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要素的处理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模块当堂训练应用拓展自主预习初达目标合作交流巩固提升学生认知活动的三个阶段:新知习得巩固转化运用迁移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主要环节:自学、合作、展示、训练(一)、自学环节学生行为(1)学案引领,阅读图文①根据学案,明确阅读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②图文结合;(示意图、实物图、现象图)③阅读与思考相结合;④阅读与勾画圈点结合;⑤边读边问。多问是什么、为什么;⑥阅读与感悟体验相结合。⑦初步完成学案上提出的问题。(2)标注疑难,形成问题。①在学案上和课本上标注解决不了的问题。②小范围讨论(同桌或临桌或小组内),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形成正确答案。③小组内归纳问题,准备反馈。④形成全班的共性问题,准备讨论。(3)观察与实验①明确目的要求,知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②明确实验目的,思考实验方法,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③总结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或得出实验结论。(一)、自学环节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自学时,要积极引导规范的学习行为,及时纠正不合要求的做法。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并作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应该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二是属于实验探究的内容,应按照科学探究的环节来进行,不能简单的用看书来代替。教师要随时了解学习进程,课前批阅部分学生的导学案,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适时适度的进行点拨。自学形式一般以个体学习为主,二人合作或小组合作学习为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达到解决基础性问题,并对不易理解问题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目标。同时记下不明白或似是而非的问题,待后面合作学习时解决。自学开始时可以在课内进行,教师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当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后可放在一部分可在课外进行。(二)、合作环节学生行为①对共性问题和学案上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开展研究;②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交流,敢于发言,有秩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每个小组成员对每个问题至少有一次交流机会;③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学习好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帮助后进同学,后进同学积极主动地向优秀生请教;④先二人讨论,再四人小组讨论,通过研究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答案,写在学案上。⑤问题解决后,每个同学要进行消化吸收,在学案上整理答案,将正确答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⑥选好展示发言人,登台书写或画图,或表演,展示小组成果(可多人参与,或修改、或完善)。(二)、合作环节教师指导合作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合作前提:自主学习是基础;形成个人问题并有对问题有一定程度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2)合作时机: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后。集中时间合作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3)合作方法: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争论、探究和观点碰撞。力戒由学生讲代替教师讲。如果是这样,就会成为变相的教师讲,教师灌,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进行指导(4)合作内容:一是小组内自学后新生成的共性问题,二是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不管属于哪类问题,都要突出共性、突出重点、疑难,突出主干,且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般一节课解决的3~5个大问题比较合适。以上两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所占时间应视问题解决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而定,能否转入下一环节学习,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是惟一的依据。只有理解了,掌握了,才能转入下一环节学习,切不可不顾认知实际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这样做,只能事与愿违。(三)、展示环节学生行为①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本组学习成果;②展示内容应是对问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技巧和问题答案;③展示要求:有开头结尾(如,开头:我们组认为,……结尾:我的展示结束了,还有没有问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解答,也可找同组同学解答,待没有问题提出,方可回位)、姿势大方、声音宏亮、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属于试题类问题应该沿着审题——用到的知识——解题过程——总结思路(包括解题思路和易错点)的程序进行,而不应只停留在具体题目和知识的得失上。④听讲人要求:认真倾听、动脑思考、及时发现不正确的答案、积极纠正问题;敢于提出与展示内容相关的问题;⑤评价,开始可由老师进行评价量化,注意节省时间。之后可以探索组际评价。⑦进一步整理、修正和充实答案,完完整整的记在学案或课本上。(三)、展示环节教师指导(1)展示内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果。每小组代表根据组内合作探究情况,对组内学习任务(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2)展示补充和纠正:各小组代表所讲解和分析的并非完全正确,对疑难问题和不易理解的问题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必要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和讲解,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问题,全面掌握知识。(3)展示要求: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展示要有规范的开头和结尾,展示人要姿势大方、声音宏亮,尽量脱离课本或笔记本,用自己的语言展示;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开动脑筋,注意发现与不同见解和不足;小组代表展示完毕,其他同学,如小组内或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和纠正。(4)展示评价:开始时可组织学生对展示人的姿势、音量以及展示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听讲质量和课堂纪律等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发挥评价的作用,直接赋予展示和点评小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气氛。要注意控制时间。展示环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完整的答案;意义在于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点评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四)、当堂训练练习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巩固学习成果;三是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1)巩固形式:对班内交流中师生共同纠正补充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巩固掌握,可以在小组内相互提问,相互回答。也可以是对知识进行小结,还可以是对问题进行解答和实验操作练习。(2)练习内容:练习内容一般以课本习题和随堂训练为主。(3)当堂检测:根据教学目标,命制4~6个达标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对每一个小组至少批阅一份试卷,其它试卷可交由组长或组间互换批阅。对测验的结果要记录在小组评价量表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还要进行点拨和补偿。(4)训练和达标题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有基础题我拓展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三、关于导学案一、明确结构“学案”一般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活动设计、应用与训练、当堂测试题和作业布置等部分。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录、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二、优化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备准确性、行为化、可测性和全面性。所谓准确性是指目标的具体、明确和科学,让学生读得明白,弄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而不是抽象笼统。行为化是指要尽量用“指出、说出、写出、区分、举出”等外显行为动词来表述,其呈现形式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其行为应属学生行为,行为动词要合适,要说出条件和达到的程度。这样便于操作和测试。全面性是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情感、过程和能力目标一般不能显性表述。三、关于导学案三、体现“三个维度”“三维”即知识、学法、能力这三个维度。其中知识维度是载体,学法和能力两个维度暗藏其中。也就是说,“学案”应以知识为主线编写,知识、学法、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这里应该强调的是要有学法指导,一是让学生知道学哪里、怎么学,是学一段、还是学一篇;是看书,还是思考、比较、观察与实验;是自主学、还是合作交流。二是学到什么程度,是分析、归纳、总结、制定计划、分析论证,还是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三是要有反馈展示的方式,是个人回答,还是组内交流、小组展示,等等。而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对问题和学习方式的预设上。四、科学设置问题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深入挖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以启发性、整体性、思考性问题为主,找到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脉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尽量杜绝填空题式的单纯知识“复制”,更不要把“学案”设计成“习题集”。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探索性,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设计成探究思考题。有的问题很简单,让学生自学就能完成。而有的问题不适合学生探究的,可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然后由教师再启发引导效果更好。三、关于导学案三、体现“三个维度”“三维”即知识、学法、能力这三个维度。其中知识维度是载体,学法和能力两个维度暗藏其中。也就是说,“学案”应以知识为主线编写,知识、学法、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这里应该强调的是要有学法指导,一是让学生知道学哪里、怎么学,是学一段、还是学一篇;是看书,还是思考、比较、观察与实验;是自主学、还是合作交流。二是学到什么程度,是分析、归纳、总结、制定计划、分析论证,还是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三是要有反馈展示的方式,是个人回答,还是组内交流、小组展示,等等。而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对问题和学习方式的预设上。四、科学设置问题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深入挖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以启发性、整体性、思考性问题为主,找到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脉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尽量杜绝填空题式的单纯知识“复制”,更不要把“学案”设计成“习题集”。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探索性,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设计成探究思考题。有的问题很简单,让学生自学就能完成。而有的问题不适合学生探究的,可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然后由教师再启发引导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