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的功过【摘要】:一提到黄土高原,自然就想到那块贫瘠的土地,那里不但干旱少雨,水土还大量流失。千百年来,流失的泥沙被卷入黄河,导致黄河水患不绝。黄河的泛滥也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可以说,人们对黄河又爱又恨,一方面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另一方面又称黄河为中国的忧患。这一切都源自于可爱又可恨的黄土。我是一个生于兹,长于兹的真正的“黄土人”,自然对这一抛黄土有着独特的感情,说不出来,却着实含着一种凄凉。【关键词】:黄土高原资源文化水土流失引言岁月以一种无法想象的手法,在这块土地上不停地雕刻着。这横断绵延,又似乎分的很清的沟壑,有人说像皱纹,有人说像伤痕。河水并未结冰,静静地流淌。在山梁梁上,点缀着黑白相间的羊儿,山梁背后飘来牧羊人酸酸的歌儿。我能够想象这里的春天和夏天,也能想象丰收的秋天和冰封的冬天。这里确实很美。这里的土地主要是山地,平地只是沟底很少的一点。从形状的不规则,坡度的陡峭以及那些庄稼收割后的残梗,你就知道这里的土地是怎样的一种贫瘠。这样的土地能产生多少财富?这样的土地能生产多少财富?我眼中一片潮湿。尽管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吹响几年,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世纪,但是贫穷还没有根本消失。进入陕北黄土高原,就进入了历史。城市的高楼大厦掩饰不了背后低矮的民房,更阻挡不住人们看其背后有名无名的荒山的视线。你看,一座座山丘,一道道梁,崎岖的山路,塞外的风,构成了苍凉的黄土高原。转过任意一座山梁背后,也就进了真正意义上的黄土高原了。正文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引用1)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它曾经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虽然随着经济的南移,它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但现在的它却由于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1.黄土高原的功一,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黄土高原原一带位于黄河中上游的腹地,是中国大地原始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先后在这里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河套人”、“黄龙人”,和多种打制石器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的先民们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这就为华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先决条件。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它使黄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济之间及附近地区不同部落经过接近、交往、斗争、融合,形成华夏文化的核心区,并作为凝聚核向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地区与北方的红山文化地区扩散并逐渐进行整合,最终纳入华夏文化。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兼并封建诸侯造成的长期纷争而留下的六国,统一了诸夏,开创了以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开始共有22个朝代在此建都。自从经济重心南移之后,虽然黄土高原上的繁华已不比从前,但它历史悠久的窑洞文化,民歌文化,剪纸文化等却依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二,黄土高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1)矿质资源黄土高原能源丰富,煤储量丰富,还有天然气是有等资源,此外还有水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等,小浪底水电站,大同煤矿。关于利用煤等化学资源可以开展高效的利用方式如煤气,谁能开发就是建立电站,风能太阳能也是电站的建造,或是提样能加热。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优质,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大200亿吨,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2)土地资源中国黄土高原是地球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堆积最厚、古土壤发育最为系统和完整的地区,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地理和土壤学界所重视。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农业发祥地。相传后稷教民稼穑的遗址即在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人文初始”的轩辕黄帝陵尚矗立于陕北桥山之巅。夏朝改制九州贡法,根据土情来比较肥力,同时注意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关系而厘定赋贡。《禹贡》所说九州中的雍州,即指目前的黄土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厥土惟黄壤”(《禹贡》),系指黄土而言,因其主要是黄色壤土。这是对黄土性质及分布所做的首次文字记载。齐桓公(距今2,630多年)时,管子所著《地员篇》,对土地高下与水泉深浅的联系,土壤分类及土地利用等记载较为详细,将黄土高原的土地和土壤分别作了叙述,并把其东南部塬地和台塬地上土性刚强的土壤另名为“垆土”。班固所著《汉书》(距今约2,020年)中曾有黄土通过风力从西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黄土作了论述。八百年前沈括也曾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了水蚀在黄土地貌形成中的作用。自十九世纪后叶始,国外学者R.庞培莱(美,1866),F.Von,李希霍芬(德,1868),B.A.奥布鲁切夫(俄,1892),J.梭颇(美,1935)等,曾先后到我国西北考察,主要对黄土成因作了概念性的论述。1920年以后,我国地质工作者杨钟健、李学清等,对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物质组成和地层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将全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为QI-QⅡ,提出QⅡ为红色土,QⅢ才是黄土的说法。同期土壤学家侯光炯、马溶之、李连捷、熊毅、李庆逵、陆发熹等,也曾先后到黄土高原进行土壤调查研究,对于土壤侵蚀和黄土性质给予了极大地注意。(引用2)解放以来,由于黄河开发治理工作的紧迫和黄土高原地区工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对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曾以黄河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为中心,先后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队,进行综合考察,对黄土的成因、地层划分和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基础地貌与当前黄土地貌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尤其对黄土沉积环境及其变迁,黄土肥力的演变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其机理、土地整治途径及其战略要求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同时,黄土高原还在水资源,坏境资源,林业资源方面为科学的研究等提供着重要的模板。2.黄土高原的过反过来,也是黄河的泥沙摧残着中华文明。据历史记载,在距今2500年间,黄河决口泛滥1500多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大的改道26次,其影响范围北到天津,南到淮河,可以说,整个华北平原到处都可找到黄河改道的遗迹。黄河泛滥与改道史不绝书,给下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许多古代繁华都市都被掩埋于黄土之下。因为有了黄土,黄河的频繁泛滥是很自然的事,即使没有人为干扰,黄河也是要泛滥的。正如尼罗河的泛滥创造了古埃及的文明,黄河的泛滥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因为有了人,黄河的泛滥成为天灾。为了拦截黄土的下移,人们在黄土高原修建了数十万座沟壑坝(淤地坝),为了控制和疏导黄土,人们在黄河上修建了数座大型水利设施。堵截黄土短期内可以奏效,但从长时间来看,黄土不能只堆积,而不向下游输运。正如喜马拉雅山长高一样,黄土高原还在继续增长。虽然黄土的流失几千年来一直比较严重,但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比起其堆积来说可能还是略为逊色。黄土高原的年均降尘量可能还没有人调查计算过,但是近3000多年来的降尘堆积覆盖层厚度达40~80厘米,如果按第四纪每万年长高60多厘米计算,近几万年来每万年长高1米多,长高速度似乎越来越快了。(引用3)距今8500~4000年是全球性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0℃左右,雨量充沛,是现在的两倍多。那时的黄土高原上也分布有森林和草原,西部荒漠缩小,黄土堆积较慢。虽然当时雨量较大,但对黄土的冲刷也不是很大。从距今4000年以来,气候开始很快变冷。雨量逐渐减少,黄土堆积加速,黄土流失也加快。堆积和流失总是相互伴随的,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消长。一段时间堆积大于流失,另一段时间流失又会大于堆积。黄土高原的不断增高表明,总体上堆积可能还是大于流失。人们喜欢也好,怨恨也罢,黄土高原依然如故。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你不能对它太过于苛求,否则大自然的报复是严厉的。引用1:源于《中国地理》,山西出版社,2005.05。引用2:源于《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朱显漠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8月。引用3:源于《黄河环境与水患》,任世芳著,气象出版社出版,2011.9同时参考文献有:《中国煤层气资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全国油区城镇地热开发利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主要是参考其写作格式)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