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旅游学院旅游0502班学生李修华毕业论文第1页共9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绪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包括了人类的思想、才智和情感,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开发互动;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的旅游现状,认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研究其特点,探索其转换机制和转换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非物质文化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的对策,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最大效益化。一非物质文化的概念与研究意义(一)非物质文化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二)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意义1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灭亡。如三峡千古绝唱——峡江船工号子,随着机动代替人力,人力行船的船工逐渐减少,传人消逝,技艺失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峡江号子将会成为三峡的“绝唱”。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被动的保护很难阻挡得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式微势头。另一方面,保护工程投入巨大,而经济产出甚微,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将难以为继。因此,那些经济潜在价值好,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走向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2非物质文化经济价值的特殊性认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许多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很显然与其他形式的经济价值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1)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会直接表现出来,它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这个载体的问题其实就是向经济转化的机制问题,其载体可以是各种编制、纺织、制陶、雕刻旅游学院旅游0502班学生李修华毕业论文第2页共9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等工艺品及工艺技术,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等集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节目等。如果离开了非物质文化的这些载体,它的经济价值就很难实现。因此,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具有非物质性。(2)潜在性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其稀缺性十分突出。但这种稀缺性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空间的推移,才能进一步得到体现。而且许多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恰恰在眼下还无法显现。因为这种稀缺性的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体现,有些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当这些条件尚未具备时,其经济价值只能够是一种可能,可能只是潜在性的。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本身不具有任何独立的实物形态,而往往需要具体化在人身上或客观化为文化产品,因此经济价值就又被蒙上了一层物质载体的面纱而更具潜藏性[2]。(3)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把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两类:自由取用品和经济物品。自然取用品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而且取用时不用花费成本;而经济物品需要生产,生产需要使用资源,因而需要成本。在既定资源成本下,其数量、质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类的需要。换句话说,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在稀缺性上,非物质文化表现的更为突出[3]。(4)区域性非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有特定的群体或个人创立的,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如川江号子不可能产生在黄河之滨,伏尔加船夫曲不可能产生在尼罗河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区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非物质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产生的,与该地域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的区域性。二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一)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繁多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它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内容,它充分展现着一个民族核心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其内容丰富,是一个民族文明宝库中十分丰富的资源素材和难得的稀缺资源。一些旅游项目中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的推动,其功能得以延续,生命力得以加强。如“白蛇传”的传说就为故事发生地杭州西湖断桥和镇江金山寺注入了活的灵魂;到广东梅州的游客常常陶醉于客家山歌的旋律中;一些地方的民族的演出、参观活动、节庆假日更是旅游者喜爱的节目;景德镇瓷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4]可见,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多样性极大的丰富了旅游资源,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无穷的魅力和效益。(二)保护和开发的速度落后其消亡速度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恶化等原因,大量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正在变异或者濒临死亡。情况之危机,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旅游学院旅游0502班学生李修华毕业论文第3页共9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5]如摩梭文化已经出现了汉化现象,许多摩梭人不穿民族服装,不讲民族语言,饮食、节日甚至风俗习惯都有很大改变,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不似从前那么稳定。旅游的商业性使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不可避免的存在商品化,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引发了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有的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盲目迎合游客的趣味而任意篡改民族风俗,严重扭曲了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本来面目。另外,由于当地居民认识不清,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的居民会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甚至抛弃,尤其是青年一代,造成一些珍贵的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后无来者。目前,尽管很多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遗产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保护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科学的保护方法和管理机制;没有系统的保护体系;全民的保护意识比较低等。(三)已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追求新颖、独特、猎奇、体验的心理需求大增,这刺激了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过去,人们忽视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但现在发现非物质文化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旅游地通过对民间艺术真实的展演、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更好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挖掘和展示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来提升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对传统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成旅游商品,对当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这些举动本意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得到了政府、旅游企业以及更多的民众的认识、重视与保护。随着民族旅游、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的兴起,一些逐渐或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被激活,出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现象。丽江的旅游开发使纳西族的民族音乐和东巴文化得到了重视、保护与传承,是民族主体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更珍惜和保护自己的传统。三非物质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在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作为一个经济产业,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各部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每个经济部分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则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规模和运行状况。(一)从非物质文化性质的角度从非物质文化的性质看,非物质文化因其自身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性、顽强的生命力等特征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其作为旅游资源在旅游解释早已认可并且是就有之的。民族文化性历史的见证,体现不同民族精神文化性的差异,包括无形的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像历史传说、神话、音乐、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歌舞,这些对游客有极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不正是我们要保护与开发的非物质文化吗?比如在黔鄂交界地的松桃县有个苗族山寨,由于当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祭祀和巫术的绝活,以及苗歌、花灯、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世纪90年代就有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后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帮助下,这座60多户村民的山寨改名为“苗王城”,成为一个正式的旅游景点[6]。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范围广、涉及面大,能产生多种效益。对于其中的许多价值现在的人们还很难做到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但一旦认识和发现,就可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增长点。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清理、研究和挖掘,能够发现其中的许多资源亮点,培育出一些新的产业,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二)从非物质文化发展规模的角度旅游学院旅游0502班学生李修华毕业论文第4页共9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规模看,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对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但旅游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针对当前旅游层次低,旅游项目少、线路单一,黄金周成为“黄巾粥”的局面,很多旅游部门和企业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旅游价值,突破固有的旅游开发、评价模式,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以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潮为契机,开发非物质文化为新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文化品位和游兴,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满意度[7]。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变得重视文化体验,现代旅游者希望能从旅游过程中享受多样性的文化体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文化内涵加以强化与凸显,并集中地展现给旅游者,使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并从载体中重新读取而获得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意义或精神。例如在江南,当人们在快速的城市化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已经辨认不出自己的家乡时,怀旧便成为一种时尚。“古镇旅游”、“农家乐”突然具有了旅游价值,一系列的江南名园,古镇因而得以很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三)从非物质文化运行状况的角度从非物质文化的运行状况看,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总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正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如英国和意大利,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切合实际可行的市场运作,即“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8]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通过这种模式,既达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目的,又将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转化成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在黄山旅游区,罗盘又称罗经,是根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原理和阴阳八卦理论制造出来的定位仪。由于在很大程度上罗盘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实用价值,这一制作技艺后继乏人。随着黄山乡村旅游业日渐兴旺,作为一种工艺品,万安罗盘却意外受到无数旅游者的喜爱,并逐渐供不应求。[9]这种把非物质文化放回到现实生活的空间,使旅游者这种方式去体验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为古老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