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机器人技术基础学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史勇提交时间:2016年12月14日班级学号姓名开课学院机械交通学院任课教师史勇成绩1.论文题目: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要求:1、根据所选择题目,选择一个点展开分析和讨论,包括基本原理、可能存在的缺点和改善措施、可能的应用前景等。2、可以使用文字叙述,也可以列出表格或者图像表达。3、要求有基本的结论。4、论文结构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引言),主题,结论,参考文献等。5、自己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切不可人云亦云、抄袭现有文献资料;课程论文内容要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性。6、字数3000-5000字,主要文献10-20篇。课程论文评分标准及评分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级评定参考标准分值得分论文选题(20分)性质研究问题界定准确,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5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5难度难度适当5知识综合性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阐述和论证问题,达到综合训练目的5论文质量(80分)摘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10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完整,逻辑性强10论证论证充分,分析深入,选择的材料详实、典型、充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论正确10研究手段能较好地运用本科所学专业常规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进行研究10写作能力文字流畅,语言表达准确,没有病句和错别字10创新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分析整理各类信息并从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论文中有一定的创新见解和使用参考价值10参考文献文献有一定广泛性,质量高,有综合、归纳资料和提炼各种学术观点的能力,对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有较好的了解10写作规范性正文、目录、图表、脚注、参考文献、附录、计量单位、资料引用等格式规范,符合规定字数要求10合计100教师评语:教师签字:年月日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现状与展望作者指导老师史勇摘要:移动机器人导航涉及到路径规划,传感器的选择及传感器信息的融合等技术。本文综述了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的导航技术,对其中的定位、路径规划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对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关键词: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路径规划;多传感器融合;人工神经网络前言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目的是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及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推理和规划能力。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世界上一批著名公司开始研究移动机器人平台,这些移动机器人平台主要作为大学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近年来,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及社会服务业等领域显示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国际机器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研究中,导航技术是其研究核心。导航是指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物的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导航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1)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获取移动机器人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以及所处环境的信息;(2)用一定的算法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并建立环境模型;(3)寻找一条最优或近似最优的无碰路径,实现移动机器人安全移动的路径规划。目前,对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还有很多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本文将就移动机器人的导航技术展开讨论。1移动机器人的导航方式常见的导航方式有电磁导航、光反射导航、视觉导航、味觉导航、声音导航等。电磁导航也称为地下埋线导航,是20世50年代美国开发的,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导航方式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柔性生产。其原理是在路径上连续埋设多条引导电缆,分别流过不同频率的电流,通过感应线圈对电流的检测来感知路径信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已生产出基于电磁导航的多代移动机器人产品。该技术简单实用,但其成本高,改造和维护困难。光反射导航的原理是在路径上连续铺设光反射条,是一种方式简单、价格便宜的导航系统。上述两种导航技术已相当成熟,目前国内制造行业使用的移动机器人大多是基于这两种导航方式[1]。视觉导航方式具有信号探测范围宽、获取信息完整等优点,是未来移动机器人导航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在视觉导航系统中,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是采用在移动机器人上安装车载摄像机的基于局部视觉的导航方式。采用这种导航方式,所有的计算设备和传感器都装载在机器人车体上,图像识别、路径规划等高层决策都由车载计算机完成,因而延时问题较为明显。现在也有很多机器人系统采用CCD图像传感器。CCD传感器在一个硅衬底上配置光敏元件和电荷转移器件,通过电荷的依次转移,将多个象素的信息分时、顺序地取出来,分为一维和二维两种传感器。其中二维的图像传感器需要进行水平、垂直方向扫描,对扫描所得的模拟电压进行采样、量化,并将数字化了的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内的二维阵列处理器中。视觉导航中的图像处理计算量大,实时性差始终是一个瓶颈问题。为了提高导航系统的实时性和导航精度,仍需研究更加合理的图像处理方法。当物体不在视野之内或光线很暗时,视觉导航方式将失效,此时,声音是最有用的信息[1]。与视觉相比,声音的空间分辨率比较低,但声音具有无方向性,时间分辨率高,能在黑暗中工作等优点。