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宰我学习辩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傅佩荣《向宰予学习辩论》一、引言宰予又名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了29岁。孔子曾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子羽是澹台灭明,听说长得很丑陋。孔子看到他,认为这个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表现,后来发现他表现不错。说明你不能够以貌取人。还有一句是,“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意思是如果听一个人说话说得很好听,就说他是一个人才,那你恐怕就看错了。宰予就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在言语科里面宰予排第一,子贡排第二。但是宰予的这个辩论孔子不太赞成,他希望一个人口才不要太好,但是要有仁德。但是宰予这个学生,他就是这么聪明,以至于他很多地方说出来的话都会受到孔子高度的注意。二、有关宰予的反面事例1.宰予问“仁”宰予常常听到老师谈到要做一个仁者,要行“仁”。宰予听不太懂,因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这个概念充分加以运用,把它当然人生的目标来发展的一个概念。听老师说仁者好象很伟大,可以杀身成仁。所以宰予有一次故意问,他说:老师,假设有一个仁者,你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会不会跳下去呢?他这个人很聪明,就故意提这样的问题,说老师如果有一个人,行仁,跟他说有一个人在水里面,他会不会跳下去呢?孔子就不太高兴了,他说一个君子你可以让他离开,你不能够让他跳井,跟他说井里面有什么行仁的机会,就跳井吗?跳井显然是送死。怎么可以把君子看得这么笨呢?你可以去欺瞒他,你不能够诬赖他,说他没有智慧。仁者同时有智慧。他问的是仁者,孔子回答的是君子。君子是仁智并用的,是仁智并举的。代表他觉得宰予这个学生不但缺乏诚意,并且他提的问题故意设一个陷井来嘲笑人家。孔子当然对他不满意了。2.宰予昼寝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觉,很多人都说白天睡觉有这么严重吗?我中午也睡觉,难道也要被骂吗?情况不一样,古时候没有发明电灯,一般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出来天亮了就开始工作,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所以晚上多得到充足的睡眠的机会,白天就不应该睡觉了,除非你生病,要不然的话你就一定是认真地念书。那么宰予白天跑去睡觉,孔子找到机会了,就骂得很难听,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枯朽的木头不能拿来雕刻,你看你要雕刻的话,这个木头的质地一定要非常得好,它如果本身就腐朽的话,你一雕就坏了,他把宰予说成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是指用那个很差的土来做墙的话呢,便是凹凹凸凸的,你怎么涂都涂不平,再怎么粉刷也没用。就是你内在没有真诚的心意,你根本就是做表面的功夫而已,那是没有用的。3.宰我论“社”宰我这个学生后来做官,做官的时候有一次鲁哀公就问宰我,什么是“社”这个字,我们到现在讲国家社稷的社,社代表土地神,就是你这块地方要用哪一种树来代表我们的土地神呢?宰我回答的时候就卖弄了一下他的知识。他说:夏朝人用松树,商朝人用柏树,我们周朝人用栗树,他接着说了一句,使民战栗。像这些词都有它的含义。比如说夏朝为什么用松树?宽松,夏朝还是比较原始的时代,对老百姓宽松。商朝人用柏树,柏代表博,也代表说我不要太严格要求了。到周朝用栗树的时候,栗这个字用战栗,很紧张,很害怕,一样的字在古时候是通用的,所以我们周朝用栗树是让老百姓战栗,什么意思呢?原来鲁国分为四分,宰我的意思就是希望你鲁哀公能够用武力把这个国统一起来。孔子听了之后不太高兴,他讲了三句话,“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我们现在说既往不咎也来自于这里。孔子意思就是说,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成的事不能再劝阻了,已经这个都是过去的事,你又何必去追究呢?孔子希望他不要老是跟国君讲一些这样的话,让国君心里面想要用武力来解决一些事情,怎么可以说国家用栗树是要让老百姓害怕呢?所以宰我的学问是不错的。你不能说他没有学问,但是你这种回答国君的方式,反而会造成负面的效果。所以孔子对他有意见。三、与孔子辩论“三年之丧”从前面三段话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宰我有意见,这个学生一出场就准备挨骂,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反面教材。