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了弘扬我们该传统文化,引导广大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于5月5日在城南小学举办了古诗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本次比赛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参赛率高,县城、农村各中心小学都派代表参赛。二是受益面广,各中心小学派出60多位教师观摩了这一比赛活动。三是教研力度大。参赛的十七节课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激趣、导读、感悟、陶情、拓展都用得恰到好处,充分了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1.《长相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4.解题。质疑。2(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二)初读《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3)小结学法。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三)读懂《长相思》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生:作者远离家乡。师: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3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4.想象词的意境。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学生写片段。)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4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四)拓展。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5相思》)(五)作业。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板书设计:长相思身在征途心想故园心系祖国《长相思》教学反思今天,我在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6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2.《牧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7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2.指答。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三、理解第一、二句诗。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1.同学们真会读书。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