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人际传播相关理论分析自媒体语境下人际交往当中的“距离产生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用西方人际传播相关理论分析自媒体语境下人际交往当中的“距离产生美”摘要:两个个性太强的人,又不能有一方镇住另一方时,便会像两只刺猬,一个不小心就划过界,剑拔弩张。有趣的是,当不再腻在一起后,我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本就互相欣赏的两个人,隔着距离,缺点就没那么明显了。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是一种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在当前的自媒体语境下,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充斥着新媒体设备、技术以及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与此同时,自媒体也丰富了人际交往的渠道和方式,即使分别许久、相隔很远的朋友,都可以跨越时空距离建立联系,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又避免了现实中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尴尬场景。人们需要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的需要是有限的,人也需要内省的经验,需要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这种既有距离,又伴随多种方式的交流当中,才能达到良好的人际传播效果,即“距离产生美”。关键词:人际传播;自媒体;距离产生美;一、自媒体语境下的人际交往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近十年来,博客、QQ、播客、豆瓣、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各类自媒体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用户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新型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不仅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还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置否,其中不乏积极作用,譬如交流前所未有的方便即时,普通个体藉此能更积极主动地表达自我,人际交往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等等。在自媒体平台的人际交往,多出于两种需求:一是为维护线下已有的人际交往,也就是说不过为了方便亲朋好友同事的交流增加新渠道;另一种是出于逃避或是改变的缘故,希望挣脱现实的人际交往,接触陌生人并建立关系,体验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尽管出于不同的目的,不得不承认的是,自媒体时代的人际交往,突破了年龄的差距、身份的悬殊乃至国界的限制,超越了现实社会的熟人关系,超越了现实社会的交际关系。目前,微博、微信等都具有强大和便捷的功能,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获取的交流方式。以微信为例,微信中的人际传播包括借助媒介进行的面对面的交谈和非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在微信中,通过视频通话使其实现。而微信中非面对面的交流,体现在对文字、图片、语音的应用。不管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非面对面的交流,都使得微信中人际传播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效果越来越好。朋友之间的人际传播是微信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功能延伸和拓展。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社会个体往往会因为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建立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微信平台卓越的人际传播功能吸引很多人,通过微信并加对方为好友这种通讯方式,目前只需用户支付给网络运营商相对便宜的网络数据流量费用,而微信平台本身完全免费,所以说,无论是从通讯的便捷和自由上,还是从资费上分析,微信作为通讯工具,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密切朋友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流的频率,生活增添乐趣。在自媒体的语境下,即使分别许久、相隔很远的朋友,都可以跨越时空距离建立联系,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又避免了现实中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尴尬场景。长期呆在一起引起的生理上审美疲劳和心理上反感,以及生活当中过多接触引起的小摩擦会渐渐消失,一些美好的回忆会因为偶尔的联系,起到强化的作用。因此,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人际相处模式,保持联系的同时,遵循了刺猬法则,带来的“距离产生美”的良好人际交往效果。二、分析人际交往当中的“距离产生美”的原因人们需要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的需要是有限的,人也需要内省的经验,需要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这就要求,人际交往当中必须遵循刺猬法则,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距离产生美”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案例,西方人际传播学中也有其对应理论来加以说服和佐证。1.西方人际吸引研究与理论表明积极的人际吸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处于各种平衡和传播建构之中,需要适当的距离的来使其发挥积极效果。人际吸引理论是说明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平衡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人际吸引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是一种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人们需要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的需要是有限的,人也需要内省的经验,需要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这就需要保持适当距离的交流,也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原因所在。学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G.L.克劳尔和D.A.伯恩于1974年提出,又称强化理论,从古典条件反射理论演变而来。学习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人或物,在人心情好的时候出现时,能通过条件反射与此心情联系起来,从而倾向于受到喜爱。反过来,任何一个人或物,在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出现时,会通过条件反射与此心情联系起来,从而倾向于不受人喜爱。这就是说,人们不仅倾向于喜欢那些奖赏自己的人,不喜欢惩罚自己的人,而且也倾向于喜欢那些与奖赏和愉快有联系的人,不喜欢那些与惩罚和不快有联系的人。在奖赏和惩罚时出现的任何人或物将成为奖赏和惩罚引起的心情的条件刺激物。