宰我听到老师常常提到三年之丧在古代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宰我提出置疑,学生向老师请教,他说:老师,三年之丧太长了。他的理由是两方面,第一方面,三年的话,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君子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有时候我们念书就要思考,假如我是孔子,我怎么样反驳?我怎么跟他说,你做过调查吗?做过试验吗?三年不行礼乐真的礼坏乐崩吗?有人不会啊,也许有人可以四年啊,那也许有人一年就垮了都可能。所以像这种都属于相对的,但孔子不跟他辩论,孔子直接把这个焦点转到人的内心。孔子跟他说:你如果不守三年之丧,只守了一年之后就“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吃的是稻米,穿的是锦缎衣,就是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你心里安不安?孔子其实这是转移焦点,宰我提的问题是社会规范,父母过世,守丧三年,这是实文规定的。孔子不跟他讨论社会规范的有效性,或者说它的普遍性,孔子把焦点转移到你心里安不安,这样做是吗?社会规范是配合人的心理需求而设定的。但这一点出了问题,出什么问题呢?因为一个人心里安不安,是他主观的看法,所以孔子问宰我的时候他却说安啊。为什么宰我不能说“安”呢?两个情况,第一个,如果宰我在请教老师问题的时候,他的父母还在,他怎么忍心说安呢,他的父母听到能不生气吗?怎么我这个孩子跟老师说父母过世一年,他就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安,那父母一定难过。那假设当时宰我的父母已经过世的话,因为这已经不可考察了,那代表宰我以前替父母守丧的时候一定是心里不甘,心不甘,情不愿的,说不定背地里做了很多事,这都不能回答。所以这时候你说心里安不安的,你不能回答,不管父母在不在,不应该随便回答。但是宰我为了辩论上胜过别人就说安啊。孔子没办法了,只能说你安你就去做吧。接着孔子说了一段话,他说一个君子守丧期间,三年,为什么要三年?因为他吃的好不觉得好吃,听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好听,住舒服的地方也不觉得舒服,所以他才不愿意在三年之内就做这些事,他守完三年之丧之后,才能恢复过正常的生活,所以孔子在最后再加一句,“汝安则为之。”你安就去做吧。宰我看见老师变脸了,立刻离开教室。宰我离开教室之后,孔子继续教育留下来的同学,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他说:宰我真是不真诚。小孩生下来之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十二个字代表人的心理状况,有对父母深刻的需求,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我们都知道古代父母是分工合作的,男主外,女主内,妈妈在家带孩子。孔子他是一个男生,他也能够了解,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观察得这么仔细,这说明哲学不能离开生活的经验。【故事1】在美国一家医院里面收容了很多弃婴,就是小孩生下来没人要,就丢到医院去了。美国的社会福利办得很好,有医院专门收容这样的孩子,就这种医院收容大约50位弃婴,医生和护士都也习惯了,到了这边的小孩都是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了无生趣。没人要的孩子,医院只能负责给你吃给你喝。结果有一个孩子特别奇怪,见人就笑,好像很高兴的样子,医生和护士都是受过科学训练的,看到特别的现象,就立刻装上闭路电视观察,监视他,看看这个孩子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都是弃婴,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一定有一些秘密。就观察他。一个星期之后就发现了,什么事呢?原来是每天下班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老太太到医院扫地收垃圾的,经过这个小孩的旁边就陪他玩半个小时,也没有别的目的,纯粹是老人家看到小孩可爱,就陪他玩半个小时。所以这个小男孩跟别人不一样,能够“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就因为每天有半小时有人关心他,就那么简单。美国有一所医院也提出了类似的报告,他们把这些小孩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孩子每天固定的人照顾,有固定的护士来照顾这个孩子;第二组这个小孩呢,每天换人照顾。