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学前心理学作业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业一一、选择题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B)。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D)。A.神经活动参与B.口腔与手的协调C.手与脚的协调D.眼手协调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A)。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A)。A.动作和语言B.记忆和动作C.记忆和语言D.语言和情景6.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C)。A.感知B.动作C.表象D.语词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8.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D)。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9.消极词汇是指(C)。A.不能理解也不能运用的词汇B.不能理解但能运用的词汇C.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D.能理解也能运用的词汇10.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A)。A.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B.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11.儿童情绪的动因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是(C)。A.1~2岁B.2~3岁C.3~4岁D.4~5岁12.儿童运用情境性言语最多的是在(D)。A.复述故事时B.看图复述故事时C.看图讲述故事时D.不看图而独立讲故事时13.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B)。A.同情B.移情C.分享D.合作14.关于“个性”的理解,下面不正确的观点是(C)。A.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B.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C.人的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D.同一年龄的人身上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15.幼儿园老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要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C)。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二、名词解释1.关键期答: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具体形象思维答: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其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具体性和形象性第二,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3.再造想象答:是指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4.社会性答: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等。三、简答题1.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兴趣、需要、经验等)有密切关系。自身状态不同,对同样刺激的注意情况也可能不一样。2.简述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答: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3.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以客体为中心。(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二)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1.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2.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一、论述题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答: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一)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儿童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儿童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儿童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儿童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儿童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近1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儿童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儿童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儿童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感到亲切,较大的幼儿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儿童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童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小的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儿童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儿童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儿童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婴儿期和幼儿初期(3-4岁)的儿童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儿童,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幼儿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儿童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幼儿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幼儿情绪逐渐内隐。二、材料分析题一名幼儿能正确回答:“这里由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一名幼儿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试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答:第一: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1.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