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苦茶资源的研究进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叶苦茶大叶苦茶原产湖南省蓝山县百叠岭等地,因其中带香而著称,既是饮料,又是良药,可以医治积热、腹泻和心脾不舒等症,民间流传用它来治疗感冒。其特征:植株树姿直立,分枝中等,叶片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或黄绿,叶身平,叶面微隆起,叶齿锐浅,叶质较硬或中等,叶尖渐尖。芽叶淡绿或绿色,茸毛少或多,一芽三叶百芽重46.2g。花冠直径4.1cm,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种径1.3cm。特性: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强。春茶萌发期为4月初,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中。产量较高,每667平方米达180kg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茶多酚27.5%、儿茶素总量17.7%、咖啡碱4.5%。适制红茶、绿茶。制绿茶,显栗香,滋味嫩鲜,品质优。抗寒性较强。结实性中等。火市百叠岭大叶苦茶曾荣获国家农业部银奖。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的瑶民喜喝浓泡大叶苦茶,上山劳动前先喝数碗以防署止渴,三餐饭后也喝数碗以助消化。客至,先敬以浓茶(尊贵客人用“盖碗茶”)。我国苦茶资源的研究进展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栽培茶树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茶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其中野生茶树是宝贵的资源,经过长期的进化,野生茶树蕴含着抵抗各种逆境所需要的基因。至2003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迁地保存基地,共保存资源2665份。征集保存了云南金平苦茶、四川黄山苦茶、贵州兴义苦茶(七舍大苦茶)、湖南江华苦茶、广东乳源苦茶、江西安远苦茶、崇义苦茶等资源。1苦茶的源流王威廉以古代汉字、汉语的研究为“示踪原素”,对历代有关文献进行考查,阐明我国苦茶的记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考茶说茶”中揭示茶源于中国,“荼”是灌木茶树,“槚”是乔木茶树。“荼”就是茶,“槚”是苦茶。“槚”的本义是一种落叶乔木。晋郭璞注《尔雅》,已明白地描述“槚,苦荼”,就是茶树,是木本植物。后来,“槚”随着时代和地方发生过一系列的音变,如瓜芦、皋芦、高芦、果罗、过罗以及物罗等词。追根究底,这一音变原来就是来自苦茶。“槚”虽然早载于《尔雅》一书中,但由于它是苦茶的合音的假借字,所以后来往往只提苦茶,而很少单用“槚”来记述茶树。槚是苦茶树,而苦茶却不是槚树。2苦茶与山苦茶、苦丁茶的区别苦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资源,多分布于粤、湘、赣毗邻区,其中尤以南岭山脉两侧最多。如江华苦茶、安远苦茶、丰州苦茶、横坑苦茶、思顺苦茶、酃县苦茶、贺县苦茶等。它们一般具有萌发迟,芽叶味苦,并具有特殊香味的特征,在植物学形态上多是小乔木型,叶大质软,叶面平整富光泽,芽叶茸毛少。在苦茶的原生地,居民常将它作为一种药物饮用,认为常饮之具有“治病、解毒、退火发汗”之效,可治“积热、久泻”和“心脾不舒”等症,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山苦茶(Mallotusfuretianus),又名鹧鸪茶、毛茶、禾姑茶,系大戟科野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株高一般为1~3m,最高的可达10m,属野生灌木,混杂生长在其它树木荆棘中。其叶片互生,枝的上部对生,叶片呈长圆状倒卵形,叶片长5~15cm,宽2~6cm,顶端急尖至尾状,下部渐夹,基部微呈心形,边全绿有波状齿,背面侧脉腋间有白色束毛,外部全无毛,背面有少数橙色透明脉点,叶脉呈羽状,叶柄长3cm。其叶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消食的功效,民间常用作解油腻、助消化的保健饮料。药理研究表明:海南山苦茶叶具有显著的利胆消炎和镇痛作用。苦丁茶是我国南方各地人民常饮用的一类茶,也是传统的药用植物。苦丁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胃消积、去腻醒酒、止咳化痰、生津止渴、提神醒目、明目益智和抗辐射、抗衰老、活血脉、强心利尿、降压减肥、抑癌防癌、调节血脂等功效。据张灿坤1994年调查,作为苦丁茶使用或称作苦丁茶的共计有5科16种1变种植物,主要有木樨科的女贞、紫茎女贞、日本毛女贞;冬青科的枸骨叶、大叶冬青、苦丁茶;金丝桃科的苦丁茶、黄牛木;紫草科的厚壳树及马鞭草科的白花灯笼。