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备用电源市场前景可观近年来,壳牌石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并在华盛顿特区、纽约等地广泛设立氢燃料加油站。氢能在污染排放、生产成本和资源丰富性方面具有其他能源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这种被称为“终极能源”的能源,为何在我国遭遇了产业困境?3月7日,冬寒尚未褪去,现代汽车蔚山工厂氢燃料电池汽车(以下简称“氢燃料汽车”)生产工厂却已满载春意,工作人员忙着将17辆ix35氢燃料汽车装载到货按照计划,这17辆氢燃料汽车将横渡大洋,落户欧洲。其中15辆运往丹麦,2辆运往瑞典。到4月份,丹麦和瑞典有关政府机构或公共机关的一些官员,就可以乘坐氢燃料汽车进行办公。同作为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经历了数十年的推广,成效并不令人满意。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汽车行业高管们有意将目光投向了氢燃料汽车。据悉,宝马、福特和丰田等车企均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量产并全球出售氢燃料汽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现代生产的氢燃料汽车,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批量生产的氢燃料汽车。这对于“氢燃料汽车”产业以及整个“氢能源”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利好消息。随着氢燃料汽车逐步向商业化进程迈进,氢能源的利用已越来越进入公众的视野。江苏中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靖新能源”)高级副总裁袁音向《能源》记者表示,氢能源可称为“终极能源”,因其在污染、排放、使用、生产成本、可再生和资源丰富性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其他能源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氢能源行业根据能源开发和使用的技术,更是将能源大致分为了三类:传统技术能源(化石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如内燃机、核能)、终极技术能源—氢。氢能源大有前途,但相比于国外企业的高调发展,国内企业却没有想象中的热情。在认准氢能源发展前景的新兴民营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看来,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氢能源发展机遇。资金的缺失氢能源有两大类使用方法。第一类被称为“热化学”方法,即燃烧。另一类被称为“电化学”方法。氢燃料电池技术则属于后者,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氢燃料电池是目前市场热衷度最高的氢能源利用技术。利用氢气和氧化剂在电池内的化学反应直接生产电能,具有无污染、节能、高效、安静、安全等特性,可用于新型汽车、发电站、潜艇和家庭直接供电等。”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业氢能源”)副总经理施涛向记者介绍道。攀业氢能源是国内较早从事燃料电池产业化工作的企业之一,于2006年1月成立,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依靠几百万的天使投资作为启动资金,成立7年多以来,资金问题一直是攀业氢能源往前发展的瓶颈。事实上,攀业氢能源是其他氢能源民营企业羡慕不已的对象,因为2010年,其获得了北极光创投2000万元的风险投资。“据我了解,我们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真正拿到风险投资的公司。”施涛对记者说。如今,两年多已过,因为产品并未真正实现商业化,攀业氢能源还是处在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寻找新的资金支持”成为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重任。“其他民营氢能源公司的资金状况更不好看。国内几家大型的氢能源公司,很多都是靠国家863计划的资金得以维计,但总共加起来,每年也只有几千万。”国家标准委员会负责燃料电池标准制定的卢琛珏所长向《能源》记者透露。“科技部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对燃料电池承诺的资金,到目前也并未落实多少。”相比于电动车市场每年动辄上百亿的投资,以及热钱对其的追捧,氢能源市场可谓门庭冷落。据记者了解,截至2011年,德国就已投资3.93亿欧元用以融资,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曾有国内氢能技术的企业做过调研,想要大步伐推进氢能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初期的投资将需要达到20-30亿元。“现实情况是,国内真正的氢能源市场并未启动,资本不敢进来,而国家政策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远远不够。”卢琛珏说。众多民营企业企图寻求国企等大型企业的投资,以期望依附在集团之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靖新能源就依靠江苏中靖集团的财力,才得以持续地进行科研投入。但也有不少企业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中途夭折。“产品未实现大规模量产,难以获得收入,但投资不足,拖延了技术进步和产品产业化的步伐”,这成为国内氢能源企业面临的无奈循环。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出现特别突出和规模较大的氢能源公司的原因之一。