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注采井段,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采收率编写人:李良华参加人:周雪峰彭代中王全红解连彬刘延飞初审:唐志明审定:贾云超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二零一五年一月目录一、项目概况...............................................1(一)立项背景.............................................1(二)油藏地质概况.........................................1(三)开发中存在问题........................................5二、项目完成内容...........................................6(一)储层非均质物性研究....................................6(二)渗流特征对注水开发的影响.............................15(三)合理注水层段研究.....................................19三、创新点................................................23四、现场应用情况..........................................24五、认识及体会............................................261一、项目概况(一)立项背景采油三厂油区位于东濮凹陷北端,横跨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两大构造单元,断裂构造极其发育。管辖着文明寨、卫城、马寨和古云集四个油田共46个开发单元,包括中渗极复杂、中渗复杂、常压低渗及裂缝砂岩四类油藏。目前全厂共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698×104t,动用含油面积57.5km2,石油地质储量9324×104t,标定采收率34.01%,含水%,已进入高含水后期。油藏大部分区块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级差达20倍左右,渗透率变异系数0.7-0.85,现层系网井条件下,层间干扰严重,储量动用不均匀,吸水厚度一般50%左右,吸水状况逐年变差,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常规工艺技术难以改善其开发状况,如何优化井段,最大发挥小层的潜力,实现注水效益的最大化。本项目重点研究了储层非均质物性、合理注水层段组合研究,研究出适应了分类油藏的注采层段组合,从而改善非均质油藏的剖面,提高层间非均质水驱采收率。(二)油藏地质概况1、油藏地质特征采油三厂油区位于山东、河南两省三县交界处,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北端,横跨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两大构造单元,断裂构造极其发育,文明寨、卫城地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马寨地区以辫状三角洲沉积为主。我厂管辖着文明寨、卫城、马寨和古云集四个油田,分为中渗极复杂断块油藏、中渗复杂断块油藏、低渗复杂断块油藏以及砂岩裂缝油藏四种类型,共46个油藏开发单元。目前全厂动用含油面积39.8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8684×104t,储量动用率96.31%,现井网标定可采储量2865×104t,标定采收率32.99%。资源量2.09×108t,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017×104t,储量探明率43.14%。油藏特点为断层多,断块小,小于0.3km2的复杂断块油藏占59.2%;埋藏浅,埋深小于2500米的储量占72.3%;含油井段长,含油井段600~800米;小层多,含油小层一般为60个左右;储层变化大:300米井距连通率一般260%~70%;原油物性好,原油密度小,地层原油密度0.66~0.76g/cm3;粘度低,地层原油粘度0.5~5mPa·s。中渗极复杂断块油藏:主要是文明寨油田的8个开发单元,是一个在穹隆背景下被断层复杂化的极复杂断块油田,含油面积10.7km2,石油地质储量2735×104t,占全厂储量的31.5%。主要地质特征:一是断层多、断块小、构造极复杂,93.6%的地质储量集中在小于0.3km2的断块内;二是含油层位多,沙一下—沙四共7套含油层系24个含油砂组85个含油小层,油藏中深1400-2250m;三是储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24.8~27.8%,平均渗透率411.3~726.6×10-3μm2,属中高渗透储层,平面、层间非均质严重。中渗复杂断块油藏:以马寨油田的卫95块为主,包括卫城浅层油藏(沙一下--沙三上)共13个开发单元,石油地质储量1672×104t,占全厂的19.3%。主要地质特征:一是层系较单一,储层物性变化大,层间渗透率级差15倍;二是原油性质差,地面原油密度0.88~0.93g/cm3,地面原油粘度240~1200mPa·s,油水粘度比30左右。低渗复杂断块油藏:以卫城油田沙三中—沙四段油藏为主,包括马寨油田的卫305块及古云集油田的云3块等共22个开发单元,地质储量4093×104t,占全厂的47.1%。主要地质特征:一是含油层位多,沙三中~沙四发育24个砂层组,构造被众多次级断层复杂化;二是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严重,平均孔隙度在12.5%~19.8%之间,平均空气渗透率11.9~64.8×10-3µm3,变异系数0.66~0.8,层间渗透率级差可达20倍以上;三是不同单元有不同的油水关系,有边水但不活跃,局部构造高点存在气顶。2、开发简历文卫马古油田开发是一个典型的滚动增储上产稳产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产能建设阶段(1982~1984年)经过详探评价和分类准备,首先投入开发了文明寨和卫城油田卫58、卫18、卫4、卫11、卫22等埋藏浅、认识程度高和油层物性相对较好的优质储量,动用石油地质储量3529×104t,建成产能90×104t,年产油从16.16×104t上升到75.71×104t,采油速度达到32.15%。