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7《心理学研究方法》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题型二:简答题(每题10分,4题,共40分)题型三:分析设计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题型四:综合设计题(每题20分,1题,共20分)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研究1、知识的来源:权威人士、个人经验、注意凝聚、科学方法。2、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目的(1)科学研究的特点: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控制机制;有严密的分析。(2)科学研究的目的:描述对象的状况;解释对象的活动过程;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控制对象发展的方向(二)构造主义1、代表人物:冯特2、采用实验内省法(三)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1、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2、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收集数据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2)分析数据的方法:数学方法、模型方法、逻辑方法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1、研究背景的现场化2、研究方法的综合化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1)出现大量新的研究技术与手段2)建立了现代化实验室3)计算机网络在心理学研究中大量应用(二)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1、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如呈现刺激、控制其他仪器、对被试的反应进行自动记录2、处理、分析数据3、模拟心理过程4、进行心理测验2第三章心理学研究与理论建构(一)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二)心理学理论的建构1、归纳理论的建构,从研究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中发展出的能够解释现象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性理论。2、演绎理论的建构,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对于某些特殊事件建立的理论。逻辑基础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特殊事件。3、机能理论的建构4、模型理论的建构(三)评价理论的标准1、精确性,评价心理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标准。2、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3、概括能力,一种理论的概括性越强、可解释的现象越多,而且具有可检验性的话,理论的功效就越高。4、简洁性,以可检验性为前提,越简单越好;与以前的理论包容性越好,越容易被接受。第四章研究课题的选择(一)研究问题的特征1、通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2、问题应以提问的形式提出;3、研究问题应当具有可解答性;4、研究问题的呈述不应带有主观好恶等感情色彩。(二)研究课题的类型1、理论性课题:以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2、应用性课题:以提出解决某些社会实践、教育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和对策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3、按研究的深度可以将研究课题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预测性课题。(三)课题选择的意义和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四)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1、演绎法:从普遍的一般性原则推论出局部的原理的过程2、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第五章研究文献的查阅文献搜集方法1、检索工具查找法:目录卡片、目录索引、文摘等2、参考文献查找法第六章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研究设计是根据研究目的来考虑并制订出最后如何得到数据并分析数据的具体计划和安排。(二)研究设计的信度和效度1、研究设计的信度。指研究所得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2、研究设计的效度。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它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研究的效度主要包括:构思效度、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和外部效度。3(1)外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总体和其他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被试取样;选择的研究背景。(三)研究变量的确定1、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测量和操纵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2、主体变量与客体变量(1)主体变量:研究对象的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等,有永久变量和暂时变量之分。(2)客体变量:客观环境的特征,如声音、光线、阅读材料、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等。3、直接测量变量与间接测量变量(1)直接测量变量:如年龄、身高、体重、教育年限、学习成绩等。(2)间接测量变量:动机、智力、态度、友谊、价值观等。4、操作性变量与非操作性变量(1)操作性变量:研究者可以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学习次数,奖品数量,学习内容等。(2)非操作性变量: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化,如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等。(四)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设计1、操作定义及其特征抽象定义: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共同特征的概括,并将其同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操作定义:用可以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方法、现象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2、操作定义设计的方法(1)方法与程序描述,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2)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3)静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不能直接看到的内在性质)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静态特征描述可通过问卷和测验的方法来进行。3、操作定义的作用(五)无关变量控制方法1、消除法。通过一定的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双盲法可消除主试方面的影响。2、恒定法。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平衡法。对比组法和循环法。4、统计控制法。可以通过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六)主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1、研究者的外表、年龄、性别、言谈举止、态度、暗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2、实验者效应3、解决的方法:双盲设计第七章观察法(一)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研究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的一种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二)主要观察策略41、参与观察策略。