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讲朝鲜的政治与社会1.两班官僚国家的确立1-1.朝鲜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强化李成桂是在新兴士大夫的支持下,利用高丽末期的田制改革和崇儒排佛等运动,掌握了实权,并树立了自己的思想基础,最终于1392年7月取代高丽王氏而开创了朝鲜王朝。李成桂即位之后,在7月28日向全国颁布教书,说明即位经纬,而且声明为了保持政治和社会安定,仍用前朝高丽国号、仪章和法治,所谓“仪章法制,一依前朝故事”,同时提出要改革弊政。其实在此之前,李成桂已经于7月18日派遣知密直司事赵胖出使明朝,8月29日又派密直使赵琳出使明朝,以争取明朝的承认。10月22日和11月27日赵胖和赵琳分别向明朝廷报告了高丽国内的情况。赵琳归国时,明礼部询问国号如何更定。于是李成桂急忙召集百官齐集都堂商议确定新国号,提出了“朝鲜”和“和宁”1两个国号。于是派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使明,请明太祖皇帝于这两个国号中选一个颁赐,明太祖选“朝鲜”为号。太祖2年(1393)2月15日奏闻使韩尚质回国,于是李成桂颁布教书,改国号为“朝鲜”。但是在朝鲜建立初期与明朝的关系并不顺利,2明朝给朝鲜国王的金印和诰命迟迟不发,导致李成桂在一段时期内不能使用王号,只能用“高丽权知国事”的名义。1392年7月18日即派遣为了摆脱高丽王氏和权门世族的影响,同时也受风水地理说的影响,李成桂还决定迁都。8月13日李成桂在都评议使司下令迁都汉阳,但是没有成功。太祖2年正月李成桂想迁都公州鸡笼山,亲自到鸡笼山考察地理形势,确定新都位置。但是到12月,京畿左右道都观察使河崘谏言,公州太靠南,离东北方面太远,而且鸡笼山风水不好,李成桂让郑道传、南在讨论此事,新都建筑工事因此中止。这时又选定了母岳,太祖3年8月太祖也亲自率大臣前往考察,最后也因有人说风水不好而作罢。最后确定迁都原高丽南京(汉阳)。太祖3年(1394)9月1日设置新都宫阙造成都监,派权仲和、郑道传、沈德符等到汉阳负责督筑新都。李成桂即位之后,分封推戴有功的52人为开国功臣,从元年10月到太祖6年10月又册封1400多人为原从功臣。对于高丽王氏,李成桂即位之初封王瑀(7子芳蕃之丈人)为归义君,居于麻田郡,祭祀先祖,其余王氏各率其妻子、童仆散居各方,但是这并不是李成桂的本意。太祖3年(1394)正月李成桂利用机会,除去了王氏势力。除了王瑀三父子因与李成桂有姻亲关系外,恭愍王及其两个儿子被绞死,其余王氏也被搜出处死。朝鲜建立之后,国家最高统治理念也从佛教转为儒教,佛教不再是护国之道。太祖2年(1393)册封大川、城隍、海岛为护国之神。普及家庙制和里社制,禁止民间淫祀,所有祭祀都以国家定例举行。太祖初还实行僧侣度牒制,抑制任意释发、出家,消除寺社田原来享有的免税特权,限制佛教各宗派拥有寺院、寺社田、奴婢和僧侣的数量,寺社田减少了三分之一,奴婢8万人属公。道教宫观、殿堂一律废除,只保留了中央的昭格殿,后来改称昭格署。到世宗(1418-1450)时,加强了经筵制度,世宗2年设立集贤殿,研究各种制度和历史。世宗19年废除了太祖李成桂册封的山川、城隍、海岛诸神的神牌。但是世宗晚年信奉佛教,世祖更笃信佛教,于是佛教开始复兴。巫俗也仍然存在,而且设立了东西活人院,配有医巫,还向全国的巫党征收巫说、品马、品布。到成宗朝(1470-1494)全国已是佛坛巫铃不绝于耳。李成桂即位不到一月,即册封康氏所生芳硕为世子,韩氏所生、有势力的五子芳远等被排除在外。太祖7年(1398)8月李芳远主导了第一次王子之乱,郑道传等开国功臣和李芳1朝鲜之号由来已久,而和宁为李成桂故乡永宁原来的地名。2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辽东控制权问题。2硕、李芳蕃等康氏所生王子被杀,事后册封李芳果为世子。1398年9月李成桂传位于世子,是为定宗,但实权掌握在李芳远手中。是年12月定宗封李芳远和两个长兄李芳毅和李芳幹为开国一等功臣。定宗2年(1400)正月又发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幹被赶到兔山。2月,李芳远被册封为世子,掌理军国重事。李芳远掌握朝政大权之后,开始削弱宗室、功臣和士大夫的权力,下令废除私兵。朝鲜开国之初,因国内局势尚不稳定,曾允许宗室和功臣保有私兵,结果私兵成为两次王子之乱的工具,阻碍了王权的强化,所李芳远加以废除。李芳远还将都评议使司改为议政府,中枢院改为三军府,三军府官员不得参与议政府,使政府与军府分离。