2)、滚动增储上产、及时注采完善高速高效开发阶段(1985~1993年)本阶段不断扩大勘探开发战场,大打滚动增储和科技攻坚仗,所辖油田区块全面投入注水开发,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从3615×104t上升到5803×104t、增加2188×104t,可采储量从1150×104t上升到1824×104t、增加674×104t,年产油上升到最高的108×104t,阶段储采比1.09。本阶段五项主导措施:一是块间储量和产量接替,陆续投入了卫城油田卫37、卫229、卫20、卫56、卫49、明9和卫22东等小断块,以及马寨油田卫95块、卫305块,古云油田投入试采。二是开展低渗油藏试采试注和压裂改造先导试验,完成了低渗油藏的开发动用技术准备,1988—1990年卫城油田卫10、卫2、卫81等低—特低渗油藏采用水力压裂、高压注水和气顶避射技术(30m),相继投入注水开发,采油速度提高到2%以上。卫城油田动用储量由1401×104t上升到2834×104t,可采储量由430×104t上升到831×104t,增加可采储量401×104t,被评为全国“八五增加可采储量优秀项目”。三是针对马寨油田储层中低渗透且砂体平面变化大的特点,采用密井网、小井距(150~200m)、分开发层系(注采井数比1∶1.6),水驱控制程度达到75%,1990—1994五年采油速度均在3%以上。四是针对文明寨油田构造复杂、断块小、油层多、基础井网控制程度低、油层连通率低的情况,对实施加密完善调整,井距由350~400m缩小到200~300m,极复杂的明六块缩小到100~200m,并对调整井全部加测RFT,动静结合提高油藏分层认识,同时分注分采与分注合采相结合,使注采对应连通率提高到60%,见效油井达到68%;实施中坚持“整体监测、整体认识、整体部署、整体实施”,通过建立整体监测系统、动静结合不断落实修改油田内部构造,增加近断层附近死油区储量210×104t,占油田总储量的9.4%;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深化分层认识,明确差油层剩余油是调整动用的主要对象;通过实施强化注采结构调整,关停、限制高渗水淹井层,加强接替层的注采,实现了油田的“八五”高效开发。五是针对卫城油田卫22块、卫58块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层间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的4状况,实施加密完善调整;卫22块建成了分层系开发井网,有效的缓解了层间、层内矛盾,使卫城油田年产油保持在30×104t左右、采油速度达到2%以上。3)、高效调整挖潜阶段(1994~2003年)1994—1995年由于没有新区块投入、井况损坏严重(两年出现事故井135口,卫城油田占56.3%)、层间矛盾加剧,阶段含水上升率达3.15%;老井自然递减达到27.99%,开发形势明显变差。一是通过滚动增储,陆续发现新油藏投入开发,本阶段共发现新区块9个,增加动用地质储量1346×104t,增加可采储量348×104t,建成产能15×104t。二是重建地质模型、高效挖潜,文明寨以构造研究为重点,卫城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重点,应用大斜度定向井技术、开窗侧钻技术进行高效挖潜,年调整井由25口上升到60口,单井日产能力达到7t。三是开展调剖与分注相结合,平均每年实施调剖井100~120口,实施分注40-50口,分注率由37.7%上升到48.9%,层间剖面得到改善,吸水厚度、层数分别增加6.1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4)、老区调整恢复阶段(2004年~目前)针对储量接替不足,井况差、层系井网遭严重破坏,高含水期精细调整技术不配套,稳产基础薄弱,水驱动用程度下降到58.2%,自然递减加大到24.4%。一是加大老区分类调整治理力度,对井网进行恢复和优化重组,实现开发对象的转移,精细注采调整,增强老油田的稳产基础,水驱动用程度由58.2%上升到63.4%、上升5.2个百分点,综合含水基本稳定在89%,自然递减由24.4%下降到14.3%。二是扩大新区产能建设规模,新动用储量768.2×104t,新建产能10.2×104t,尤其是2007年发现卫北三叠系砂岩裂缝油藏,开辟了勘探开发新领域。3、开发现状到2013年12月,全厂共建成油水井总数1184口,其中油井699口,开井649口,开井率92.8%,日产液13978t,日产油1966t,综合含水85.9%,采油速度0.83%,采出程度26.04%。注水井5485口,开井396口,日注水量16656m3,月注采比1.20,累积注采比1.08。(三)开发中存在问题层间差异差,水驱效率低文、卫、马油田储层多属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扇沉积,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两种沉积作用,储层平面、层间、层内及微观非均质均较严重。对储量的水驱动用、采收率的提高及剩余油的分布均有较大影响,其中文明寨油田层间非均质尤为严重。文明寨油田纵向上由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叠加,物性差异大,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在0.45-0.85,大多大于0.7,突进系数2.0-5.0,渗透率级差15-120。组合的开发层系内渗透率变异系数0.73-0.87,突进系数3.5-8.4,层间矛盾突出。同一小层平面上由不同沉积微相组成,平面级差主要分布范围10~60,大于10的占78.2%;突进系数主要分布范围2~6,大于2的占97.9%;变异系数主要分布范围0.6~1.2,大于0.6的占84.4%。层内矛盾突出并多样化,存在着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等层内非均质特征。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0.35~0.99,渗透率级差7.5~1780倍。经长期注水冲刷,油层的孔喉结构和渗流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大孔道和高渗条带,严重影响层内水驱波及厚度,造成注水利用率低、注采短路循环。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溶孔,粒内孔隙等,孔隙直径一般为40~80μm,面孔率平均12.54%,喉道半径一般为10~15μm,喉道分选系数2.6~3.7,分选性较差。从历年吸水剖面资料看,吸水厚度百分数只有40-50%左右,其中强吸水层厚度只占8-26%,其吸水量占36.6-63.3%,注入水主要进入高渗层中。6文明寨油田历年吸水剖面统计表年度统计井数(井次)吸水厚度百分数(%)强吸水层厚度百分数(%)强吸水层相对吸水量百分数(%)20064752.513.146.91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