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仿真测试(三)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温度带界线和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3题。1.图示区域温度带界线发生变化的地理背景是()A.气候趋于干旱B.气候趋于湿润C.全球变暖D.全球气温下降[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温度带的界线向北移动,说明积温升高,中纬度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在增加,这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产生的。2.图示区域西部温度带界线变化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图中西部地区主要为山地,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这里的等温线较为密集,所以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时,温度带的界线变化较小。3.根据温度及温度带界线的变化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开始大面积种植柑橘B.②③两地气温差异增大C.④地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D.⑤地的结冰期逐年缩短[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使①地温度升高,变得可以种植亚热带经济作物柑橘,A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温度上升,③地温度下降,所以两地之间的气温差异变小,B选项错误;④地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在增加,说明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生长周期可能缩短,C选项错误;图中显示⑤地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2数在增加,说明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能判断出其温度是直线上升还是波动上升,所以无法判断出⑤地结冰期是否是逐年缩短的。劳动参与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下图是“我国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4.读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说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B.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C.45岁以上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与人口死亡率关系密切D.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从2000年到2010年30岁以下的人口劳动参与率明显降低,说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从16岁开始到34岁,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劳动参与率大致呈上升趋势;45岁以上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是人口自然特征的反映,与人口死亡率关系不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的现象。5.随着人口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来()A.45岁相对高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会降低B.劳动参与率达到高峰的年龄可能会推迟C.64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可能不会变化D.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将决定劳动参与率的大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特征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下降,我国未来45岁相对高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会上升;劳动参与率达到高峰的年龄可能会推迟;64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可能会有所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导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梯次转移,使得劳动力分布呈现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是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决定劳动参与率的大小。渭河发源于甘肃省鸟鼠山,自西向东流经甘肃、陕西两省,于陕西潼关入黄河,是黄河3的最大支流。渭河西部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流经关中平原,南岸支流来自秦岭山地,北岸支流来自黄土区。读“1960—1990年渭河下游河槽内泥沙累积冲刷和淤积量变化图”,回答6~8题。6.渭河干流含沙量最大的月份集中在()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答案]C[解析]渭河位于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再加上黄土土质疏松,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7.一年中渭河下游河槽泥沙冲淤的速度()A.全年变化不大B.全年都快C.汛期变快D.非汛期变快[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知,渭河下游河槽泥沙的冲淤体积汛期明显大于非汛期,也就是汛期泥沙冲淤速度变快。8.导致泥沙在渭河加速淤积的人类活动是()A.上游植树造林B.上游水土保持C.下游修建水库D.下游疏通河道[答案]C[解析]渭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如果在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小河流含沙量,导致泥沙淤积速度变慢,故A、B选项错误;下游修建水库,使得中上游流速减慢,泥沙更容易淤积,C选项正确;如果在下游疏通河道,会使河流流速加快,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增强,使泥沙在渭河淤积速度放缓,D选项错误。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图。读图完成9~10题。49.关于图示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区域因流水作用,地形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B.甲区域河流有结冰期,乙区域河流无结冰期C.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D.两区域自然带均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答案]C[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区域为欧洲西部地区,乙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欧洲西部以平原为主,常年受盛行西风(西南风)的影响,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自然带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最低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风,自然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最低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10.关于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甲区域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②乙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人口的净迁出区③甲区域乳畜业发达,商品率高④甲区域城市化速度快于乙地⑤两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⑥两区域水路交通便利,航运发达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⑥[答案]C[解析]欧洲西部经济发达,目前已经成为高水平城市化地区,但城市化速度较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慢;该区域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当地乳畜业发达,商品率高,欧洲西部资源丰富,工业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为我国主要的人口迁入区;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较为贫乏;两地水运都很便利,航运发达。扇三角洲(见下图)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1~12题。11.关于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5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扇三角洲形成于河流注入稳定水体的位置,是因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可以形成在入海口、入湖口等位置;在沉积的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越向冲积扇的下部,沉积物的颗粒越小。1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答案]B[解析]在冲积扇处,因为河流分成若干个支流,形成辫状河流,每一个支流的流量较小,加上三角洲地区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道变浅。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6.(20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博斯腾湖是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天山山脉和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的一个陷落湖,属于以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湖泊的西北部山前平原上分布着大面积的芦苇,在湖泊南岸地势低洼的数百米沙丘中分布有大大小小的盐池,湖泊最深处靠近南岸的库鲁克塔格沙漠。下图为博斯腾湖的位置示意图。(1)指出该湖泊最高水位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2)从地势和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湖泊南部盐池的形成过程。(8分)(3)分析该湖泊西北部芦苇长势良好的原因。(6分)[答案](1)夏季。(2分)博斯腾湖湖水主要来源于天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夏季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降水也最多。(4分)(2)盐池位于盆地的位置较低处,湖泊的淡水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6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盐池。(8分)(3)位于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有河流流经,靠近博斯腾湖,地下水水位高,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及其原因、盐池的形成过程、芦苇长势良好的原因。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博斯腾湖属于以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地区夏季气温高,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降水也最多。第(2)题,盐池位于盆地的地势较低处,湖泊的淡水可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逐渐形成盐池。第(3)题,可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铁、煤、锰等储量与开采量居世界前列,但澳大利亚的钢铁工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钢铁工业主要位于纽卡斯尔、肯布拉港和怀阿拉。钢铁工业具有需要劳动力较多、消耗水量较大等特点。(1)分析澳大利亚钢铁工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6分)(2)说明澳大利亚钢铁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煤矿产区而非铁矿产区的原因。(8分)(3)说出澳大利亚铁路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答案](1)澳大利亚劳动力短缺,(2分)水资源贫乏,(2分)不利于钢铁工业大规模发展;机械工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钢铁需求量小。(2分)(2)澳大利亚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沙漠地区,人烟稀少,淡水短缺,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较差。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淡水资源丰富;东部煤矿产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业发达,市场广阔;有铁路经过,多海港,交通便利,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任答4点得8分)(3)铁路主要布局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2分)中西部和北部铁路稀疏。(2分)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2分)中西部和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经济规模小,运输需求量小。(2分)7[解析]第(1)题,可从劳动力、水源、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主要分布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那里不仅水资源缺乏,人口也稀少,劳动力不足;而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较丰富,再加上开发早,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阔,煤炭资源丰富,所以东部地区更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第(3)题,由图可知,澳大利亚铁路主要布局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和北部较稀疏。影响其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有人口、经济水平、运输需求量等。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2.(10分)[城乡规划]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吴江地处苏州市区的最南端,其具有“沿苏(苏州)、沿沪、沿浙、沿湖(太湖)”的区位特点。其中苏州是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可以带动吴江商贸、旅游、房产、物流等服务业发展;上海是国际重要的金融贸易和服务业中心,吴江区则具有“前店后厂”的优势;而浙江则是我国民营经济最繁荣的省区之一。材料二图1是吴江区市域经济片区规划示意图。(1)城乡规划中,功能分区划定需要根据区域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2分)(2)根据吴江区的区位特点,下列功能区在甲~丁四地中的合理区位是:(4分)①生态安全源区和生态休闲旅游片区——________;②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域——________;③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并重,工业、服务业并举——________;④民资发展的集中区域——________。(3)图2为该市现状图和规划图,简要说明并评价该地居住用地的变化。(4分)[答案](1)自然条件主要职能(2分)8(2)丁甲乙丙(4分)(3)变化:居住用地面积扩大、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提高,并逐渐相对集中,向南部和西部扩展。(2分)评价:相对集中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