陈兴琰等同时指出;皋芦茶或苦丁茶,并非山茶科植物,而是冬青科(AgifoliIceae)的大叶冬青(IlexLatifoliaThumb),是我国濒临灭绝的一种珍稀植物资源。3苦茶的分类地位茶树从原始种群演变成多个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y)和变型(Form)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人们最早开始对茶树的分类进行系统研究是在18世纪,是依据形态分类学的经典分类学方法进行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再加上早期植物学家对我国的茶树种质资源缺乏了解,导致茶树分类、命名的争议较大。直到1935年的国际植物学会上将Camelliasinensis(L.)O.Kuntze规定为茶树正确的学名。苦茶作为一种特异的茶树资源,它的分类地位同样一直受到争议。在庄晚芳等分类法中,根据茶树的形态将其定位为云南亚种下的皋芦变种(C.sinensisvar.kulusisZhang)。在张宏达分类法中,先将茶组植物分为4个系: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再以花梗、萼片、花瓣、果实的发育状况以及叶片特征等数量性状进行种的划分和分析,共划分出32种3变种,苦茶(C.sinensisvar.kucha)是其中的一个变种。杜琪珍等,通过对茶组植物进行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提出将茶组植物分成五室茶和三室茶,在三室茶下再分中小叶变种,大叶变种和苦茶变种,共2种3变种。闵天禄将秃茶组归入茶组中,认为世界上茶组植物共有12个种6变种,而苦茶属于茶组茶种普洱茶变种的其中之一。李光涛和梁涛以及束际林等根据染色体核型、花粉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对苦茶资源进行研究观察,认为苦茶比较原始,在进化上属于过渡类型,是由乔木型茶树过渡到灌木型的中间类型。陈亮等根据对茶树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特性的全面考察,将苦茶归并到茶种下的阿萨姆茶(C.sinensisvar.assamica)。王新超等通过对保存于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的24份苦茶资源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苦茶资源在体现茶树进化程度的儿茶素组成及含量的指标上,苦茶资源偏向于阿萨姆茶变种,属于进化上比较原始的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茶与阿萨姆茶聚为一类,可以将苦茶类归属于阿萨姆茶。石祥刚等提出将苦茶从变种Camelliaassamica(Mast.)Changvar.kuchaChangetWang提升为种Camelliakucha(ChangetWang)Chang,该种与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近似,但本种小苞片3~4个,萼片宽4~6mm,外面无毛,内面被白色短柔毛,外面2枚花瓣内面被白色短柔毛而不同。又因其芽叶含不同于普洱茶的特殊苦茶碱(theacrine)不同于普洱茶。4苦茶的生化成分及药理研究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李名君等对生长在江西、湖南南部和广东、广西北部22份苦茶资源的系统研究,对其生化特性及苦味成因有了较深刻的认识:①绝大多数样品含有茶的特征性成分——咖啡碱;②均含茶的第二特征成分——茶氨酸,苦味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绝大部分在正常值范围内;③儿茶素组成以简单儿茶素为主,酯型儿茶素含量很低;④发现了苦茶的特异成分丁子香酚甙,它是茶梅(C.sasanquaThund)中的一种特殊成分,易溶于水,具有极强的苦味。叶创兴等首次发现苦茶中的嘌呤生物碱以1,3,7,9—四甲基尿酸为主,含量高达1.3%~3.4%,其次是咖啡碱和可可碱。而一般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占优势地位。王冬梅,杜丽丽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联用(HPLC—DAD/MS)的方法对苦茶的茶多酚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传统绿茶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进行了比较。对苦茶水提液中的茶多酚和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到3种嘌呤生物碱、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和2种非儿茶素类茶多酚(没食子酰奎宁酸酯和咖啡酰奎宁酸酯)。