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国际金融市场的回顾、前瞻与监管§1国际金融市场的回顾与前瞻金融市场形成迄今,大约已有近400年的历史。400年间,金融市场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萧条到繁荣、从无序到有序、从赢弱到强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同阶段。尤其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金融在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方面的功能,并出现了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趋势,标志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都愈发认识到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兴起了国际性的金融改革浪潮。在此形势下,金融创新浪潮汹涌澎湃,使金融市场在80年代出现了新趋势。这些趋势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方面:1.从金融市场的内部发展看,市场要素有了空前发展和变化。机构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投资主体,实现了所谓“机构投资主导化”。家庭部门虽然所占比重相对减少,但投资的绝对数量却在不断增加。金融机构管制的放松使交易更加活跃。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从而大大拓展了金融活动的总量和市场规模。金融市场媒体则随金融业务全能化和自由化日趋活跃。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和开放金融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只发展银行信用,后来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金融市场,甚至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前者如我国的金融市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已具有一定规模。又如非洲1/4的国家建立了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正在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筹集资本的渠道。后者如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地中海及其他地区,出现了许多国际金融中心。3.金融市场出现了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许多国家国内原来分割、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迅速连为一体化。国家金融中心迅速连成一片,出现某种程度的全球一体化,形成所谓“无缝市场”(Seamlessmarket)。4.国际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筹资手段的证券化是指传统的通过银行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开始逐渐向通过金融市场发行证券转变。主要表现在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发行的扩大以及国际证券市场重要性的增加。贷款债权证券化则是指金融机构以贷款债权作担保的证券发行,即以证券交易转让贷款债权,使贷款债权具有流动性。5.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西方国家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工具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二、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具体包括:(1)经济环境的变化(2)放松管制与加强管制的交替(3)世界货币制度2.法律因素3.市场因素4.技术因素(1)电子技术改变了金融机构传统的业务手段,使其更加现代化。(2)电子技术的普及为金融市场的扩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3)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金融创新。三、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1.世界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和一体化,导致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刺激区域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成为金融市场完全过渡到“全球一体”的必经阶段。3.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四、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1.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一体化和证券化趋势将继续发展。2.金融创新将会不断发展。3.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必将导致金融管制和监督的加强。近年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如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以及日本的金融危机等等。所有这些似乎都预示着金融市场的更加动荡不安,从而也就呼唤着新的监管措施和发展战略来维护世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4.国际证券投资逐渐向发展中国家倾斜。5.发展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将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未来的首要选择,并将逐渐加快其国际化的步伐。五、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市场的规模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金融市场结构不太合理。3,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不太完善。4.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完善。六、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看,一国金融市场的存在与否及其发展状况应同该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2.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的模式可以选择。3.金融市场发展必须维持合理的结构。4.金融市场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5.金融市场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七、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战略1.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模式必须走政府推动型模式。政府推动式金融市场,要求在管理上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管理机制的合理设置,即要求监管机构设置合理,权利和责任高度统一,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在政策措施出台时要相互协调和沟通,切忌政出多门。二是管理手段合理运用,即必须完善法律体系,努力使用和完善经济手段,使宏观管理手段法制化,切忌经常使用随机性行政手段,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人为冲击。2.我国金融市场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但在策略上必须既积极又谨慎。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在一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国际间的资金余缺调剂,因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7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既定国策,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所蕴含的国际化内驱力便也越强,因此,从发展前景看,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同世界潮流会合,最终走上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道路。3.建立和发展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国内建立起分布合理的城市农村金融中心,以这些金融中心为依托,形成全国金融市场网络,实现由地区性、分割性的市场向全国统一的市场转移,为金融市场国际化创造条件。