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微金融学十论郑志瑛2012.5.20广东商学院2一、小微金融学概论(一)定义:小微金融学是研究小微银行经营—小微企业融资—小微额度信贷及其关系和规律的应用金融学科。(二)研究对象:小微银行(1181=144城商行+212农商行+190农合行+635村镇银行)经营、小微企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定义,不包括个人信贷)融资、小微额度(银监会规定500万元以下)信贷。(三)研究内容:小微金融学概论、小微金融主体(小微银行-小微企业)、小微金融市场(直接、间接金融工具)、小微金融运作、小微金融风险、小微金融定价、小微金融政策、小微金融监管、小微金融创新(实践)、小微金融国际经验等。(四)小微金融特征:微小性、市场性、民间性、普惠性(客户多)、高价性(成本高)、稀缺性(相对于大企业全部有贷款)、次要性(非系统重要性)、灵活性、成长性(发展、科研、就业增长点)。3二、银企生态平衡论:小微银行—小微企业生态平衡论银行和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银企生态平衡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与企业在地位、数量、规模、产权、市场、风险、区域、质量等各方面互相适应、互相匹配的良性互动关系,银企生态平衡论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银企生态平衡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银企地位平衡。银行和企业都是平等独立的市场主体,银企之间既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不存在经济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地位对等、相互制约的法人关系。4(二)银企数量平衡。银行业组织结构应适应企业组织结构。我国大型、中型、小型(含微型)企业的比重分别为0.7%、3.5%、95.8%(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郑昕,新华社2010.8.16)。据银监会2010年报,2010年末我国大型银行9家(3家政策性、5家国有、1家邮储),占1.1%;中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1.5%;小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村镇银行349家)804家,占97.4%——我国目前银企数量结构是基本平衡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银行业机构(包括分支机构)总体上数量少,银行排队现象便是这种不平衡的具体表现。2010年,美国3亿居民、14.6万亿美元GDP,有7000多家小银行(另有7605家信用合作社),平均4万人、19亿美元GDP拥有1家小银行;我国13亿居民、5.9万亿美元GDP,只有小银行804家,平均163万人、74亿美元GDP才拥有1家小银行——我国银行业体系中并不缺少大银行,而是缺少主办小微企业贷款的小银行。5(三)银企规模平衡。银行业规模结构应与企业规模结构相匹配。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我国2008年大、中、小型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为38∶33∶29;据银监会2010年报,我国2010年末大(不含邮储)、中、小(不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型银行业资产结构为64∶20∶16。不同规模的银行与工业企业结构明显错配,表明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规模大大滞后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按一级资本排名的世界最大千家银行中,中国大陆高达111席,占11.1%,仅次于美国,超过中国占世界GDP9.3%的比重;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1家,其中金融企业11家,占18%,也大大超过了金融GDP占全部GDP5.6%的比重——说明我国银行规模总体上大于企业规模。6(四)银企产权平衡。银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资本结构应相适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改革成效明显,民营经济已占较大比重。2008年(末)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仅占全部城镇企业就业人数的30.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仅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6.2%,工业总产值仅占33.5%;国有零售业销售总额仅占全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仅占28.2%。而我国银行业产权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民营化进程,民营银行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银行业机构仍是国有主导(包括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最大股东、政府安排高管),连村镇银行在实际执行中也要求发起银行(往往是国有主导银行)控股51%。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的制度原因,因为国有主导的银行竞争不过民营主导的企业,所谓“行长斗不过厂长”——不改革是中国金融的最大风险!7(五)银企客户平衡。银行是企业的融资客户,企业是银行的存贷款客户,两者互为市场交易对手。受经营范围、管理水平、决策程序、经济实力、客户集中度等多方面因素决定,银企在客户选择上也要互相适应。银企客户平衡关系应如下图:资本市场大企业大银行中型银行中型企业小银行小企业准银行、民间借贷个体经营户自有资金如何更好地破解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理论界和实践中有两个基本思路和做法:一是要求大银行放下架子被动低就小企业,二是支持小银行门当户对主动服务小企业。按照银企客户平衡的思路,小银行是小企业的天然盟友,不要像大银行那样“贷大贷长贷集中”,由小银行主营小企业信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银行体系8(六)银企风险平衡。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银企之间的风险匹配也应是平衡的,如传统商业银行—低风险企业,风险投资银行—风险投资项目。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风险,银行对应不同的风险定价;而银行的风险定价相应也是企业的风险——这样就实现了银企的风险平衡。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利率飙升,既与货币政策的调整有关,更与社会对“高利贷”的妖魔化、银行业过度回避风险有关。银行业不应对市场上客观存在的高风险企业、项目过分回避排斥,完全可以在“收益覆盖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银企风险平衡。(七)银企区域平衡。企业是银行的服务对象,银行业的区域分布自然要与企业的区域分布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以12家股份制银行为例,其总行集中分布在北京(4家)、广东(3家)、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山东7个东部省市,我国东北、中部、西部三大战略区没有1家。各商业银行在分支机构尤其是县域支行设置上与企业的分布和要求也有较大差距,应做到“银行跟着企业跑”,推进银行业机构走向中西部、走向县域。9(八)银企质量平衡。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信贷管控水平也对企业经营质量有重要影响,正常银企生态下的两者是自求平衡的。通过观察银行的企业客户群,可以评估这家银行的质量或层次;通过考察企业的服务银行,也可以了解这个企业的质量。