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身边的朋友、伴侣、亲人,并不能时时体察我们的心情,反而是过密的接触,会影响相互之间的感情。这就需要适当的距离,让自己去调节情绪,以避免在情绪不好时伤害亲近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距离之后,自我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再分享给他人,此时自我的情绪相对稳定,更有利问题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增进。2.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是良好的人际传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和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必然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传播的同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个人的思考,以便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必要的人内传播是人际交往当中不可缺少的,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们需要一点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来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这些在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以及内省式思考当中都体现了人内传播的必要性,也就是个人拥有相对距离进行自我思考的重要性。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也就是我,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这种自我的形成,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每个人都徐璈这样的空间和距离,以便对对自我形成的一些因素进行消化吸收,对自身行为和对事物的反应作出合理的举措。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自我传播具有社会性,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完善无异于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人际传播的取得良好的效果,毕竟人往高处走,优秀的人总是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良好的人际。人际吸引理论当中,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即有能力这一要素,优秀的人比平庸的人更令人欣赏,也更容易吸引我们。优秀的人一定受欢迎吗?(Aronson,1966)让实验参与者听一盘大学生面试的录音带,录音带中出现四种大学生:优秀大学生、打翻了咖啡的优秀大学生、平庸大学生、打翻咖啡的平庸大学生。让参与者评价他们比较喜欢哪一种大学生,结果最受人喜欢的是打翻了咖啡的优秀大学生。这一试验也证明,自我互动对于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十分重要和必要。3)内省式思考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在儒家文化当中,内省主要是人的自我修养;另一种短期的、已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成为“内省式思考”。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才会活跃起来。在反应滞后、行为停滞期间,内省式思考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做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它本质上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反应,一种具有独自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3.生活常规的打破是关系里产生情绪的原因。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情绪,譬如兴奋、喜悦、羞怯、抑郁、孤独、恋爱、嫉妒等等,这些情绪构成了生活的高峰和低谷,使得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有滋有味。若是生活一直波澜不惊如死灰一般,死气沉沉,那我我们就会觉得烦闷,想要逃离,对申辩的人和事也没有热情和耐心。人际关系中,若是长期不变的生活状态和没有任何新面孔出现,那么在好看的面孔也会厌烦,这一点,对朋友、恋人、亲人都是用,偶尔做出一点改变或是给对方一些惊喜,那么彼此间的干净无疑会增进许多。大学生里的室友,四年里生活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同吃同住,各自的问题和缺点相继暴露,便会生出诸多摩擦和矛盾,一旦毕业,各自进入社会,偶尔社交媒体上寒暄几句,彼此到亲昵不少,一年一聚或是半年一聚,亦相当亲热,曾经生活里的不愉快,全都烟消云散。生活常规的打破是关系里产生情绪的原因,喜悦亦是。一段毫无变化的关系,必然会如一潭死水,长期的人际交往当中需要一些能够引发质变的量变,适当的距离,给彼此一点空间,心理上、时间上、距离上的,才能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绪,如喜悦、兴奋、惊喜,甚至是不舍、思念等等,这些都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在促进交流和共同是十分必要。4.空间关系学表明,人们之间应该保持的“合适”距离。预期破坏理论由两部分组成:空间关系学和举止神态学。它涉及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人们之间应该保持的“合适”距离以及当这种距离被破坏时的结果。传播者,或者破坏者,某种程度上拥有现在、或将来解释自己行为的权力。空间关系学解释的是人们如何运用空间进行交流,Hall(1959,1966)指出我们的周围空间有4个区域,并且在交流中都有不同的意义,如下:关系区域“合适”距离关系范围亲密区域18英寸内的身体接触对于亲密关系的通常范围私人区域18英寸到4英尺通常个人之间交流的范围社交区域4英尺到10-12英尺工作环境中的正常距离公共区域10-12一尺及以上进行的交流一般比较正式由此图表,看出在人际交往当中,保持恰当的距离,不会使他人感觉不舒服和突兀,以便更好的进行人际传播。5.关系辩证理论揭示,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处理好亲密与距离的关系。关系辩证理论(RelationalDialectics)的奠基性文章是1988年巴克斯特(Baxter)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合著的《关系发展中传播策略的辩证视角》一文。关系辩证理论认为,传播中的人们经历一种内在的,冲突的力量,后者会让传播处在一种矛盾的紧张关系当中;而人们的关系越是紧密,冲突就可能会更多。关系辩证理论认为人际关系可以被分为三个辩证的方面。(1)联系和分离。尽管在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渴望能够建立一种亲密和持久的联系,但是,很少有人际关系能够经历一个足够长的时间,除非相关当事人在一个人身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关系辩证理论还认为太多的联系会导致个性的丧失。(2)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关系中的伙伴需要对他们的关系有一种预见的能力,需要了解和建立处理关系的自信。然而,如果没有新奇、神秘以及自发性的东西介入其中,那么关系就会变得乏味和单调。(3)开放和封闭。在一个人际关系的框架中,交流双方会感受到追求透明的压力,并且会说出很多的个人信息。然而,这样又会侵犯人们保护隐私的天然追求。在这种关系视角下人际传播理论,人际关系变成各种紧密与冲突的结合体,人际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