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声音的导航方式,并采MUSIC法、时间—空间梯度法、最大似然法来实现机器人的精确定位。味觉导航是指机器人通过化学传感器感知气味,根据气味浓度和气流方向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气味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以及鲁棒性好等优点。目前的味觉导航实验多采用在机器人的起始点与目标点之间用特殊的化学药品,引出一条无碰气味路径。这种导航方式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如用于搜寻空气污染源和化学药品泄露源等[2]。2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相关技术2.1定位定位是确定移动机器人在二维工作环境中相对于全局坐标的位置及其本身的姿态,是移动机器人导航的最基本环节。定位技术可分为绝对定位技术和相对定位技术。相对定位技术主要有测距法和惯性导航法。测距法以位移方程基础,其中s为第n个采样周期时车轮移动的总路程,si为第s个采样周期内车轮移动的路程。测距法常采用的传感器有光电编码器、里程计和航向陀螺仪。其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短期精度、低廉的价格以及较高的采样速率。惯性导航法采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实现定位,陀螺仪测量回转速度,加速度计测量加速度。根据测量值的一次积分和二次积分可分别求出角度和位置参量。陀螺仪通过对所测的角速度值进行积分,计算出相对于起始方向的偏转角度,即δ=∫ω(t)dt。其中:δ为t时刻相对起始方向的偏转角度,ω为瞬时角速度,t0为起始时间。相对定位技术的基本思路都是基于测量值的累积,因而无法避免时间漂移问题,随着路径的增长,任何小的误差经过累积都会无限增加。因此,相对定位不适于长距离和长时间的准确定位,通常将它们与绝对位置测量技术相结合,以获得更可靠的位置估计[3]。绝对定位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有全球定位系统、路标定位和地图匹配定位。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它是一种以空间卫星为基础的高精度导航与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用于移动机器人定位时存在近距离定位精度低等问题。路标定位是一种常见的定位技术。路标是具有明显特征的能被机器人传感器识别的特殊物体。根据路标的不同,分为基于自然路标定位和基于人工路标定位。其中,人工路标定位技术应用得最为成熟。人工路标定位是在移动机器人的工作环境里,人为地设置一些坐标已知的路标,如超声波发射器、激光反射板等,机器人通过对路标的探测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基于已知地图的定位系统称为地图匹配定位技术,移动机器人通过自身的传感器探测周围环境,并利用感知到的局部信息进行局部地图构造,然后将这个局部地图与预先存储的完整地图进行比较,如两地图相互匹配,就能计算出机器人在工作环境中的位置与方向。地图匹配定位的两个关键技术是地图模型的建立和匹配算法[4]。2.1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研究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的一个活跃课题,所谓路径规划是指移动机器人按照某一性能指标搜索一条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最优或次最优的无碰路径。根据掌握环境信息的完整程度可分为环境信息完全已知的离线全局路径规划和环境信息完全未知或部分未知的在线局部[5]。路径规划,分别称为静态路径规划和动态路径规划,确定环境下的全局路径规划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环境部分已知和完全未知的局部路径规划领域[6]。全局路径规划的主要方法有:可视图法(V2Graph)、栅格法(Grids)等。所谓图就是用弧连接节点的数据结构,节点意味着机器人的位置,弧意味着两个位置间的移动,在图上给出距离、工作量或时间。可视图法将机器人、目标点和多边形障碍物的各顶点视为节点,把机器人、目标点和多边形障碍物的各顶点进行组合连接,连接的直线视为弧,要求机器人和障碍物各顶点之间、目标点和障碍物各顶点之间以及各障碍物顶点与顶点之间的连线均不能穿越障碍物,即直线是可视的。从而最优路径搜索问题就转化为在这些直线中搜索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短距离问题。可视图法能求得最短路径,但缺乏灵活性,若障碍物过多,搜索时间会很长。采用优化算法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连线,可以简化可视图,缩短搜索时间。可视图法适用于多边形障碍物,对于圆形障碍物该法失效。切线图(TangentGraph)法和Voronoi图法对可视图法进行了改造[7]。切线图(如图1)用障碍物的切线表示弧,因此是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短路径的图,即移动机器人必须几乎接近障碍物行走。其缺点是如果控制过程中产生位置误差,机器人碰撞障碍物的可能性会很高。图2用尽可能远离障碍物和墙壁的路径表示弧。由此,从起始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径将会增长,但采用这种控制方式时,即使产生位置误差,移动机器人也不会碰到障碍物。栅格法将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分解成一系列具有二值信息的网格单元,每个矩形栅格有一个累积值,表示在此方位中存在障碍物的可信度,高的累积值表示存在障碍物的可能性高。传感器不断快速采样环境,存在障碍物的栅格将会不断被检测到,从而导致高的累积值。栅格大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控制算法的性能,栅格选得小,环境分辨率小,但抗干扰能力弱,环境信息存储量大,决策速度慢;栅格选得大,抗干扰能力强,环境信息存储量小,决策速度快,但分辨率下降,在密集障碍物环境中发现路径的能力减弱[8]。图1切线图2voronoi图Fig.1tangentgraphFig.2voronoigraph局部路径规划的主要方法有:人工势场法、模糊逻辑算法、遗传算法等。人工势场法是由Khatib提出的一种虚拟力法,其基本思想是建立一种虚拟力,将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的运动视为在人工虚拟力场中的运动,即目标对被规划对象存在吸引力,而障碍物对其有排斥力,引力与斥力的合力作为机器人运动的加速力,从而计算机器人的位置和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势场法结构简单,便于低层的实时控制。其缺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存在陷阱区域;(二)在相近的障碍物群中不能识别路径;(三)在障碍物前震荡;(四)在狭窄通道中摆动。因而可能会使机器人在到达目标前就停车。模糊逻辑算法是通过对驾驶员的工作过程观察研究得出的。驾驶员的避碰动作并不是对环境信息的精确计算来完成的,而是根据比较模糊的环境信息,靠经验来决策采取什么样的操作。模糊逻辑算法基于实时传感器的信息,参考人的驾驶经验,通过查表得到规划出的信息,完成局部路径规划。该法克服了势场法易产生局部极小的问题,计算量不大,易做到边规划边跟踪,适用于时变未知环境下的路径规划,实时性较好[9]。遗传算法(GA)是Holland教授与1962年首先提出的。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基因遗传学原理的搜索算法。遗传算法借鉴物种进化的思想,将欲求解的问题进行编码,每一个可能解均被表示成字符串的形式,初始化随机产生一个种群的侯选群,种群规模固定为N,用合理的适应度函数对种群进行性能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繁殖、交叉和变异遗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