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简介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1991),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刘易斯简介他出生在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现为圣卢西亚共和国)一个黑人移民的家庭。1932年,刘易斯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1937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由于他是黑人,受到过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具有反帝国主义的思想,关心与同情贫穷国家的人民,在政治上他倾向于对英国殖民政策持批评态度,不推崇自由放任政策。这种态度影响了他一生的研究与工作。刘易斯简介在理论方面,刘易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篇文章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两个著名模式。1955年他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对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至今仍被认为是“第一部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经济发展问题的巨著”。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刘易斯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yoflabor”in1954(一)假设1、二元经济结构(1)非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是指传统农业部门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2)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现代工业部门用先进生产方式生生产率高工资率高工业部门扩张需吸纳大量农业劳动力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扩张,而农业为工业扩张提供劳动力资源。2、劳动力无限供给无限劳动供给: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1)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2)生存工资(subsistencewage)=平均收入(3)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得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3、工业工资略高于生存工资且固定不变(1)工资水平保持不变(2)略高于平均水平(二)工业部门的扩张及劳动力的转移过程OA―农业工资OW―工业工资WS-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D1K1,D2K2,D3K3-不同资本投资水平下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或劳动需求曲线1、第一阶段(1)劳动力无限供给(2)资本相对稀缺(3)工业工资不变(4)生产剩余全部归资本家2、第二阶段(1)资本和劳动力都稀缺(2)工业工资上升(3)增长的利益在资本家和工人间分配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中,由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因而即使在城市非农产业中获得就业机会的劳动者,工资是略高于平均工资且固定不变的。然而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增长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会使剩余劳动力枯竭,非农产业所需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工资也开始上升。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出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被经济学家称为“刘易斯拐点”(三)含义1、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就是传统农业部门不断萎缩,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的过程。2、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部门中去。3、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4、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劳动边际生产率会提高。时间特征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形成“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民工潮21世纪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1、把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与剩余劳动力流动过程相联系;2、揭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四)评价DD2D1WESAD1(K1)D2(K2)OL1L3、城市并未充分就业4、夸大了工业部门吸收剩余劳动的能力5、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直接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而是大部分流向传统产业部门。6、对于劳动力吸纳更重要的不是工业部门,而是服务业部门。7、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变相对于二元生产结构的转变,有一个滞后期。8、农业部门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还提供农产品。思考题:1、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何区别?2、简述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技术进步类型及经济学原理。3、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1、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刘易斯理论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2、试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目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二、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A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一)基本概念1、农业剩余总农业剩余平均农业剩余----总农业剩余/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CXBROPDA(二)三个阶段1、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1)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2)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后会使农业总消费减少,产生农业剩余(3)平均农业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4)工业部门可从农业部门得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第一阶段是水平的,它与横轴的距离OS即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与农业部门的不变制度工资相等。2、伪装失业者被工业部门吸收阶段(1)平均农业剩余就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2)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须使工业工资提高(3)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须使工业工资提高(4)工人工资的提高会使工业部门的利润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受到了抑制。3、农业现代化阶段(1)不发达经济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2)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工业部门PS´d´´x´d´p´´dp´SpOG´fD´f´f´´W(三)二元经济顺利转换的条件1、农业生产率的增长(1)能够防止短缺点出现。(2)缩短商业化点到来的时间。2、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必须平衡增长3、使以工业部门为核心的现代非农部门(服务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快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AModelofLabor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ntinLessDevelopedCountries”,AmericanEconomicReview,March1969.(一)假定1、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有大量失业人口2、劳动者迁移到城市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而不仅是实际收入的差距3、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二)人口流动模式1、一个时期(一年)M=f(d)f>0其中,M―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数量,d――城乡预期收入差距f>0-劳动力迁移数量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又d=PW-R其中:W――城市平均实际工资R――农村平均实际工资P―-城市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PW――预期的城市工资P――就业概率,即指任一时期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可能性。P=N/S=现代部门新创造就业岗位/城市失业人数M=f(d)d=PW-RM=f(PW-R)2、多时期人口流动模式M=f[V(0)]f>0M――农村迁到城市的人口数量V(0)――迁移者在计划期内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净贴现值Yu(t)--迁移者在时点t上在城市的平均实际收入Yr(t)――迁移者在时点t上的农村实际收入N――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它决定t的取值范围(t=0、1、2)R――贴现率C(0)――迁移成本P(t)――迁移者在时点t上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概率3、含义(1)迁移取决于预期城乡收入而不是城乡实际收入;(2)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3)就业概率就越大,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也增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大。(4)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大。导致城市非正规部门规模扩大,引起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4、政策建议(1)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问题2、主张减少向城市的政策倾斜,消除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3、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或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4、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科斯、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