同时与传统绿茶在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苦茶中总儿茶素含量(13.82%)远高于传统绿茶(7.37%),但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比在两种茶中极其相近,均以酯型儿茶素为主。谢果等为了探讨1,3,7,9-四甲基尿酸(theacrine,TC)的抗抑郁作用,采用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自主活动实验、育亨宾(yohimbine)毒性实验、利血平(reserpine)实验以及5-羟色胺酸(5-HTP)诱导小鼠甩头行为等动物模型来评价1,3,7,9—四甲基尿酸(theacrine,TC)的抗实验性抑郁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TC在多种抑郁模型上显示一定的药理活性,证明TC在预防和改善环境以及各种生活习惯引起的抑郁病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王冬梅,卢嘉丽等对苦茶的安全性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小鼠每kg体质量苦茶急性毒性经口LD50>21.50g,按毒性分级标准判定属无毒级;苦茶中的苦茶碱对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有协同作用,具有镇静催眠活性,在苦茶中可以拮抗咖啡碱的中枢兴奋作用;当这两种成分含量相当的时候,苦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催眠或兴奋作用;但当苦茶碱的含量是咖啡碱的3倍时,苦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5苦茶资源现状苦茶资源蕴藏量丰富,粤、桂、湘、赣毗邻区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区,见表1。6苦茶资源的利用及其展望苦茶在系统分类上属于大叶种,其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小叶种的传统绿茶,体现了大叶种的特点,而且酯型儿茶素的含量远高于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预示苦茶较适合于加工制成发酵程度较高的半发酵茶(乌龙茶)或发酵茶(红茶)。江华苦茶是当前研究较深入的一种,它比较适宜制作红茶,并在湖南红碎茶茶区大面积推广。王新超等研究也发现,苦茶的适制性指标酚氨比与阿萨姆茶类似,显著高于茶变种,另一指标绿茶儿茶素品质指数显著低于茶变种,而与阿萨姆茶相近,也说明苦茶类适制红茶。研究还发现,苦茶资源的EGC的含量与比例也较高,因此可以作为优异的适制红茶资源加以推广利用,亦可将苦茶作为特异亲本应用于茶树新品种的选育研究。茶树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和广泛的传播。经受着多种多样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长期影响,以及人工驯化和选择的作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品种资源。茶树选种活动,古时就已开始。据记载,晋武帝(公元265-290年)时,即有安徽宣城人秦精在今湖北鄂城县武昌山采集大叶种茶树。在唐代陆羽《茶经》、宋代《东溪试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菱,都有有关茶树选种和茶树品种性状的记述,还流传着许多古人发现、驯化、利用野生茶树的轶事和传说。随着生产的发展、茶类的创新,以及人们的辛勤培育,茶树品种更是层出不穷。目前已发掘的茶树地方品种或类型,约有五百余个。近二十年来,全国各有关单位选育出的茶树新品种、品系、据不完全统计,也有一百余个。在西南、东南茶区,还蕴藏着许多性状奇特的野生大茶树和茶种的近缘植物。通过调查、整理和初步研究,基本上掌握了我国主要茶树品种资源分布情况,对主要栽培品种的性状和特性,也有了基本了解。在已有性状资料的品种中,如按树型分类,灌木型品种占74%,小乔木型品种占10%。乔木型品种占16%;如按叶片大小分类,特大大叶类品种占13%,大叶类品种占25%,中叶类品种占44%,小叶类品种占18%。我国茶区主要分布于北纬33。以南,东经98。以东,在这个大约280万平方公里的近似长方形地带,由西南往东北,茶树品种的分布,则由高大的乔木逐渐演变为灌木,植株矮化,叶片渐小而厚,栅栏组织加厚,抗性增强,多酚类物质渐减。云南、贵州、四川一带,我们祚早期从野生茶树驯化为栽培种的一些古老类型,仍然保持着乔木性状和特性,除了生态条件影响外,与人们栽培利用方式也有关系。古老的云南大叶种、苦茶、大树茶的种植区,由于采取林下种植,不修剪,攀枝折采,以至茶成大树,枝叶粗大。乔木类型的茶树品种,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南茶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