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课件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海洋生物及其生活方式第一节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第二节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内容第一节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一、漂浮生物二、浮游生物三、游泳动物四、底栖生物一、漂浮生物特指生活在海水最表层中和表面膜上的一类生物,又称海洋水表生物。类型:水漂生物(pleuston):生活于水-气界面。表上漂浮生物(epineuston):生活于海水表面膜上。表下漂浮生物(hyponeuston):海蝇帆水母僧帽水母猛水蚤蓝壳蜗牛海蝇组成:硅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的一些种类。适应机制:充满气体的浮囊体,捕捉气泡,吞入空气,轻薄的贝壳保持气体等。二、浮游生物(一)浮游生物定义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二)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1、浮游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它们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5、有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6、浮游生物尸骸沉积海底形成的沉积物对海洋地质及海洋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三)浮游生物适应浮游生活具有的结构和能力的几种类型1、扩大个体表面或成群体增加浮力缩小体积可增大相对表面积,从而增加抵抗下沉的阻力;具有刺毛、突起或连结群体,抵抗下沉。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分泌胶质;增加水分;外壳和骨髂退化或消失。3、依靠纤毛或鞭毛的摆动及依靠肌肉的收缩运动产生微弱的“主动性运动”使生物体向前移动并可使生物保持悬浮状态。(四)浮游生物的类别浮游生物是一个大的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别。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A、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B、微型浮游生物:2~20μmC、小型浮游生物:20~200μmD、中型浮游生物:200~2000μmE、大型浮游生物:2000μm~20mmF、巨型浮游生物:>20mm按照个体大小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类比较方便,这种划分对研究水体中的生物学过程和经济动物的产量也具有其重要性,如作为饵料生物时,浮游生物的大小就有意义。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A、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B、阶段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一般为幼体阶段)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沿岸浅海区常见。C、偶然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如夜晚)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动物。(五)浮游植物主要类别单细胞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自养生物,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金藻、绿藻、黄藻等。骨条藻根管藻角刺藻星杆藻硅藻原多甲藻膝沟藻涡鞭藻甲藻蓝藻小等刺硅鞭藻普氏棕囊藻金藻赤潮异弯藻海洋卡盾藻黄藻绿藻(六)浮游动物主要类别1、原生动物2、浮游甲壳动物3、水母类和栉水母类4、毛颚动物5、被囊动物6、其他浮游动物夜光虫如果在海边,可在黑暗的晚上看到海面上一条光带,是它们受波涛振荡而激发出的荧光。放射虫放射虫是浮游生物的主力军,多生活在热带海洋。骨骼结构很美精巧。分裂、出芽生殖兼而有之。鞭毛虫纲肉足虫纲草履虫钟虫吸管虫纤毛虫纲哲水蚤球栉水母栉水母是一类极美丽的海洋动物,在黑暗的环境下它们一般都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箭虫箭虫体细而小,矢状,分头、躯干和尾三部。雌雄同体,一般为异体受精。我国沿海所产己知有20种以上,常见的为肥胖箭虫(上左)。此类箭虫好聚集(上右图中长形半透明者),有人曾在一立方米的海水中发现过一千多只箭虫。