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现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已成为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综合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根据2010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中国当年消耗了占世界当年总消耗量近50%的水泥、35%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GDP的4%)2001年—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是过去二十年的总和。2煤炭24.4%石油34.4%天然气21.2%核能6.5%水力2.2%生物质能10.8%其他0.5%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对比世界一次能源总供应中各类能源所占比例《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62年。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对比3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对比煤炭67.7%石油22.7%天然气2.6%其他7.0%我国一次能源总供应中各类能源所占比例煤炭依旧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燃料,中国消费了全球煤炭的36.9%,其中几乎全部产自中国本土。2005年,中国的煤炭消费增长了10.9%,比2004年14.4%的消费增长率有所降低。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煤炭的增长平缓,2005年增幅为1.8%,略高于过去10年1.5%的平均增长率。数据显示,中国自1993年以来对净进口石油依赖度已从0.45%升至11.5%。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有一半依赖进口,而到2020年该比例将达60%。4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对比50.122.80.40.330.142.311.91.55.34.818.67.731.30102030405060OECD前苏联非OECD中国亚洲拉丁美洲非洲%1973年2004年世界主要地区、组织与中国煤炭生产比例的对比5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对比370.24.54.811.6108.63.21.90.71523.68.814.330.325.50510152025303540OECD中东前苏联非OECD中国亚洲拉丁美洲非洲%1973年2004年世界主要地区、组织与中国石油生产比例的对比6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对比11028.10.69.14.75.52.171.40.820.42.619.71.740.301020304050607080OECD中东前苏联非OECD中国亚洲拉丁美洲非洲%1973年2004年世界主要地区、组织与中国天然气生产比例的对比7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第二产业加速,高耗能产品增速惊人,2001-2005年间:粗钢产量翻了一番多,由2000年的1.285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52亿吨;06年4.2亿吨;07年4.9亿吨;水泥产量翻了近一番达到了10.6亿吨,06年12.4亿吨,07年13.6亿吨;铜、铝、铅、锌等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硫酸、纯碱、烧碱、乙烯等主要化工产品增长的年均增长速度7%-13%;汽车产量翻了一番达到了570万辆车;06年728万辆,07年888.7万辆;建筑面积每年增加18-20亿平米。8“十一五”以来的高耗能产品快速增长的原因内需居民消费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外需:日益增长的世界工厂角色,出口了68亿双鞋近5亿件电源适配器许多产品的市场50%在国外浪费:技术节约潜力505亿吨标准煤,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4亿吨标准煤。9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能源经济效益下滑,单位GDP能耗连续下降20年后呈上升趋势;每吨标准煤创造的GDP环比下降接近5%环境污染加剧能源消费引起的SO2和烟尘的排放量超过了总排放量的80%2005年SO2的排放量超过25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27.8%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煤炭开采累计造成10万公顷的土地塌陷矿井废气排放量(主要成分CH4)90~120亿立方米急速的需求增长,造成了对资源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开采,目前煤炭采出率还很低;高强度的开采造成矿难事故频发,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煤老板和倒煤者的“一夜”暴富,加剧了收入的不公,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0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份研究报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能源消费总量已达世界第二。中国面临的巨大能源问题正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我国石油储量仅为世界第11位,且已开采过半,只可再维持21年;天然气储量只占世界总量3%,可开采56年;煤炭的可开采期约剩44年。自1993年起,我国已从净石油出口国变为净石油进口国。能源安全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112006年世界各国能耗比重1112能源紧缺将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报导,2007年美国、日本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13.8112万亿美元、4.3767万亿美元和3.28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比重分别为25.4%、8.05%和6.03%。统计表明,创造每1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我国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这一情况说明,中国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效率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紧缺将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大瓶颈。13我国CO2排放量已位于世界前列根据IEA的预测,在全球增加的碳排放量中,中国占了最大份额,它在2007年赶上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根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MNP,NetherlandsEnvironmentalAssessmentAgency)于2007年6月底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CO2排放就已经超过了美国。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于2008年5月在《环境经济与管理杂志》上发表报告,认为2006~2007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已超过美国,并且认为中国到2010年增加的排放量将数倍于根据京都议定书所减少的排放量。