建立和发展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必须进一步搞活货币市场,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近期主要是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督;培育长期投资者,仰制过渡投机,减缓市场波动;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慎重推行在海外上市,加强国际合作;严格执法,维护证券市场法规的严肃性;及时准确地调查研究证券市场发展的战略步骤和重大政策问题;积极发展外汇市场。§2金融市场监管金融领域内存在的垄断、外部性、产品的公共性、信息的不完整性、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分配的不公平都会导致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价格信息的扭曲,这种情况被称为金融市场失灵,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避免、消除或部分消除由金融市场机制本身所引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信息扭曲,以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一、监管与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它是监管主体为了实现监管目标,利用各种监管手段,对监管对象所采取的有意识的和主动的干预和控制活动。监管四要素:主体(监管者)、对象(被监管者)、手段和目标。二、金融监管的主体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和金融的监管是由两类主体完成的:1.第一类主体是所谓的“公共机构”,通常被称为“金融当局”,其权力是由政府授予的,主要负责制定金融监管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实施,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章制度,就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2.第二类主体是各种非官方的民间机构或者私人机构,其权力来自于其成员对机构决策的普遍认可。出现违规现象并不会造成法律后果,但可能会受到机构纪律的处罚。三、金融监管的对象与范围笼统地说,金融监管的对象是人类的金融行为和金融活动领域,其范围主要是金融业中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四、金融监管的目标监管的目标就是要消除或者部分消除人类的某些活动或者行为所带来的目标上的偏差,从而避免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具体地说,金融监管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促进全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一致,从而得以提高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2.消除因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本身的原因而给某些市场参与者带来的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上的不对称性,以避免因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而造成的交易的不公平性;3.克服或者消除超出个别金融机构承受能力的、涉及到整个经济或者金融的系统性风险;4.促进整个金融业的公平竞争。金融市场失灵会带来三个方面的负面作用:社会资金配置的不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以及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不稳定。为了消除或者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干预金融市场,约束每个个体的行为,而这个角色往往是由政府来充当的。通常地,政府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1.直接采取行动。2.命令私人金融部门采取行动。3.利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通过金融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经济主体自动地按政府的意愿行事。政府可以将这三种选择进行组合应用。五、金融监管原则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金融监管手段,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公平原则5.系统风险控制原则六、金融监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监管体系一般可以用下图18-2表示:除图中所描述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之外,一旦金融监管进入实施阶段,还有一个金融执法过程中的决策问题。金融执法活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合规机制”或一个“防范机制”。图18-2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执行体系。1.法律制度体系从法律制度的角度界定了金融监管过程中有关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规定每一方当事人在金融监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2.组织体系从当事人自身行为的角度展现出有关各方在金融监管过程中的互动关系,说明当事人出于本能或者在外部刺激下可能作出的反应以及对其他当事人的影响;3.执行体系描述的是金融监管者具体实施某项监管时的手段、步骤和做法。一、经济学关于监管的理论(一)一般均衡模型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实现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最有效机制,也是满足经济效率正常发挥的最佳机制。传统经济学对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描述,是通过对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形——也就是不存在政府监管的市场情形的考察来实现的。§3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传统经济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模型就是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主要条件可以归纳如下:1.全部产品都是私人产品,消费者能够完全掌握全部产品的信息;2.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中剔除了生产规模和技术变化带来的收益增加;3.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之下,消费者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4.在给定的生产函数之下,生产者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5.除了价格之外,经济主体之间的其他因素如外部性等都被剔除在外,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是只对价格做出反应,价格决定一切;6.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一种竞争性的均衡,确定使得所有市场都得以结清的一系列价格。根据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在上述条件之下建立起来的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原则,这种均衡被称为帕累托均衡。帕累托均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所有的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一般均衡模型满足帕累托最优原则,这种情况被称为帕累托效率,传统经济学将它简称为经济效率。它给我们提供了衡量政府监管效果的第一个原则——帕累托效率原则,这就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因为某种政府监管措施而使自己的景况变好(或者至少有一个人因此而景况变好且没有人因此而景况变坏),那么,该监管措施就被认为是一种好的监管措施。(二)局部均衡与补偿原则一般均衡模型描述了所有市场都达到竞争性均衡的情形,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因垄断、外部性、产品信息不完整等原因而可能引起的价格扭曲现象。因此,传统经济学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型——局部均衡模型。同时,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的利益会因为某种政府监管措施而受到损害,人们很难用帕累托效率原则来衡量政府监管的效果。因此,传统经济学又提出了另一个衡量标准——补偿原则。(三)垄断与价格扭曲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两种情况:1.自然垄断使得经济的产出效率实现了最大化,但却严重损害了经济的分配效率,导致分配效率和产出效率之间的根本性冲突以及严重的价格扭曲。因此,为了协调产出效率和分配效率之间的矛盾,自然垄断式的市场就需要政府的干预。2.非自然垄断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总的情况与自然垄断相似。一方面,生产的集中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生产的集中又容易使得厂商形成操纵价格和产量的市场力量,引起价格扭曲,从而损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