当然,银企质量平衡不是被动的,银企之间是可以达到正反馈效应的:好银行可以救活一个差企业,差企业也会毁掉一个好银行。银企生态平衡实际上是银行与企业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的过程,我国目前银行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问题,金融抑制明显。我们应积极推进银企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高水平的平衡或均衡,充分发挥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努力满足各类企业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深化。10三、企业融资主渠道论:小微银行—小微企业门当户对论目前我们在支持小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发展小企业必须依靠银行贷款”。实际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是常态而不是“问题”。如果小企业贷款反而易于大企业了,那才是真正成了问题。小企业尤其是创业期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其资金来源首先是业主的自有资金,其次是来自亲友的民间借贷,第三是非正规金融即准银行机构的融资,最后才是银行贷款。小企业动辄依赖银行贷款,这也是一种“等靠要”思想。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2007年对河北省部分企业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答“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问题时,73%回答为“内源性融资”,24%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3%为“资本市场融资”;在回答“2006年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例”问题时,45%选择“无”,19%选择占“10%”,26%选择占“10%~30%”,10%选择占“30%以上”。11美国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企业主自有资金占小企业投资的45%,亲友借款占13%,证券融资占4%,政府直接资助占1%,银行贷款和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借款占29%[7]。可见,银行贷款并非小企业尤其是创业期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融资的首先或主要渠道,特别是大型银行庞大的“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体系,层次多、审批严、效率低,比较适应大型企业、项目融资,而不适应“急、频、少、短”的小企业融资。一般来说,信贷风险与企业规模成反比,小企业主要是靠内源性资金成长的,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银行信贷资金才会同步跟进,而强大到一定程度后企业便会离开银行,去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企业融资的一般规律应如下图:资本市场大企业大银行中型银行中型企业小银行小企业准银行、民间借贷个体经营户自有资金图表四企业融资主渠道示意图银行体系12由于我们对企业融资规律认识不清,致使在政策指导上一方面片面依赖银行贷款发展小企业,使小企业难以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不去寻找“门当户对”的其他融资对象,使银行干了许多干不了、干不好、不该干的信贷业务;另一方面对发展准银行机构重视不够,对民间借贷回避排斥,非正规金融不发达,这也是造成我们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13四、银企辩证关系论:(一)企业决定银行:小微企业发育情况决定小微银行信贷支持结果。1、小微企业一般具有经济实力差、生命周期短等市场弱势。2、有的地区小微企业数量较少、素质较差。大部分是家族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向银行报富、向税务哭穷、唯自家知底”的“三本账”现象。3、小微企业与信贷政策条件差距较大。信贷政策要求各银行认真执行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对项目审批(备案)、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劳动安全、城市规划等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区域限批”地区的项目,落后生产能力企业,不予贷款。而许多小微企业分布在“两高”行业,一些项目未批先建,土地以租代征,设备产能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和安全生产不达标,银行受政策限制爱莫能助。144、企业信用记录情况。银行存贷比与不良贷款率高度负相关,这是市场机制配置信贷资源的必然结果。0%20%40%60%80%100%冀辽粤鲁津闽苏沪浙0%4%8%12%16%20%全部银行存贷比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图表二2007年末东部沿海省市银行存贷比与不良贷款率对比关系图资料来源:银监会2007年公报,全国和有关省、市2007年统计公报。不良贷款率存贷比全国平均全国平均15为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要促进主体发育,做多、做强小微企业。小企业唯有增强实力、活力、竞争力,才能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当前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产业升级、市场变化、本币升值、成本提高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银行单纯注资,会使企业产品积压、财务成本上升,反而害了企业。小企业要做强,一是要理念自强。克服怨天尤人和等靠要思想,拓宽融资思路,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融资模式和发展战略。二是要活力自强。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积极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增加战略和技术两个层面的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在立项、用地、环保、节能等方面不达标的小企业,更应把合规达标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三是信用自强。信用分值和评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强盛与否的重要体现。小企业应高度重视良好信用记录的维护和运用,实现增信、增值。16(二)银行反作用于企业:1、部分银行经营理念滞后,忽视小企业小额贷款。我国银行业是计划经济的传统领地,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在信贷工作中重大客户轻小客户,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重贷款总额轻贷款户数,重现实客户轻潜在客户,重自身效益轻激励主体,忽视小企业小额贷款工作。有些本应以小企业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小银行也存在较强的重大轻小倾向。有的银行认为小企业小额贷款也应走“评级—授信—放款”的路子,不但提高了成本、损失了效率,而且因小客户群体数量庞大而不可操作。2、银行业市场主体少而弱,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地方性小微银行发展滞后。银行也是企业,没有大量充满活力的银行业市场主体,通过信贷手段激活其他市场主体也就无从谈起。3、银行信贷技术创新不够,制约大批量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