议政府的职权较都评议使司要小、要弱,以便于加强王权。定宗2年11月,定宗让位于李芳远,是为太宗。太宗即位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王权,太宗2年2月设置申闻鼓,凡告发谋逆者,赏田200结,奴婢20口,有职者升3等录用,无职者定为6品,公私贱口许通为良,不久给予7品,犯人的房屋、财产、奴婢、牛马皆归告发者,3比对佐命一等功臣的赏还要重。为了防止王族争夺王位和外戚干政,朝鲜王朝规定王族、驸马不得干政。表:朝鲜时代的27位国王及在位年太祖(1392-1398);定宗(1399-1400);太宗(1401-1418);世宗(1419-1450);文宗(1451-1452);端宗(1453-1454);世祖(1455-1468);睿宗(1469);成宗(1470-1494);燕山君(1495-1505);中宗(1506-1544);仁宗(1545);明宗(1546-1567);宣祖(1568-1608);光海君(1609-1622);仁祖(1623-1649);孝宗(1650-1659);显宗(1660-1674);肃宗(1675-1720);景宗(1721-1724);英祖(1725-1776);正祖(1777-1800);纯祖(1801-1834);宪宗(1835-1849);哲宗(1850-1863);高宗(1864-1906);纯宗(1907-1910)3《太宗实录》卷3,太宗2年2月己酉。31-2.《经国大典》与两班官僚体制的确立新兴士大夫作为开国功臣,以都评议使司为中心掌握朝政,他们还依据儒教理想,编撰法典,以确立朝鲜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在这方面,郑道传和赵浚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太祖3年(1394)郑道传编撰《朝鲜经国典》。《朝鲜经国典》是郑道传私撰的一部法典,主要参考了《经世大典》和《大明律》。郑道传私撰《朝鲜经国典》的目的是要为新王朝确立统治理念和组织制度,以建立儒家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在《朝鲜经国典》总论“正宝位”中,郑道传强调政治的根本是“仁”,只有正君心,才能行仁政。新王朝的国号改为朝鲜,以继承箕子朝鲜之大统。在“定国本”中,世子为国之根本,强调要重视对世子的教育,等等。然后为六典,即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兵典、宪典,以朱子学为理论基础,以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为目标,阐述了各部署的职掌、官员的职务等。总之,他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就是《周官六翼》所阐述的周礼六典,要将《周礼》六官具体体现在高丽的文物制度之上。太祖4年郑道传又编纂《经济文鉴》。《经济文鉴》收录了有关国家体制和政治运营的参考资料,主要来自《周礼》、《通典》和《文献通考》等书,有关政治理念的部分有许多来自《朱子语类》。郑道传通过《经济文鉴》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尤其是发挥了《朝鲜经国典》中的治典部分的发挥,具体说明了宰相、台谏、监司、守令的作用和职掌。郑道传主张“圣人君主论”、“宰相政治论”,所要确立的是宰相为中心的政治运营体制。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周代的冢宰,即以宰相为中心的政治制度,所以他认为“人主之职,在择一相”。“人主以论相为职,宰相以正君为职,二者各得其职,然后体统正朝廷尊”,“宰相,天下之纪纲”,“政权不可不在宰相”。4太祖6年(1397)12月,由赵浚支持,将高丽禑王以来颁布的条例,由检详条例司整理、册写,成为《经济六典》,颁布全国,确立了新王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太宗7年(1407),又将《经济六典》颁布以后的条例整理为《续六典》。太宗13年(1413)对《经济六典》加以修订,改名《元六典》。但是《元六典》和《续六典》仍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且官吏和百姓对于新法令不熟悉,不能严格遵守。世宗4年(1422)设置六典修撰所,修订《元六典》和《续六典》。