箭虫箭虫聚集毛颚动物二、游泳动物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一)游泳动物的特点1、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强,体型较大;2、多为肉食性;3、是水层中能量需求最大的种类;4、流线体型,体表光滑,运动阻力小;5、具有保持身体漂浮状态的机制:鳔、充气腔、脂类体质;6、很多种类具有周期性洄游习性。(二)游泳动物的洄游1、产卵洄游:动物从索饵场或越冬场向繁殖地——产卵场移动。溯河洄游:由大海游向河口并溯河而上到适宜的产卵场产卵,如鲑鱼、鲟鱼。降海洄游:成体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性成熟后向河口移动,聚集成群向深海产卵,如美洲鳗鲡。大西洋鲑鱼红色大麻哈鱼鳗鲡2、育肥或索饵洄游:从繁殖地或越冬场向育肥地移动。3、越冬洄游:从繁殖地或育肥场向越冬场移动。(三)游泳动物的主要类别1、鱼类(1)圆口纲(2)软骨鱼纲(3)硬骨鱼纲七鳃鳗蓝点刺鳐颗粒犁头鳐中国团扇鳐孔鳐扁头哈那鲨灰星鲨吻沟双髻鲨皱唇鲨通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海域的中下层。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大黄鱼喜栖息于软泥或者泥沙底质海区。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小黄鱼鲈鱼斑点九棘鲈暗纹东方鲀黑斑河鲀星点东方鲀彩虹鳗褐菖鲉噬人鲨硬骨鱼,鲭鲨科真鲷花尾胡椒鲷五带笛鲷红笛鲷海马海龙羊齿鮟鱇疏棘鮟鱇黄鮟鱇强生氏鮟鱇2、其他游泳动物(1)甲壳类(2)头足类(3)海洋爬行类(4)海洋哺乳类鲸目,鳍足目,海牛目。斑节对虾脊尾白虾中国对虾彩虹鱿鱼剑尖枪乌贼乌贼海龟玳瑁裂须海蛇黑唇青斑海蛇黑头海蛇贝氏海蛇长须鲸北太平洋灰鲸多尔长吻鲸抹香鲸座头鲸银杏齿喙鲸露脊鲸虎鲸大西洋鼠海豚斑海豹海豹海狮海狮因它的面部长得象狮子而得名。海狮以鱼、蚌、乌贼、海蜇等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狮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每天都要为寻找食物的来源而到处漂游。海象海牛三、底栖生物(一)底栖生物的主要类别底栖生物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地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底栖生物群落中含众多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底栖生物的营养关系,水层沉降的有机碎屑得以充分利用,并且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很重要的作用。1、底栖植物(1)单细胞底栖藻类:蓝藻细菌(蓝绿藻)、硅藻类(羽纹硅藻)、甲藻类;(2)海藻;(3)维管植物。2、底栖动物珠海市淇澳岛上疯长的大米草孔石莼条浒苔江蓠1、底表生活型(1)固着生物:海绵、苔藓、大部分腔肠动物;(2)附着生物:贻贝、扇贝、珠母贝;(3)匍匐动物: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二)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2、底内生活型(1)管栖动物:部分沙蚕;(2)埋栖动物(底埋动物):多毛类、双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部分脊索动物;(3)钻蚀生物(钻孔生物):海笋、船蛆;3、底游生活型1、微型底栖生物:可通过0.1mm的种类,包括细菌、微型藻类(滨海带)、原生动物。2、小型底栖生物:可被0.1~1.0mm筛网截留的种类,通常由少数较大的原生动物(特别是有孔虫)以及线虫、介形类、涡虫类、腹毛类和猛水蚤类组成,也包括有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毛类、双壳类)的幼体。3、大型底栖生物:不能通过1.0mm筛网的类别,除在滨海带之外,大型底栖生物都是动物。(三)根据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类群最著名的如“偕老同穴”(Euplectella),为上端较大、下端略细的长圆笼状;常有成对小虾(俪虾)生活其中,“偕老同穴”一名即由此而来。海绵海葵珊瑚长管艳虫(环节动物)毛肤石鳖贻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砗磲日月贝海豆芽章鱼章鱼简称“蛸”,别称“望潮”,章鱼科。体短,卵圆形,无鳍。头上生八腕,腕间有膜相连,长短相等或不相等,故称“八腕类”。腕上吸盘无柄。多栖息于浅海砂砾、软泥以及岩礁处,捕食瓣鳃类、甲壳类。海百合海蛇尾阳遂足铅笔海胆紫海胆大连紫海胆海盘车五角海星刺参盱眙龙虾波纹龙虾日本龙虾锦绣龙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蟳蜘蛛样的蟹第二节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主要的海洋生物生态类群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一、环境特征二、生物群落的特点一、沿岸、浅海环境特征(一)概念沿岸、浅海区:包括从潮间带到大陆架边缘内侧的水体和海底。