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人教版必修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而思网校阶段性测试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①分封制②等级制③君主专制④宗法制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涉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分封制。从天子到庶民“皆有等衰”说明了等级秩序的存在。2.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答案D解析先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的A、C,再是分封的区域应该是在王都的周围,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从图B的状况看,可以排除。3.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解答本题时,一是容易忽略关键信息“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后晋武帝之所以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故选B4.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学而思网校.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C.以血缘亲属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答案A6.“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答案B7.“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名号的来历()A.上古天神名号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三皇五帝”反映的是“皇帝”的称号,而这一称号自秦朝开始出现一直延用至封建社会结束。8.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答案C解析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9.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法令出一”C.“别黑白而定一尊”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答案A10.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答案B解析分封制下,官员是世袭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弱。县制下,地方官员由国君(或中央)直接任免,国君通过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以达到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1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学而思网校.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秦律只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与现代的法治社会有本质的区别,使用秦律的秦朝在本质上是人治社会。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秦朝虽然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但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D。13.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汉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即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直至废除。答案为A。14.“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突出地说明东汉时期()A.“三公”已无任何权力B.尚书台权倾一时C.君主权力明显加强D.“三公”与尚书令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东汉尚书台的权力变大,由此判断B项正确。1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就已经建立了,排除B;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学而思网校.《朱子语类》载: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当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制”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这一制度削弱了皇权C.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D.这一制度使皇权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唐制”很明显是指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的说法不正确。17.《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被实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都来自书香门第”等,可知唐朝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D正确。18.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加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西周时尚未出现宰相制度,①错误;西汉设置刺史的目的是监督地方王侯和官员,与宰相制度无关,②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将相权一分为三,③正确;宋代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就是分割宰相的权力,④正确。19.下列现象发生于北宋的是()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献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C.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A项为丞相的设立,而北宋时相权分割削弱,C项为明代,D项为清代,而B项三司设立发生于北宋。20.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A、C、D三项均符合题意,而明朝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故B项说法错误。2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学而思网校.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汉代沿用三公九卿制,唐代的诏令须经门下省审核方可执行。明太祖时内阁尚未设立,故排除A、B、D三项,而C项符合宋代史实。22.明太祖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中最相似的是()A.改变或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B.改变选拔官员的方法C.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明两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掌握与理解。两者都注重对地方的控制,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23.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答案D2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答案B解析这一系列机构的设置和完善,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加强皇权、限制相权,故B项说法正确。2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枷锁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孟德斯鸠的观点比较恰当地描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状况B.明清统治者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表明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没落C.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D.孟德斯鸠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诬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腐朽和没落,孟德斯鸠的看法是正确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