142004年世界碳排放排行14TotalGHGEmissionsin2004(excludeslandusechange)CO2CountryMtCO2Rank%ofWorldTotalTonsCO2PerPersonRankUnitedStatesofAmerica5,888.7(1)19.80%20.1(7)China5,204.8(2)17.50%4.0(73)EuropeanUnion(25)4,017.1(3)13.51%8.8(37)RussianFederation1,575.3(4)5.30%11.0(24)Japan1,304.2(5)4.39%10.2(28)India1,199.0(6)4.03%1.1(122)Germany856.6(7)2.88%10.4(27)UnitedKingdom551.3(8)1.85%9.2(35)Canada549.1(9)1.85%17.2(10)Korea(South)507.0(10)1.71%10.5(26)15气候变暖已对中国产生影响解振华说,目前,我国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严谨的计算,准备拿出中国排放温室气体的具体数据。中国政府10月29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国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近50年来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其中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16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在世界所占份额16172006年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1718中国在碳排放上将面临严峻的压力两个临界线(同济大学龙惟定教授):总量临界线:作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将在国际环境与发展的论坛上成为众矢之的。发达国家往往对自己造成的环境问题显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却有可能联手对付中国。道义临界线:根据我国一直倡导的人人享有同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权观,CO2排放量的世界人均水平是一道道义临界线。印尼巴厘岛会议:《京都议定书》只对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间的减排任务确定了具体的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则未做出硬性规定。美国总统布什在上任后在2001年以此为理由之一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巴厘岛会议将关注发展中国家和未批准《京都议定书》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美国表示将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除非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19我国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胡锦涛主席在07年八国峰会G8上对气候变化问题表明了中方原则性基本立场和主张:一是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完成《京都议定书》目标,2012年后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二是现阶段向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适当的,但发展中国家也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采取相应措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三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已在提高能效、改善能源结构、植树造林、计划生育等方面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贡献。目前正在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0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全国的工作重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最高领导层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政绩观,要逐步改变盲目上项目,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转向节能挖潜和高附加值的、低能耗的项目。特别是2004年夏季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可以不夸张地讲,节能减排已成为今后全国工作的一个重点,且会长期存在。“十一五”更是制订了明确的节能目标,且与主要领导人的升迁相联系,显示了国家最高领导层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21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节能减排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节能减排工作涉及国家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战略节能减排不仅惠及当代,更是功在千秋22(四)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问题(1)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的是能耗迅速增长。(2)能耗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2007年我省一次能源消费量1.78亿吨,净调入1.08亿吨。其中原煤调入1.66亿吨,净调入1.41亿吨。(3)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势头仍然较猛。2007年6大高耗能行业能耗1.52亿吨标煤,占规上工业89.2%,增加值只占50.7%。(4)主要污染物边削减边增长,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问题比较突出,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到今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消减0.58%和2.55%,仅完成十一五目标的3.9%和17%。按照近几年发展趋势预测,到2010年COD、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要分别增长40%和35%。结论:如不采取果断措施,长此下去,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23三、怎么办?目前,能源形势告诉我们:1、能源资源短缺日趋严重。主要是:①可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在迅速减少;②技术制约。新能源利用上不广泛;③利用和转换效率低,成本不合算;④需要资金、人力大量投入。2、能源成为战略资源。各国政府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能源问题。3、我国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4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4、节能作为基本国策。5、思路和出路。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结构调整是根本,科技进步是途经,体制机制创新是保证。6、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国家有要求、社会有呼声、企业有压力、政府有责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节能减排形势逼人。7、能源和节能问题是全社会必须关心的问题,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25解决的办法(一)观念的转变:⑴资源共有、共享、共忧;⑵由要我节能变为我要节能;⑶企业节能是一种社会责任;⑷节能是企业的主体行为;⑸节能是一种竞争力。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