潮间带(intertidalzone):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交替暴露在空气和海水中。(二)潮间带特点1、温度变化剧烈;2、盐度变化幅度大;3、波浪、潮汐冲刷作用明显,底质复杂;4、栖息着与复杂底质相适应的各具特点的生物类群;5、濒临大陆,污染较严重。(三)潮间带生物的适应性由于潮间带生境的复杂多变,潮间带生物能够耐受恶劣条件的考验。1、对温度剧烈变化耐受性高;2、对盐度剧烈变化耐受性高;3、耐干燥能力强,许多生物对干燥具有特殊适应机制。(四)潮间带生物的垂直分布不同生物对干燥的适应性不同,耐受干燥的能力大小是决定潮间带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五)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的浅海环境特点1、温度、盐度、光照的变化比外海大,这些变化的程度从近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弱;2、海流:包括沿岸流、大洋流系侧支、上升流;3、波浪、潮汐作用巨大;4、海水透明度低;5、营养盐丰富(大路径流、海水混合作用强烈);6、初级生产力高,生物资源丰富;7、食物链较短,终极产量高。二、沿岸、浅海生物群落的特点(一)浮游生物群落的特点(二)底栖生物群落的特点(三)游泳动物群落的特点(一)浮游生物群落的特点1、浮游植物主要类别是硅藻和甲藻,超微型的自养生物也是很重要的类群该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比大洋区高,浮游植物的数量有季节周期性变化。硅藻:在北方水域及近岸和上升流海区比较重要。甲藻:是热带海区、亚热带海区的重要种类,经常在硅藻之后大量出现。超微型自养生物(PP)包括聚球藻(Synechococcus)、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等,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海洋生命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同时它们又是与海洋有机碳库中占绝对优势的溶解有机碳(DOC)联系最密切的组分,超微型生物在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2、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其中一个重要组分是周期性季节性浮游动物。终生浮游动物主要是挠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其他浮游动物还有原生动物的有孔虫类、放射虫类和砂壳纤毛虫,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和异足类,小型水母和栉水母,浮游性被囊类,浮游多毛类和毛颚类等。(二)底栖生物群落的特点底栖植物:底栖硅藻和大型海藻是沿岸区的重要种类,大型海藻主要包括绿藻、褐藻和红藻。在北温带和温带潮下带硬质底部,常生长着繁盛的褐藻类的大型海藻。多数潮下带软质底上,海草常形成海草场,潮上带有沼草(温带)和红树林(热带)。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类的代表,其分布与底质类型相适应。在海底垂直方向有底上动物和底内动物的分带现象。(三)游泳生物群落的特点浅海区的游泳生物包括鱼类、大型甲壳类、爬行类(龟、鳖)、哺乳类(鲸、海豹等)和海鸟组成的主动游泳者和海洋表层居住者。主要的海洋生物生态类群一、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二、沙滩三、河口、盐沼和海草场四、红树林沼泽五、珊瑚礁六、近岸上升流区七、大洋区八、热液口区一、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一)岩岸潮间带1、垂直分布岩岸生境的环境特征:交替的海水淹没和暴露在空气,此特征决定着该区域的生物的垂直分布。岩岸潮上带(supertidalzone):常见到海藻与真菌结合的藻壳状的黑色的地衣和蓝绿藻;滨螺、等足类,其他缓慢移动的动物。潮间带(intertidalzone):较上部代表种类藤壶、牡蛎、贻贝和其它缓慢移动的动物。2、决定分带的因素物理因素: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生物因素:种间竞争,藻类还与利用光线有关。3、生产力及营养关系初级生产者:底栖单胞藻、底栖大型藻类。初级生产力:全球岩岸潮间带的年平均生产力为100gC/m2。4、不同纬度岩岸底栖藻类的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低纬度热带岩岸:高温、强光;温带岩岸:底栖藻类可以得到充分发育,但存在着种间对光照和附着空间的竞争;高纬度岩岸:冰冻和侵蚀。5、岩岸潮间带群落的动物食草动物:海胆、帽贝、石鳖、滨螺等;滤食性动物:双壳贝类(贻贝等)、藤壶、海鞘、海绵等;食腐动物:蟹类、等足类等;捕食性动物:

1 / 19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