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14日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要求做出重大部署,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党委和桂林市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面对复杂形势和严重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影响,积极抢抓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一、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千亿元历史性跨越,由2005年的5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8.6亿元,年均增长13.5%;实现财政收入121.1亿元,提前一年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71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长35.5%,是我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旅游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12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3.4:36.5:40.1调整为18.3:45.3:36.4。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提高。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63.4亿元、增加值427.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6%,比“十五”末增加8.2个百分点。构建了包含35个工业行业类别、200多个主导产品,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饮料、机械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橡胶制品等已成为支柱产业。培育了食品饮料和机械电器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以及上百家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声誉和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创建了燕京(漓泉)啤酒等一批知名品牌。扶持莱茵生物、广陆数测、三金药业3家企业成功上市。工业五年累计投入880亿元,年均增长34%,是我2市完成工业投资量最大的时期。累计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000余项,完成技改投资529.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11%提高到29.3%。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工业集中区共同推进的组团式园区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全市拥有经国务院、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开发区3个,自治区政府确认的A类工业园区6个、B类工业园区3个。已有2000多个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5%以上,成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工业化率由1.30提高到2.11,即将跨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特色效益农业成果丰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成效突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2005年增长35.7%、31.9%,保持全区领先水平。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区前列,生猪、草食动物两大优势产业处于全区前列;全市有10个县获得“自治区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平乐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全区率先通过“绿色食品(水稻、水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资源县入选“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荔浦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确定为“中国衣架之都”,永福县“永福香”牌香米荣获自治区粮食行业唯一著名商标,永福龙江乡、阳朔白沙镇、兴安华江瑶族乡分别获得广西“罗汉果之乡”、“金桔之乡”、“毛竹加工之乡”称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590个,辐射带动农户约28万户。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编制完成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和建设总体方案,成功争取桂林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完善了漓江和沿桂阳、桂黄公路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城市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五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3%和23.8%。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租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4.8亿元增加到391.5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4亿元,年均增长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530.2亿元增加到1367.6亿元,贷款余额由296亿元增加到784.2亿元。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就业,繁荣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了桂林至阳朔、阳朔至平乐、全州至兴安、平乐至钟山(桂林段)及桂林绕城高速(灵川至三塘段)等5条高速公路,扩建完成市区到两江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兴安至桂林、阳朔至鹿寨、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和乡乡通油路目标。“十一五”期末,公路通车总里程11186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9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49公里,其中新增239公里。开工建设贵阳—广州高速铁路和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两江3国际机场完成4E级标准机场跑道扩建,跻身全国大中型航空港行列,成为全国重要旅游机场。新建500千伏和一批220千伏及110千伏变电站,五年新增供电容量260万千伏安,国电永福电厂2×35万千瓦机组扩建投产,进一步改善了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开工建设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完成153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深入实施“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启动临桂新区和苏桥经济开发区建设。全面完成“小街小巷”改造,以“三桥十路”和“1212”工程为重点的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市区交通得到进一步疏解;东二环路、万福路、南洲大桥、福利路、中隐路、龙门大桥等一批路桥的建设,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城乡风貌改造、“小街小巷”改造工程、“两江四湖”环境整治二期、黑山植物园一期等一批项目的建设,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项目390多个,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居民小区,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和园区供排水工程及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县城绕城路、市政道路、桥梁等,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结束了县城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历史。以县城、乡镇、交通干线沿线乡村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和县城新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桂北城镇群初步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9%。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区名列第二,年均增长12.8%。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5.1%,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4%,率先在广西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1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1.69万个,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两基”达标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荣获“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称号。创建了13所示范性高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71%提高到2010年的85%。建设了一批专业职教实训基地,职教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按国家标准新建和改扩建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改善了城乡居民就医条件,初步缓解“看病难”问题。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目标范围内,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社会救助和福利、防灾救灾、残疾、老龄、妇幼等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工作,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新成绩。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五年累计科研投入68.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66倍。获得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128项。已建成3家国家级、2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16家自治区级和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地方共建联合实验室。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被商务部、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生物医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全国全区公开招聘一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4城镇化发展以及经济管理人才。人才队伍已发展到32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6.2%。有2人分别被列为“国家创新创业千人计划”创新和创业人才,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才。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3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倍,惠及农村297万人,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屯新农村规划编制10620个。建成了以恭城红岩村、阳朔古板村、兴安黄毛坝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有特色、生活水平高的新农村样板村。自治区总结的新农村建设5类模式桂林独占2类。少数民族村寨改造三年任务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28.8万人减少到2010年末的23万人以下。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明显提高。新增207个行政村通公路、308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公路、5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沥青路)目标和7021个自然村(屯)道路硬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目标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8.1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3%。建设黑山植物园等5个对市民免费开放公园。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城考”成绩排名广西第一,环境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按照中央、自治区的政策要求,重点对国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村土地流转、林权制度等领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价格、科技、教育、文化、住房和投融资等方面体制改革,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和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开放合作上新台阶。加大央企入桂、“百企入桂”工作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桂林,上海浦发银行等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桂林,已拥有200余家金融机构。五年累计签约市外投资项目3235个,项目总投资1693.1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276.9亿元,年均增长3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0家,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