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50、60年代戏剧第一节50、60年代戏剧概述•一、当代戏曲的改革•(一)1949-1957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二)1958-1976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二、当代话剧的新变•(一)建国初期多幕剧兴盛•代表作:胡可《战斗里成长》、老舍《方珍珠》、《龙须沟》、天津码头工人集体创作《六号门》、陈其通《万水千山》、曹禺《明朗的天》•(二)1953-1957年独幕剧勃兴•代表作:《妇女代表》、《夫妻之间》、《新局长到来之前》•(三)“双百方针”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作: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赵寻《还乡记》•(四)1958-1962历史剧的高潮•代表作: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神拳》、曹禺《胆剑篇》、朱祖贻《甲午海战》•(五)1961-1962短暂的调整•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六)1962-1966“社会主义教育剧”繁盛•代表作:《千万不要忘记》、《年青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三、当代歌剧的发展•代表作:《白毛女》、《草原之歌》、•《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第二节《茶馆》《茶馆》的写作与演出《茶馆》写于1957年,发表于1957年《收获》7月创刊号,是老舍剧作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得最充分的一出戏。《茶馆》先后于1958年、1963年、1979年和1991年8月由北京人艺四次演出。1980年秋,《茶馆》作为我国第一个出国演出的话剧剧目,应邀去西德、法国、瑞士,其后又去日本演出,都获得极大的成功。《茶馆》的艺术成就•一、构思独特•(一)“反描法”•《茶馆》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二)“侧面透露法”•典型环境—“茶馆”的成功选择与描述,是老舍“侧面透露法”成为可能的关键。•(三)“人像展览式”二、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每幕穿插一个怪异事件:“太监买老婆”、“两汉娶一妇”、“三位老人自悲自悼”三、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单纯个性化语言”老舍之死•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第二节《关汉卿》《关汉卿》创作缘起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中国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世界文化名人”称号,决定在当年6月为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举行诞辰七百周年纪念活动。田汉说:“中国和世界各国都要纪念他,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也是我们戏剧界的骄傲。”他承担了在纪念大会上做专题报告的任务,为此,他系统地研究了关汉卿的史料和剧作及散曲,他情不自禁地提出:“关汉卿真是个硬汉子!我除了纪念报告,还要给他写个戏!”关汉卿形象关汉卿是一个古代进步戏剧家的典型形象,是一个以戏剧为武器的“愤怒的戏曲战士”。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就是“铜豌豆”精神(高洁、充满正气,豪侠重义、为民请命,为社会伸张正义。)这种“铜豌豆”精神也就是威武不屈、宁折不弯的战斗作风和顽强性格。“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关汉卿》的艺术特色•一、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作者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虚构,使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生动的戏剧情节完美地结合。•二、采用“戏中戏”的情节结构。剧作以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特别是《窦娥冤》的写作为中心事件,来营构关汉卿生平,表现关汉卿的思想和个性。•三、以诗入剧,情深意远。《关汉卿》充分体现了田汉“以诗入剧”的剧作风格,诗情与剧情融合在一起,剧中有诗,诗中有剧,这一美学追求与剧作所要表现的特定内容和人物身份水乳交融地相吻和,使整个剧作气势奔放,境界宏阔,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