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HN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重点(2015年5月)01.管理及其基本要素与特征(P5-9)管理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要素包括:(1)管理主体,即回答由谁管?(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么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要素和条件是什么?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目的性(3)管理的人本性。(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02.管理规律及其类型(P11-12)管理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类型:(1)共有规律(2)派生规律(3)特殊规律(4)技巧性规律03.管理主体的特征(P22-23)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有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特征):一是要有一定的权力(支配权、法定权、继承权、影响权,法定权相对符合现代管理原则);二是要有一定的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号召能力,最主要的是组织协调能力)。辨析题: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答:错。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古典企业的类型,按法定程序获得支配权才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04.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P31,37-39)管理机构是指在人员分工和功能分化的基础上,使管理者群体中的各个成员2担任不同的职务,承担不同的责任,赋予不同的权力,共同协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管理系统。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在管理机构设计和建立中,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复杂程度。越大越复杂则幅度越小,层次越多;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越强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少;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越畅通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少。(4)任人唯贤、择优录用原则;(5)精简效能原则。05.管理职能的类型(P41-42)管理职能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管理职能产生于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有管理活动必然也就有管理职能。类型:1916年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类。继法约尔之后,人们对管理职能的类型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划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等。总体而言,管理职能由粗到细,由少到多;由由硬到软、软硬兼施。06.管理客体的特征(P45-47)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只有与一定管理主体构成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客观事物,才能称为管理客体。作为管理客体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有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规律。管理客体的特征是:①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②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③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④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辨析题: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P47。答:对。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3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度和把握能力。相对于管理主体的控制或管理能力来说,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主体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管理客体范围的扩大与可控性的增加,也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重要标志。07.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与作用(P49-51)作用:(1)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2)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3)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地位:(3个角度)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资金、时间要素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例2: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答:错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因为: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时,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要素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08.管理目标的涵义与作用(P61-63)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包括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1)凝聚作用(2)导向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409.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P65-66)1.科学预测的原则。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因为只有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准确地掌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才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2.民主参与的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不应只是领导者,管理者的事,还应当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发动群众参与目标的制定,不仅可以听取群众要求,集中群众智慧,从而增强管理目标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贯彻和执行。3.方案选优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方案选优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制定多个选择方案,然后通过科学决策和可行性研究,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所谓满意,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第一,目标要有较高效益性,其中包括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目标要有先进性,即要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目标要有可行性,即要切合实际,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由于以上原因,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必须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要在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偏差。10.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有何区别(P72)(辨析)目标管理是与传统管理不同的一种管理办法(古典管理侧重以工作为中心,行为科学偏重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结合),它是一种综合了以人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职工能力充分开发基础上的,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2)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5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11.管理信息的特征(P74-76)总的来说,管理信息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有以下特征:①有用性(体现在时间及时、数量适当、质量上的准确和适用);②综合性(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③经济性(效率和效益的观念,是每一管理环节都应树立的观念);④共享性。12.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P92-96)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有以下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往往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4.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1.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2.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5.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13.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P96-99)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4)“人和第一”的观念。14.管理系统观念的涵义(P103)管理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6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它并不是管理活动的产生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15.系统管理的特点(P106)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它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系统管理划分为决定系统的创建;进行系统设计;控制系统预定目标运转;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6.管理的整体观念(P107-108)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17.管理的择优原则(P123-124)(1)整体优化原则。是指对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2)全面比较原则。在管理中择优药进行多种方案的全面比较。包括对各种管理目标方案的比较,对各种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比较,也包括对各种管理评价方案的比较。(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①任何事务都是质和量的统一。②定量分析是确定优选方案的量的要求。③任何事物质和量的统一表现为一定的度,对度的把握。718.战略与战略观念的涵义(P126)战略是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和长远的谋划。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战略观念来源于管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是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内容: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