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BC艺术的力量》看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BBC艺术的力量》看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41401000经济学基地班戈雅偶然间老师在课上提到了《艺术的力量》,说这个纪录片记录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一些有趣的人生经历及作品,我便马上对这个记录片产生的浓烈的兴趣,上课回到寝室就打开电脑看这个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对卡拉瓦乔的介绍便已经被其深深吸引。该纪录片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置身于波澜壮阔无限壮丽的历史宏大背景,以艺术家们的自成一派,风格鲜明的画作为实在引线,从容道来艺术大师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他们在创作中所追溯出的灵感来源,再现Caravaggio(卡拉瓦乔)、Bernini(贝尼尼)、Rembrandt(伦勃朗)、David(大卫)、Turner(透纳)、VanGogh(梵高)、Picasso(毕加索)、以及Rothko(罗斯科)8名艺术家非同凡响的人生艺术历程————他们肆意狂飙的灵感,曲折的人生经历正是艺术的伟大力量来源,而艺术的力量又再塑了他们的生活,改造乃至拯救了他们的灵魂。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伦勃朗。伦勃朗出身贫微,是九个孩子大家庭中最小也是最为聪颖的一个。对绘画的痴迷使得他14岁就辍学,立志成为画家。从学徒开始,伦勃朗就深深爱上了油画颜料的魔术。原本轻快柔和的音乐陡然变得急促,研磨、调和、飞速挥动的笔刷,手掌投下的阴影,画面交错间,无数色彩纷呈至眼前,棕褐,鹅黄,鎏金,瑰红,特写镜头下,颜料闪耀着瑰丽至极的光泽,予人以极具视觉冲击的美感,也隐含着对伦勃朗作为色彩操控妙手的美誉。但对色彩的轻重厚薄有着细腻独到的感受,还不是他成为艺术大家的主要原因。在同时代的大家们鲁本斯、范戴克等人画着一张张犹如面具的极其枯燥乏味的的人脸,画作中鲜有人物感情的时候,伦勃朗的画笔则攫取到了人心最深处的真性情。他的画作《皮草商人尼克劳斯鲁特》,从被细腻描绘得奢华如河流的皮草,在静电中竖立的皮草毛发,到鲁特一丝不苟的胡子,如同貂一般锐利的眼神,精明而不耐烦,绝妙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初期商人们的英雄气概,以及既想标榜自己仍是基督的虔诚信徒同时又想尽可能不留痕迹地炫耀自身巨大财富的心理。此外还有为一个老妇人作的肖像,伦勃朗以大胆的笔触描绘她的眉毛和松垮的眼皮,略带茫然的眼神和令人心悸的脆弱。此刻的伦勃朗正是一个洞悉人性的心理学家。1630年的阿姆斯特丹,借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从世界各地敛聚了大量的财富,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为豪富,他们搜罗各种奇珍异宝装饰豪宅,其中,自然缺不了他们自己的肖像。伦勃朗洞悉人性的画作,恰好切中了新贵的心底最急迫的渴求,而他本人的机敏,善于揣摩那些凭借海上商业贸易而一夜致富的暴发户们的心理,知道如何不着痕迹地显露富贵气象,更使得他能够从容游走于上层阶级,讨得大金主们的欢心。一拍即合之下,他的作品受到最热烈的追捧,伦勃朗一时间成为荷兰最为成功的画家和画商。名誉,财富、地位、美女——市长家的千金,滚滚而来,凭借艺术的力量,伦勃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大众的宠儿,功成名就。但艺术绝非仅仅是伦勃朗借以谋取世俗利益的手段或工具。20来岁在来登工作室的自画像直白表现了伦勃朗对艺术的崇敬之情。画中的身材矮小的他身着破旧的工作服,脚边散落着作画的工具,龟裂肮脏的地板,泥灰斑驳的角落,凸显出整个环境破落难堪,然而正是画室,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与亘古的艺术接轨。画中的伦勃朗并未提笔作画,而是忘情地凝视着一件背对着我们的物体。一个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的画框,一道闪耀夺目的金光正照射其上。于是,当艺术,伦勃朗所追求的心中之美,与世俗权贵们的品位发生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艺术,选择了无畏的坚持。1642年,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布商和兼职民兵请伦勃朗为他们作画。当时画家们对人物群像的处理,不是放大篇幅将所有人容纳进去,就是叫他们分成两排,一个紧挨一个排排站,而最重要的还是要从站位安排中把握好人们错综复杂又十分微妙的地位展示。