性,再分析其结构。通过“巧除水垢的漫画”创设情境,并结合糖醋鱼酸甜可口的味道提出问题:体现了乙酸的什么性质?活动二:乙酸的酸性。实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乙酸酸性药品:镁带、锌粒、铜片、NaOH溶液、食盐、纯碱粉末、鸡蛋、乙酸溶液、酚酞、石蕊。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药品选择药品设计实验,学生动手设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案实验步骤现象结论乙酸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变红乙酸具有酸性乙酸溶液中加入镁条镁条溶解,产生无色气体乙酸具有酸性碳酸钠粉末中加入乙酸产生无色气体乙酸具有酸性,比碳酸强板书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点评最后由学生写出醋除水垢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设问:鸡蛋能不能验证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设计成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堂以外。糖醋鱼可口的味道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结构和酸性,设计实验验证乙酸酸性糖醋鱼诱人的香味学生实验合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合成师生相互交流介绍。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了解乙酸的用途。3活动三:认识乙酸的结构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讨论以下问题:1、乙酸有什么官能团?学生可能会答出有羟基。2、醇羟基不显酸性,为什么乙酸的羟基有酸性呢?羟基所连的基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乙酸的羟基连在碳氧双键,受碳氧双键的影响所以产生了酸性,碳氧双键和羟基一起就构成新的官能团羧基。通过直观形象的分子模型,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角度,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羧基的认识,老师介绍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提出乙酸是含氧酸,氧的一半和酸字的一半便组成了羧字,这样便于学生记忆羧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学生自主地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酸性,获取科学探究的方法,尤其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物质结构”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第三个环节——酯化反应以气味为切入口提出问题: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厨师烧糖醋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是因为料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乙酸乙酯,这个反应叫酯化反应(出示反应方程式)。按照课本实验71页活动与探究,给出酯化反应实验步骤及装置图,进而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加浓硫酸?(2)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按照课本实验进行酯化反应实验,对不同的组进行条件控制做对比实验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在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前的温馨提示:1.注意试剂的添加顺序22.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为什么3.每组控制加热时间为2分钟。实验后的提示:1.实验完毕后先振荡接收试管,然后向试管中插入红色的油画棒一会儿并取出。2.请l、2大组的同学注意观察接收试管中的现象。3.请3、4大组的同学用尺子量出上层液体的厚度。完成实验完毕后的现象收集,填写实验报告4实验前接收管高度实验后接收管高度振荡后水层油层1234预计实验现象l大组接收试管溶液无色且无分层现象。2大组接收试管溶液有分层现象。3大组上层液体厚度约为1cm。4大组上层液体厚度约为2cm进而提出以下问题:(1)1、2实验现象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找出其原因。(2)3、4实验现象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找出其原因。同时提供资料卡让学生讨论,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问题(1)的讨论得出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通过问题(2)的讨论得出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溶解度,中和乙酸及溶解乙醇。提问: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羧酸提供?学生结合教材讨论研究,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酯化反应中键的断裂方式,使学生明确酯化反应的机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通过实验,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问题讨论中,大胆发表见解,更好地培养学生敢想,善思,勇于创新的精神。第四个环节——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生活质量,更广泛的了解乙酸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师展示乙酸的其他用途,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化学很有用,最后设计食醋妙用大家谈: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师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食醋的妙用:食醋不仅可以洗去水垢;还可以除去饰品上的铁锈;擦皮鞋时在鞋油里加几滴醋,皮鞋会更光亮;洗毛衣时加几滴醋,毛衣会焕然一新;用醋漱口可以防感冒,吃黄豆泡醋可以降血压;醋饮料还可以美容养颜,更是让我们青春永驻。最后,结合图片讲述醋的来历:传说在古代,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觉得酿酒后的酒糟扔掉很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就是最早的食醋,并结合汉字的造字规律解释“廿一日的酉时---醋”。揭示二十一天前的秘密,把课的气氛提向高潮,下面大家来品尝一下自己做的醋吧!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两个练习。随堂巩固1.可以证明乙酸是弱酸的事实是()A.乙酸和水能任意比例混溶B.乙酸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醋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D.乙酸能与乙醇发生反应资料卡物质沸点/℃密度/(g/mL)水溶性乙酸117·91·05易溶乙醇78·50·7893易溶乙酸乙酯770·90微溶52.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氧化反应B.属于取代反应C.酸去氢,醇去羟基D.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五、板书设计(见PPT)六、设计体会:(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3)突出化学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在设计课时,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谢谢大家!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