差别就在这里,第一组孩子固定的人照顾,第二组的孩子每天换人照顾。结果半年下来之后发现了什么?有固定的人照顾的孩子他的智商的发展比第二组换人照顾的孩子智商要快一倍。所以今天一个年轻人长大了很聪明,各方面很健康,那是父母长期关注的结果,关怀的结果。如果每天有人固定地看着你照顾你,小孩子他就会有安全感,他每天看到这两张脸,就觉得很熟悉,觉得很放心。另外一组每天换人照顾的,每张脸都不一样,小孩子缺乏安全感,他的智商也很难发展,受到阻碍。四、孔子对人性的看法人的生命不是一生下来就一样的,生下来之后有一个最长的幼儿依赖期,是最脆弱的,需要父母长期的照顾。这样他跟父母在心理上就互相关怀,有深刻的情感互动,从生理到心理,从心理再到伦理,都要对父母表示尊敬表示感谢,这是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就因为宰我这个学生喜欢思考,喜欢辩论,辩论的时候举的理由非常地充分,让孔子转移焦点,把他内心里面对人的了解充分地表现出来。孔子看人性是从生理到心理到伦理,儒家讲的是伦理,人要有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伦就是你的心理上的情感的需求,心理上的情感在最后都推到生理的时候。1.人性向善儒家所说的绝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孔子曾说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说道,圣人,我没有机会见到,“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看到君子我就很满意了。第二句话,“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是可矣”,代表孔子认为,没见过圣人,也没见过善人,所以千万不要说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好人,没那回事,相反的,孔子对于人性的了解非常地平实,落在经验上面,他甚至很清楚地说,君子有三戒,作为一个君子有三方面要多小心,“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换句话说,年轻、中年、老年,你只要有身体,就要小心,因为身体是一个血气,它会有本能、冲动、欲望,你小心你就是走偏了,做错了,从年轻到年老都一样。所以人生的修养是不能停止的,你必须不断地自我检讨,自我努力奋斗。2.“向善”的涵义“向”代表力量,一个人有没有力量,就要看他是否真诚。如果真诚的话,力量由内而发,如果不真诚的话,就没有力量。我坐在车上为什么要让座呢?因为我的老师来了。老师在看着我,所以我知道让座给老人家,父母在看着我,我知道让座给老人家,老师跟父母不在身边,我就不知道让座了,先上车先坐,不在乎,别人关我什么事呢?所以这叫做不真诚。那么如果真诚的话,力量由内而发,车上有没有人认识你根本不重要,重要是力量由内而发,快乐也由内而发,这就是儒家思想最精彩的地方。真诚的话内心坦然,问心无愧,这个时候快乐由内而发,外在的结果如何不是你能考虑的,你说我现在做一件好事别人感谢我,我才快乐,那不一定。有些人不感谢,那你因为别人不感谢而不做好事,那不是因噎废食吗?儒家强调人性向善,由内心的真诚引发行善的力量,从而使得快乐由内而发。力量叫做“向”,该做的叫做“善”。比如说我们以前看着一个故事,《鲁宾逊漂流记》鲁宾逊漂到荒岛上,我问你他是好人吗?说实在的,他要做好人也做不到,他是坏人吗?他害谁啊?他做坏人也做不到。有些人说他是好人,为什么?因为一只鸽子受伤了,他帮它包扎伤口。你看对鸽子都那么好,他是好人。第二天肚子饿了,没东西吃,就把鸽子烤来吃,你能把他把鸽子烤来吃是坏人吗?你也不忍心这样讲啊。所以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在荒岛上你只有一个问题,你是活人还是死人。那你跟别人接触开始了,就有了好人坏人的问题。所以善恶不能离开人与人的互动,离开了人与人的互动,就没有了善恶的问题,这是很清楚的。3.儒家的人文精神孔子在鲁国做过五年的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了,孔子只问一个问题,有人受伤吗?一个人他就算在马厩服务,他即使是马车夫,是工人,是佣人,还是一个所谓的古代有阶级,下层阶级的人,他照样人命关天,一匹马再怎么贵重,叫做赛马、黑珍珠好了,照样不能跟人相提并论。这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就是后来孟子说了一段话,就是当国君的人千万不要“率兽食人”。因为孟子当时在战国时代的中期,天下更乱了,这些国君享受更多了,老百姓更苦了。所以孟子就说了,他见过梁惠王,见过齐宣王,就跟他们说你们这些国君,厨房里有肥肉,代表有猪宰杀,马厩里有肥马,但是路上有人是饿死的,这就叫做带着野兽来吃人。把粮食给这样猪给这些马吃,人反而饿死了。孟子坚决反对,儒家坚决反对,因为你把动物看得比人重要了,你为了享受,这就是儒家基本的思想,就是人文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