但是对伦勃朗来说,这个以剥除社会假面为乐的大胆妄为者,轻蔑地放弃了这一呆板的一刀过去可以砍掉所有人脑袋的表现形式。他渴望在金钱和商贾中寻找伟大,他想将这群生活在和平之中华而不实的少爷兵们变成英勇非凡的战士。于是伦勃朗不管不顾地采取了极富动态的表现形式,使人物前后错落开来。镜头的特写,使得原画仿佛就近在眼前,那群军官和士兵似乎正要突破画框的局束,直冲而来,那根直指我们而来的长矛,比任何死板的平面都有着非凡的震撼力冲击力,乍看之下的混乱,实际上却是自由和秩序的完美结合,挥矛的上尉,指挥的副官,狂吠的犬只,误入其中的小女孩,所有人蓄势待发的那一刻被凝固在画布上成为永恒。这正是伦勃朗心目中的荷兰人,是阿姆斯特丹的荣耀之处。这就是伦勃朗最为著名的杰作《夜巡》。也是《夜巡》,它突破传统的大胆创新,过分惊世骇俗,大众的通俗鉴赏力无法接受它,“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人们这样评价它。伦勃朗的画作由此开始受到各种质疑,甚至出现了拒绝交付画款的情况,从前的门庭若市,客似云来变成了寂寥落寞的鸦雀无声,又由于自身挥金如土的习惯,伦勃朗很快陷入了生活的窘境,而深爱的妻子的逝世后竟只能一裹草席仓促安葬给予了他最沉重也是最痛心的打击。也正是在作出《夜巡》的1642年后,伦勃朗的画风有了不小的改变,从华丽浮夸转而关注焕发自内心的沉静光彩。他画女佣人,斜倚在门槛上,半身探出门外,整个画面交织着纯真与性感,戏剧化的夸张姿态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洁明了的笔触。这一定程度上是生活的改变对他造成的影响。但绝不要认为伦勃朗改变画风是为了迎合群众们的品位和鉴赏力,因为此时人们又在批评他,不是因为他过分前卫而是保守的无以复加,新兴的第二代资本权贵们开始直截了当地热捧艳俗奢靡精致品味,开始争奇斗艳如同孔雀炫屏,而非效仿前一代在虔诚纯朴与奢侈铺张中犹豫徘徊,小心谨慎地流露者富贵之气。他们也许会喜欢伦勃朗从前的华丽矫饰,但艺术家本人却已经转向追求艺术的纯粹、澄澈,忠实地去表现简陋的现实。坚持自我对艺术理解价值的伦勃朗,终于被喜新厌旧的人们抛弃,他穷困潦倒,最后连房子都变卖了。或许可以下断言,1658年的伦勃朗已经一无所有了,但这并不正确。他还有艺术,还有坚持的力量,任何人都不能将其动摇。伦勃朗有一副那时候的自画像,他笔下的自己像天神,像国王,身披华丽的金袍,大刺刺地毫无顾忌地面对着观众,甚至有些挑衅地直视着自以为略懂艺术的小人物们。这幅画狂野又粗糙,再次公然挑战了当时追求明确和曲线的主流审美观。而这还不是最为过火的,此后的伦勃朗本来有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市政府邀请他为新修的市政厅作大幅笔画,他们满以为伦勃朗会乖乖交上一副高雅庄重、政治路线的画作,但叛逆的大师有着自己的想法,拒绝任何虚伪的美化,拒绝逢迎和媚俗。于是,丑陋、野蛮、畸形,一群喋喋不休的乡巴佬,嚼着洋葱心怀杀机的乱党,伦勃朗如实地展现了他心目中对荷兰建国领袖的看法,一个脸上有疤痕的独眼龙,配着一把来自地狱的宝剑和一个不知道盛满了酒液还是血液的葡萄杯。这正是西蒙对这一画作的描述。从残存的画作一部分看来,笔触狂乱粗野,粗糙的令人心惊,似乎还在创作之中,但伦勃朗的画面似乎又在发出震耳欲聋的嘶吼,高喊,这就是你!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尚在创作过程中的作品。这是我帮你们大家画的肖像,一副忠实反映人性的众生相。伦勃朗犀利地指出,追求时尚与盲目模仿不过是自取灭亡,这才是你们的血肉,粗糙又真实。你们野蛮的祖先,正是他们使你们成为荷兰人。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可能明天就会倒塌,阿姆斯特丹可能明天就会被海水吞没,但只要拥有狂野的自由,那么你们就是荷兰人!此刻伦勃朗的坚守,不仅仅在于对艺术诚挚追求上,不仅仅是推动伟大艺术,更是在浮华糜烂的环境中对丑陋却真实的真相的一种价值坚持,至此,艺术的力量第三集基本结束,留下的是一个有反骨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一个从浮夸中逐步发现真实并坚持下来,坚守到底的伟大的人,与饱受冲击和震撼的我们,陷入无尽的思考。《艺术的力量》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是伟大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对卡拉瓦乔,艺术是救赎的力量。对贝尼尼,艺术是欲望的力量,对大卫,是革命的力量,对罗斯科,是抗争的力量,对梵高,是生命的力量,而对毕加索,则是复生的力量,艺术的篇章将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发展、繁荣,兴亡衰盛,延续下去……以上就是我对于观赏《艺术的力量》这部纪录片的感受。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