产业链难贯通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氢能源产品尚未让投资者看到回报的希望。因此,产品的商业化推广,是各家氢能源公司为之努力的方向。在施涛看来,氢能源产品要实现商业化,产业链的贯通必不可少,但目前来看,困难重重。氢能源产业,可分为氢气的制备、运输、储存和氢能产品的应用等诸多环节。目前,氢气的供应仍然是产业链完善的一大制约环节。在氢气的制备上,我国已有多年的化石能源制氢经验,在化工、钢铁等行业,都有专门的后端制氢工厂。但是,常规的氢气产业运营模式如何与新兴的燃料电池应用产品之间的衔接,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目前的化学制氢以及高压储氢、液态储氢以及金属储氢(即固态吸附储氢)都有适用的范围,存在限定条件。“开发新型的制氢方法和安全的储氢技术,研发高效的储氢材料,是实现氢能产品商业化的前提条件。”袁音向记者指出。“目前,包括中靖新能源在内的氢能公司都在向这方面努力。”在氢能产品的应用上,目前推广力度最大的为燃料电池。为了打通产业链,各家燃料电池公司除了研发,都亲自从电池的终端应用着手推广,如备用电源、氢能叉车等。攀业氢能源最初进入市场时,计划是专做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终端应用则希望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由专业的公司完成推广。“在产业初期,想要找到一家同样能忍受住寂寞期的公司合作,实在不易。”施涛告诉记者。所幸依靠风险投资,攀业能源才得以进入了燃料电池的终端市场,开发备用电源系统,以及研发氢能源游览车和叉车。“这样做的后果是,产业链拉的太长,对我们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说,资金投入过大。整套备用电源系统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施涛向记者坦承。“但是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我们也只有努力做产业链的整合,才能压缩成本和研发及生产的周期。”按照其最初设想,氢能源产品应该探寻出一种商业化模式,在制氢、输氢、储氢,以及燃料电池开发和燃料电池终端市场应用等环节,都有相关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在目前产业链未贯通的情况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各个环节未实现专门的量化生产,致使氢能源产品的成本高居不下,从而制约着终端产品商业化的进程。“燃料电池应用时所使用的某些部件价格居高不下,而且没有现货。但是在国外只要以近1/3的价格就可以拿下,而且是现货。”一不愿具名的氢燃料电池生产商感慨说,“这就是产业链完善与否的价值所在。”押宝备用电源相比于国外企业对于燃料汽车的热衷程度,国内车企却显示出淡漠态度。加之我国加氢站资源的匮乏,国内尚未形成规模的氢能源企业只能将氢能源技术的研制发展转向于更为简单和较易实现商业化生产的氢能备用电源上。3月24号,北京时间上午10点,,北京碧空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空氢能源”)的负责人正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准备与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进行再一次的商业性合作。碧空氢能源市场总监李海告诉记者,此次公司相关负责人出访巴拉德公司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购买一套175千瓦的ClearGenTM分布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此系统将于其他备用电源系统一起,在9月份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氢能源技术会议上进行展示。巴拉德是世界最大燃料电池厂商,碧空氢能源作为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早已紧盯国内氢能备用电源市场。据李海介绍,依赖巴拉德的技术支持,碧空氢能源将可能是国内最早实现氢能产品量产的企业,而备用电源就是其计划量产的最主要产品。在记者的采访中,国内生产氢能产品的企业,均对氢能备用电源的商业化寄予厚望。事实上,攀业氢能源在成立之初,就把目标定位在此。袁音也对记者表示,中靖新能源公司目前最大的目标市场就是备用电源。而对备用电源的目标客户上,各家氢能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希望与中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进行合作,以氢燃料备用电源替代通信基站的铅酸电池。据袁音介绍,虽然目前氢燃料备用电源的前期投入价格高于铅酸电池,但是运行成本却是铅酸电池的三分之一,如果根据使用寿命以及铅酸电池维护所需的用电成本来计,使用铅酸电池的费用约是氢燃料备用电源的5倍,且铅酸电池具有污染性。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20万—140万个通信基站,每个通信基站至少配备两组铅酸蓄电池。如能将这些铅酸电池全部替换下来,氢能备用电源的市场也较为可观。但前期较为高昂的投入成本,仍是三大通信公司顾虑的原因。目前,我国仅有10多套氢燃料备用电源系统在运行。“我国氢燃料电源技术产品的指标、性能和价格水平可接近国际企业,但市场应用处于落伍状况。”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甚至远远落后于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据了解,印尼在2011年开始大批量使用氢燃料备用电源,目前使用量已超过500台。“预计今年,国际氢能市场将开始大规模启动工作,国内的氢能产品也将迈出商业化的第一步,实现第一批量产。”上述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均对记者如此表述,“我们对2013年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