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观点是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实践的观点是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是恩格斯对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高度评价。恩格斯这个评价说明,马克思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马克思《提纲》的写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逻辑起点,《提纲》与随后马恩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基本标志。马克思在《提纲》的开篇,首先阐述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离开实践来看待人之外的客观事物,把自然界看成是完全与人的活动无关的单纯的客体,认识只是对客体的直观反映。比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就认为,人作为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刺激,认识只是外在客体在人脑中主动留下的印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认为,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主、客体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改造客体,并使自在世界转化为人类世界。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逻辑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接着重点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轻视实践,看不到实践的基础地位。费尔巴哈对实践的认识,不过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我们知道在费尔巴哈时代,西欧世界中犹太人的地位是何等低下,犹太人在德国人眼中只是金钱的最顺从的奴仆,而费尔巴哈将实践活动与“卑污的犹太人”相联系,这无疑是贬低实践,抬高理论。费尔巴哈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人于中满足自己,让自己自由地活动的那种活动,在这里,满足自己的同时,人也让自然安静地存在下去。”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没有将实践看成是“对象性的活动”。而马克思则以实践为基础,开辟了与旧唯物主义相反的哲学新天地。此外,《提纲》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我们要怎样来理解这段内容呢?首先在这段话中“现实的、感性的活动”都指的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抽象地发展”我想我们可以理解为片面的夸大了精神的能动性。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夸大了思维的地位,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绝对化,脱离了实践。这段话我们联系全文就可以知道,它是在告诉我们,唯心主义抽象地谈论精神的能动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在他们看来凡是符合、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就是真理,而价值的定义是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客体趋向于主体,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明白唯心主义是把真理范畴与价值范畴混同。或者唯心主义者也可以认为权威人士的意见是真理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雄史观。这样唯心主义就将实践看成了纯粹的精神活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由于费尔巴哈脱离实践,因而在宗教问题上就必然不可能科学地揭示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第4条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神学的历史功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只是人的产物,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并且从认识论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是马克思也同时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具有不彻底性,他无法进一步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他只是从主观方面寻求宗教产生的原因,片面地认为,人的依赖是宗教产生的基础,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自然灾害和死亡的恐惧,所以才会创造一个上帝的世界,即宗教。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认为宗教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在这段话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世俗基础”就是“人类社会”,而“独立王国”,我们可以理解为“宗教世界”。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这段话的基本内涵了:从人间世界分离出一个神的王国,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世界自身存在着自我分裂的根源,即社会经济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而费尔巴哈则看不到这一点,即看不到宗教产生并长期存在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马克思在正确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之后,在第4条的最后,接着又揭示了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要彻底消灭宗教,必须消除其产生的根源,而通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则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那我们要怎样消除阶级对立呢?首先是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通过发展生产力,解决人们吃、穿、住等基本问题,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消灭阶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2件。其次就是变革社会,用革命的实践活动来改造现实社会,发展科学文化,为逐步消灭阶级对抗,从而最终解决宗教问题创造社会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正确揭示宗教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正确途径,而且也是构建科学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在《提纲》第八条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所有的哲学都不能科学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都知道费尔巴哈由于对社会的直观认识,导致在历史观中陷入了唯心主义,在费尔巴哈之前曾出现过神学历史观,它是把人类社会神化,否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将历史本身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因果关系纳入到神学宿命论中。而费尔巴哈则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费尔巴哈对于人是社会的主体的肯定,但不足的是夸大了这种社会的特殊性,没有进一步探索意识活动背后的物质活动。不同的是,马克思却明确阐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有的神秘的东西均是可以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找到合理解释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且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他分别从三个方面为我们阐释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这一重要思想。综上所述,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中心线索,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而马克思《提纲》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所有的旧哲学划清了界限,也是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标志着哲学发展新纪元的到来。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