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在各地竞相调整产业结构、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背景下,河南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后危机时期区域之间的竞争,形成持续增长能力,抓住新的环境下科学发展的机遇,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入手,通过剖析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关联性、成长性和竞争性,探寻优化升级的途径,为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咨询。一、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09年的14.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09年的56.6%;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18.1%的低起点起步后逐步攀长,到2003年达到34.3%的顶点后,近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表11980年—2009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40.741.218.1199034.935.529.6200023.045.431.6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914.356.629.1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61.5%演变为2009年的5.1%;第二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6.9%上升到2009年的64.8%,其中工业贡献率由10.2%提高到55.1%;第三产业贡献率由31.6%下降到30.0%。在工业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47.5%提高到2009年的51.7%。200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8%,比2004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933.25亿元,比2004年增加686.03亿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在不断的结构调整中进行的。早在“八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一高一低”的发展战略,即“力争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九五”时期,提出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十五”时期,提出调整“五个结构”、实现“两个较高”,即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努力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加快、四个转变,”即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紧紧围绕发挥资源优势,拉长短板,做大总量,全省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二、河南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发展水平低、质量效益差,尤其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过于依赖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一)河南产业结构层次低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6.6:29.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农林牧渔四大业偏重于传统种植业。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种植业仍偏重于传统种植业。蔬菜、水果、园艺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比山东省低14个百分点。近年来,河南畜牧业发展较快。2008年,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37.7%,但与河北、湖南、四川相比,分别低2.5个、6.3个和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滞后。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但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河南虽有发展物流产业的区位优势,但尚无一家5A级物流企业。河南尚无一家跨省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省会郑州目前仅有一家外资银行,而武汉已有5家。文化和旅游领域至今没有一家上市企业。(二)工业主导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资源指向明显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河南在全国产量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2009年,河南工业增加值前6位的行业分别为:建材、煤炭、农副食品、钢铁、有色冶炼、电力等。而湖北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其规模以上工业的18.2%。安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4%。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已经形成了经济技术联系紧密、产业价值链较长、配套产业完善、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体系。相较之下,河南的主导产业则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联系不紧密,产业带动力较弱。表22008年河南及部分沿海省份主要产业对比省份各省增加值前六位行业前六位行业比重(%)河南建材、煤炭、农副食品、钢铁、有色冶炼、电力47.0%江西建材、有色冶炼、石油、钢铁、交通运输、电气机械48.1%山西煤炭、石油、化学、钢铁、有色冶炼、电力87.1%安徽钢铁、有色冶炼、交通运输、电力、电气、食品50.0%湖北食品、化学、非金属、钢铁、交通运输、电力54.1%湖南烟草、化学、钢铁、有色、专用设备、电力47.3%广东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电力、交通运输、化学、金属制品54.8%江苏通信设备、化学、钢铁、电气机械纺织、通用设备56.7%浙江纺织业、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学、交通运输、电力46.4%山东农副食品、化学、纺织、通用设备、钢铁、建材43.5%(三)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结构反映的是行业的集中度。2008年河南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集中度,只有煤炭和黑色金属冶炼两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而其余行业的集中度都低于40%,尤其是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业还不到10%,行业集中度低,大企业少的问题比较严重。表32008年河南省产业增加值前十位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5i[i])行业行业集中度CR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95煤炭开采和细选业57.15农副食品加工业22.5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47.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24.9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4.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0通用设备制造业10.70纺织业7.89专用设备制造业25.79注:[1]CR5代表某一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占行业总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如果行业集中度CR4或CR8<40,则认为该行业较为分散。2009年河南工业企业7751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92家,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4%。其中大企业19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在200年9月评出的中国500强最大企业中,河南有16家入选,仅占总数的3.2%。而杭州一市就有21家,而且河南没有一家企业进入百强。(四)产业结构效益差河南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时,其相对应的就业结构大致为38.1:25.6:36.3,而目前河南人均GDP已超越3000美元,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相对应的就业结构为50.5:26.8:24.4,与三次产业结构14.3:56.6:29.1错位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明显不足。河南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益较低。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不足。表4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全国0.690.710.730.730.670.650.630.590.57河南0.820.810.800.760.780.750.760.720.69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匹配。2009年,河南经济总量近2万亿元,财政收入却不到2000亿元。而浙江经济总量不足2.3万亿元,财政收入4122亿元。安徽经济总量刚过1万亿元,财政收入已达1551亿元。2009年,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比全国低2803元,居全国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346元,居全国第17位。经济增长的代价大。2009年河南单位GDP能耗1.158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以来,单位GDP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2008年,单位GDP能耗居全国第13位,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1.7、1.5、1.6和1.1倍,比安徽和江西省高出13.4%和31.4%。河南工业总量居全国第5位,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居全国第2位。河南建设用地是广东省的近两倍,但创造的GDP却仅为广东的1/2,效益仅仅是广东的1/3。三、制约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河南产业结构低度化问题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提出来。二十年来,虽然历经调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以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甚至还有反复(见表5),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表5河南省工业内部结构轻工业内部结构(%)重工业内部结构(%)以农产品为原料以非农产品为原料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1980年————18.729.352.01985年————20.628.950.51990年79.6620.3417.5634.8047.642007年78.6621.3421.1044.4534.452008年79.1920.8123.4640.4736.072009年78.6321.3722.237.140.7第一、出口导向战略下的区位劣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开放带动战略,政策着力点以出口为导向。而河南地处内陆,在出口导向战略下生产要素流向沿海,难以从国外获得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注入,结构调整缺乏要素和产业的支撑。第二、资本投入不足。从投资看,江苏城镇投资于1983年、山东于1984年越过100亿元大关,而河南则是在1989年。江苏于2006年、山东于2005年超过10000亿元,而河南则是于2008年超万亿。2009年,山东城镇人均投资是河南的1.35倍,江苏是河南的1.5倍。河南人均投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1%。从利用外资看,2009年,山东利用外资80.10亿美元,江苏为253.20亿美元,广东为195.35亿美元,而河南为47.99亿美元。2009年河南利用省外资金2201.9亿元,而安徽则达到4639亿元。从信贷资金看,2009年底,河南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13437.43亿元,山东25961.32亿元,江苏35296.70亿元。第三、科技支撑力度不足。一是科技人力投入不足。2008年,全省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2593个,广东则达4200个。科技活动人员河南有20.98万人,广东则有53.19万人。二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2008年,河南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264.62亿元,广东为844.65亿元,江苏为1181.51亿元。三是高技术产业化率低。2008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450.04亿元,广东为3537.15亿元,江苏为6589.35亿元。第四、城镇化进程滞后的制约。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为3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滞后,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削弱了第三产业在其结构演进过程中吸收农业劳动力和促进第二产业高级化的能力,影响工业经济聚集优势的发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