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灾害复习纲要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旱灾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区域(或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成因分析模式:形成原因应对措施资源性缺水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季节分配不均);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量大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②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③加强环保立法和监督,提高污水处理技术,防止和治理水污染;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工程性缺水①水利设施不完善,季节调控能力差;②基础设施差,供水能力不足水质性缺水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质恶化浪费性缺水人们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浪费严重干旱发生的一般机制及防御:形成原因解决措施降水少气候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大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革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植树种草,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生态生态破坏,气候恶化蒸发旺气候纬度低,气温高;或晴日多,日照强地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高生物植物的蒸腾作用强用水多规模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浪费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中国干旱多发地区成因的异同比较:时间相同点不同点华北平原春季[春旱]自然:全球变暖,气候恶化,蒸发加剧;人为: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春季降水稀少,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伏旱]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天气炎热干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珠三角及海南岛冬季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2云贵高原冬春季节暖湿气流势力弱,降水较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缺失;土层薄,水源涵养能力差。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减少水污染;实行水价调节,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1: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思考2: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2.洪水灾害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洪水的成因: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带来大量降水;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来水量大。②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②融雪洪水:(空间分布)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时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水:7-8月,西北。③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0℃;B流向:自低纬(南)向高纬(北)流。洪水灾害的影响:1.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①直接淹没人群引起死亡②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人③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2.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34.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5.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移动引起疾病。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专利号的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异这种移动引起流行。上些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6.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庵棚这中,百般秋灾期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间风吹、虫咬。且灾期多暴雨。终日浸泡于雨水之中,易于着凉感冒。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增加发病和死亡的危险。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压抑,增加致病因素。受灾时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受灾的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认真执行《防洪法》,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上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进行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清除行洪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修建分洪蓄洪区等。思考: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农夜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3.寒潮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寒潮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危害:大风、强降温:使农作物牲畜受冻;北方沿海大风引起风暴潮,影响海上作业;雨雪影响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建筑物,暴风雪覆盖草场,断绝牲畜食物来源,牲畜饿死;影响人体健康,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减轻来年农业病害;大雪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大雪覆盖越冬作物,起到抗寒保温作用;大风是宝贵的动力资源。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北方——农作物——冻害;南方——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经济林——冻害;草原牧区——牧草、牲畜——白灾;干燥地区——沙暴;交通——阻断;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4.地震4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看图)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距离震中近;城市多,人口密集;震源浅;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交通闭塞,救援困难;诱发了海啸、泥石流、滑坡、传染性疾病等次生灾害等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直接灾害有: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直接灾害: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5.水土流失问题/泥石流灾害(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分布规律:多发生在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径流量大;地表崎岖,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地表径流冲刷能力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易受流水侵蚀;土质疏松,土层薄。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材,植被被破坏;不合理德耕作、灌溉制度;工矿交通建设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危害:①影响农业: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严重的会造成岩石裸露地表,土地难以利用。②加剧洪涝: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湖泊调洪能力下降,造成河湖淤塞,使洪涝灾害加剧。③影响生态:生态坏境恶化,诱发和加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④影响经济:制约当地交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并给生产、生活带来众多的不便。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①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②改变原有的单一种植粮食的农业结构,压缩农业用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加速荒山、荒坡绿化,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农业生态③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采用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等将已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措施: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④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5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在经济发达区,积极开发小水电。⑤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⑥控制人口增长滑坡与泥石流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②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①该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③夏季降水充足,多暴雨;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④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⑤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6.风暴潮中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发生在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原因:持续刮向陆地的大风:如秋冬季节的东北风,夏季的台风,强风导致海水剧增;有利的地形:海岸线或海湾呈喇叭形,海滩平缓;逢天文大潮,增强潮势。危害:毁坏陆地建筑,破坏农田、海堤、码头、港口等设施;影响海上作业,毁坏船只;海水入侵(倒灌),河水/地下水水质变差。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