世祖(1455-1468)即位后,接受梁诚之的建议,设立六典详定所,但是在世祖朝只完成了户典和刑典。此后睿宗元年(1469)9月吏典、礼典、兵典、工典完成。次年1月颁布六典。但是睿宗在位仅1年就死了,其后成宗(1469-1494)即位后对六典数次加以校订,1470年以《经国大典》为名颁布全国。成宗5年(1474)颁布重新修订的《经国大典》和《大典续录》。成宗16年(乙巳年,1484)颁布了最终修订本,习惯上称为“乙巳大典”,流传至今的只有乙巳大典。在《经济六典》编撰80余年之后,《经国大典》开始编撰30余年之后最终形成了《经国大典》。《经国大典》继承了《经济六典》的体制,但是在内容上《经济六典》保留了相当部分高丽的法律制度,而《经国大典》则在统治机构、身分秩序等方面确立新的统治规范和政治结构。世祖最初下令编撰《经国大典》的目的本来是要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削弱两班士大夫的特权,以消除高丽政治体制中所具有的分权主义性质的贵族政治成分。但是在编撰过程中也反映了士林的政治思想,在加强国家权力的同时也保障了士大夫的特权。所以,虽然跟高丽朝相比,朝鲜具有更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的性质,但是两班仍保留想得到特权,未能彻底消除贵族国家的性质。朝鲜建立之后,在原来高丽官制的基础上,确立新王朝的官制。文班(东班)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合为18个品阶。文班的核心机构为都评议使司、门下府、三司、中枢院。都评4《三峰集》卷五,经济文鉴,宰相。4议使司为和议机关,由门下府、三司和中枢院2品以上官员构成。武班(西班)从正三品折卫将军到从八品修义副尉,分为12品阶。设有义兴亲军左右卫等10卫。后来经过李芳远(太宗)的数次改订,参照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形成了议政府、六曹为中心的官制体系、政治体系。议政府为三议政(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的和议机关,总揽庶政。但是太宗时期又实行六曹直启制,规定六曹分掌政务,可以不经过议政府而直接启达国王,除大部分的府和两院(承政院和司谏院)之外,其余衙门都隶属于六曹,六曹权力扩大,成为正2品衙门,而议政府职权削弱。承政院掌管王命出纳,长官为都承旨,都承旨以下6名承旨,分为六房,与六曹相联系。司宪府和司谏院合称台谏,也称两司,两司官员称为言官。台谏与刑曹合称三省,推鞠由三省负责。高丽末设有具有近卫军性质的巡军府,经过数次改革后改为义禁府,为直接秉承王命,处理重罪的最高司法机关,与刑曹、汉城府合称三法司。还设置了弘文馆、艺文馆、成均馆、校书馆、春秋馆、承文院等机构。弘文馆研究儒家典籍,掌管文翰,又称玉堂,也与台谏合称三司。艺文馆负责制撰王的辞命。成均馆为学校。校书馆负责刊行书籍。艺文馆、成均馆和校书馆合称三馆。春秋馆负责记录时政,承文院负责撰写事大、交邻文书。此外,朝鲜王朝中央还有内医院、司仆寺、典医监、广兴仓、义盈库、图画署等机构。正三品以上堂上官和正三品以下堂下官为高级官僚,从6品的参上和参下(参外,正7品以下)以上为中级官僚。堂上官不参与实际政务的处理,只负责提出建议,考察、监督堂下官以下官僚。6品以上的中级官僚负责处理实际政务。必须有参上职的经历,才能外放为守令,而只有曾任守令的经历,才能升任4品以上的高级官僚。要升为堂上、参上官,不仅要有特别治绩,还有许多身分上的限制,没有特别的做官经历和功劳,很难升为堂上官。堂上官致仕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恩级。朝鲜官制上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兼任制盛行。没有堂上官的衙门一般由其他衙门的堂上官以提调的名义兼任长官。如果为正1品,称都提调,2品以上称提调,通政(正三品堂上官)称副提调。朝鲜初期,正1品到9品的文武班官僚人数,文班京职520名,外职300名,武班400余名,政治权力为少数人所掌握。如同高丽一样,在朝鲜的官僚制度中也是文班比武班地位优越。中枢府为武班的最高机关,与议政府同为正1品衙门,但是中枢府没有职掌,中枢府堂上官实际上都兼任他职,没有专任的。五卫都揔府和5卫的指挥官为高位武官的代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