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选修课论文这学期我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在这门课上,我渐渐丰富了戏曲知识,慢慢的知道了戏种不同角色行当代表的内容。在戏曲课堂上,老师同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代表派风格的戏曲风。诸如《西厢记》、《琵琶记》。虽然不能一一领会,但是也在其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课外,我也欣赏过一些戏曲,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八里相送》,因为我在电视台上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视剧。对其中的剧情颇为熟悉。所以,留下感触颇深。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情,深情的旋律。《梁山伯与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戏曲,根据流派的不,词也略有不同。十八里相送,虽然师母做媒,但祝英台要离去,还是担心,放心不下,为了更多地争取到双方的爱情,自己想吐露情丝,所以一路以物作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讷,未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性格的原因也导致了他后来死去的悲剧色彩。梁祝二人真挚的爱情,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及对这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谈了《十八里相送》这一部戏曲,我就从自身来说一下对戏曲的理解,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包含文学、舞蹈、武术、美术、杂技及人物扮演各种因素综合的一种艺术。近代戏曲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京剧术日臻成熟,越剧、昆曲、梆子、评剧、黄梅戏等地方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贵妃醉酒》、《十五贯》、《天仙配》脍炙人口的经典戏曲作品。《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代名词。《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百姓的喜好,通俗一点就是适合他们的品味。《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贴近时代的特点,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被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需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昆曲那样复杂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情绪。通过这学期戏曲鉴赏课的学习,我了解了戏曲的特性。用戏曲情节表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文体兼用韵文和散文分为“出”和“拆”,现代戏曲多分为“场”和“幕”,演员实行角色分工,有生、旦、净、丑多个行当;剧中人物构成:主幕、旗锣伞吧、官女丫环、院子过道。表演形式上:具有唱、念、做、打等固定方式。互相穿拍,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表达主思想。音乐体式:有“联曲体”,和“板腔曲”两种,综合运用。在课堂中欣赏的戏曲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厢记》。它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西厢记》的故事内容本来不复杂,但作家却把它写的波澜起伏,曲折优化,情节随着戏剧冲突的紧张与缓和,又用景物渲染气氛,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于戏曲的鉴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提高了艺术修养,很高兴在戏曲鉴赏中了解一些关于戏曲的知识,领略中国戏曲的魅力丰富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