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要求】《会计学基础》是各级会计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方向的共同课。无论是会计专业方向,还是财经类其他专业,都要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会计专业课程。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教学过程应结合校内实验,使学生能够在了解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的基本技能,处理有关基本会计业务,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结实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见表1)表1: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总论3第二章会计核算基础4第三章帐户与复式记账6第四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15第六章会计凭证4第七章会计账簿6第八章财产清查4第九章财务会计报表6合计48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学好该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必须深刻领会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了解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考核要点】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核算的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式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原始的计量与记录行为(2)会计的起源(3)会计名词的出现(4)会计机构的诞生(5)会计信息载体的演变(6)中国第一部会计专著(7)中国最早的会计结帐公式——四柱结算法(8)中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龙门帐(9)四脚帐(二)西式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西式会计的起源(2)借贷记账法的诞生(3)现代会计的产生(4)第一所会计学院(5)由技术发展为科学(6)会计机械化(7)会计电算化二、会计的概念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二:一是核算,二是监督。(一)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发生及完成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二)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取得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具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目的。第二节会计的对象和会计目标一、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量度加以计量、记录的经济活动。由于社会再生产活动是由各个具体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各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所以各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也不同。二、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计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一般认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从事经济活动,并对其进行核算的一个特定单位。明确会计主体是组织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其经济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企业能按规定的用途使用材料、货币等资产,能够按期收回应收款,能够按照自己的承诺偿还所负担的债务。因此,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把会计主体的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过程,划分为一定的期间相等的首尾相接的阶段,每一阶段称为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分年度,季度和月份,我国规定以公历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的对象,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条件为会计核算指定了计量单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其他货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货币计量假设还包含一层含义是,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币值稳定,即使币值本身价值发生波动(波动不大),会计核算中也不予考虑,仍按照稳定的币值计量进行会计处理。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则和准绳,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制度》提出十三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一)有用性原则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财政、税务、银行、投资人等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三)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证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合法会计凭证为依据,如实核算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四)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五)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六)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会计业务的处理要及时进行,以便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七)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正确理解和利用。(八)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益、费用的一种会计计量基础。(九)配比原则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必然会取得一定的经营收入,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损耗,取得的收入应补偿相应发生的损耗,即收益与费用的配比。(十)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应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并计算入账,而决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防止虚增盈利。(十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对各项财产物资都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十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那部分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那部分支出。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正确按照配比原则核算企业各期损益。(十三)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主要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分项反映,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对于次要的内容,可适当简化,合并反映。第四节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一、设置账户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二、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中,双重平衡地记录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三、填制和审核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登记账簿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取得原始凭证,并按照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应用复式记账方法将经济业务科学地登记在记账凭证上,对记账凭证进行再审核后,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四、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是根据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上系统地、连续地、完整地顺序记录经济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五、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六、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往来款项来查明财产和资金实有数额,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七、编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表,就是将一定时期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的加以反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方法。上述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第二章会计核算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内容和相互关系即会计等式;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含义、设置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学生应灵活运用所设置的账户,为复式记账打下扎实的基础。【考核要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会计账户【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基本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收入、费用、利润是反映财务成果的要素。二、会计要素的内容(一)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财务状况是指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1.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照其在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质、存在形态,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2.负债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按照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主要体现。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人、费用、利润三项。1.收人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工业企业一定时期的费用由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构成。3.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第二节会计等式一、会计等式会计等式表明会计对象的各基本要素之间经济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上的关系。(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存在着总额相等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可用下列等式表示: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二)收入、费用、利润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取得收入,也会发生各种费用。企业应按照配比原则将收入与费用进行比较,收入超过费用的部分,就是企业取得的利润;反之,则为亏损。其关系可用下列等式表示:收入-费用=利润企业取得利润,表示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也就是所有者权益增加;企业发生亏损,表示企业净资产的减少,也就是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尚未进行利润的计算时,上述两个等式可合并为: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十(收入一费用)在会计期末,企业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计算出利润(或亏损),全部归入所有者权益,所以企业在期末结账之后,会计等式又恢复为: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所有的经济业务,从引起等式两边资产和权益的变化情况,可分为四种类型: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3.资产之间有增有减;4.权益之间有增有减。第三节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就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的分类。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1.科学完整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2.满足会计报表编制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3.会计科目名称要字意相符、简明易懂4.体现统一性、灵活性和稳定性三、会计科目的分类(一)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1.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