观察者要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2、时间取样观察策略。事先确定要观察的维度,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行为或要发生的事情,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记录表上。3、事件取样观察策略。要事先确定观察的对象和取样的行为。4、行为核查表策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出现。第八章访谈法(一)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数据资料。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人的态度、情感、思想观念和主观感受。2、访谈法的特点(1)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访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2)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不是聊天)。3、访谈法的类型(1)根据访谈的结构性: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结构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非结构访谈: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优点:深入灵活;缺点:难以定量对比分析;对访谈者的要求比较高。(2)根据访谈是面对面的还是通过一定的中介物: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3)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4)根据访谈同时参加交谈的被访谈者人数多少: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二)访谈法的设计1、详细说明访谈目的与变量2、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1)封闭式问题:以选择题或类似选择题的方式出现。易于计分,标准化和客观性较好,但缺乏灵活性。(2)开放式问题:类似于问答题或论述题,访谈对象根据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言语回答。有利于访谈对象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访谈者了解额外的信息,对不明确的问题进行追问。但计分困难,带有主观性。3、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编排的顺序应遵守“漏斗原则”,即从一般、非限定性问题逐步到具体、限定性问题,由较大的问题到较小的问题。(1)问题要清楚明确(2)文字表述适合访谈对象(3)不要提访谈对象不能回答的问题(4)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说明(5)不要一题多问(6)避免提引导性问题(7)避免使用社会赞许性强的问题4、访谈问题反应方式的选择确定回答问题:填空式、量表式、等级排列式、核对式。第九章问卷法(一)问卷法的特点与类型51、问卷法的涵义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文件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特点(1)标准化程度较高(2)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3、问卷法的类型(1)结构问卷和无结构问卷(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邮寄问卷匿名性好,但回收率低,难以控制结果的真实性)(二)问卷设计1、问卷的一般结构和设计步骤(1)问卷的一般结构题目、前言和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2)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要明确问卷设计的目的。全面性原则:要全面考虑,明确问卷设计的步骤和内容。计划性原则:要有计划地控制问卷法实施中可能的影响因素。(3)问卷设计的步骤2、问题的类别与选择(1)事实性问题:人口学资料(如年龄)、实际行为(2)态度性问题:有关意见、情感、动机等暂时性的问题;有关观念、价值观、人格方面的较稳定的问题。第十章测验法(一)概述1、测验的含义与特征(1)测验法:就是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的方法。测验法的特点:测验是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的;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测验所测得的只是人的一部分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测验工具具有两个要素:参照点和单位。(2)测验的量表量表:是由一系列标准化了的测验项目构成的。分为:类别量表,又叫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心理学上,五点量表或者七点量表,通常认为是等距数据;等比量表。类别数据和顺序数据只能进行非参数检验或者百分比的分析;等距数据获得的数据可进行计算平均数及计算差异检验等;等比量表还可以计算几何均数和变异系数等。(3)测验的特征: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2、测验的类型3、测验的功能:选材、安置、诊断、咨询。基本功能为预测和诊断。4、测验的编制和使用(二)常用心理测验1、中国比内测验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3、瑞文测验6(1)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非文字智力测验,要求对量表中的图形关系进行推理。可以在跨文化背景中使用。五个系列:知觉的辨别力、图形的比较、图形的整合、组合、互换等。(2)瑞文测验-联合型(CRT)用于年龄较小儿童和智力落后成人的彩色推理测验;用于高智力水平的高级推理测验;团体施测,但对学前儿童和70岁以上老人宜采用个别施测。1988年,李丹教授主持修订第十一章实验研究(一)实验研究概述1、实验的含义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探求心理、教育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实验研究的特点(1)要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创设一定的情景。(2)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材料、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实验室实验的优点:(1)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2)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3)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记录客观、准确,结果可以定量分析;(4)可用仪器呈现和记录实验结果,提高了刺激呈现和结果记录与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3、实验室研究的类型: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4、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1)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2)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5、实验设计类型的选择(二)真实验设计本质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控制手段包括: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1、被试间设计2、被试内设计3、配对组设计4、混合设计(三)时间序列设计1、特点:一个实验组,只接受一次处理,测量多次,前测和后测的测量数目相等,时间间隔相等。2、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3、多用于小样本实验,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考察第十二章现场研究1、现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相对应,是为了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使研究更适用于解释生活中7的种种问题而引起的研究趋势。2、现场研究的特点:1)现场研究具有真实性、自然性;2)现场研究具有灵活性。第十三章其他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