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一、居民点(一)居民点的形成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原始游牧部落村落城市城镇体系人类住区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3、居民点的发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二)居民点的分类1.国外的分类:没有统一的城镇划分标准,一般以人口下限数量、职业构成和人口密度等指标中的一项为标准加以划分,但具体数值不具有可比性。2、我国的分类①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1955年1963年1984年1986年1993年城市10万以上10万以上10万以上6万人,2亿元产值分类指导原则镇①2000人、非农占50%②1000人、非农占75%①3000人、非农占70%②2500人、非农占85%县政府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按人口未变基本为变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②居民点划分层次: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③以行政界限代替二、居民点用地1、概念:居住用地。2、特点:功能多样性、价值高且差异大、不完全的生态系统3、用地的形势:城市中居住和基础设施用地紧张,而且规划利用不合理;近年来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概念1、含义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2、城镇化的度量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考察城镇化的进展情况。1、城镇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密度(城镇(建城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3、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S=2(A/N)1/2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世界城市化•1.城市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3.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的出现。•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的形式,即生计城市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三)我国城镇化•1.发展概况:1949年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1949年到1980年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尤其是1960—1964年中断,跌入低谷。19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与工业化;呈现区域差异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四)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随城镇化进程而发生变化。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城镇居民点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城镇布局理论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①概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各国有不同的称法。是一种摆脱大城市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②理论观点: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与它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须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在一个地区内城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地区内各城镇之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③反磁力吸引体系布局的原理:组建地区性生产综合体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2.门槛理论①是波兰学者在讨论居民点规划的经济问题是提出的。②理论观点: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③理论的指导意义:对认识城市发展进程,确定城市的规划方向;对居民点布局规划;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等。3.带形城市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2.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3.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4.我国城镇体系结构不同规模城市数及占城市总数比重的变化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5.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衡量1、居民点人口规模2、居民点用地规模3、居民点活动规模4、居民点辐射规模综合特征,有三种计算标准分建成区、规划区、行政区用地规模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经济活动规模或产业活动规模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1、城市合理规模便于管理的最优城市人口数和用地规模。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2、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有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第三节居民点规模三、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1、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2、规划指标法3、分区测算法4、模型预测法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应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第四节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居民点布局是一项具有控制作用的规划项目。影响其他用地安排。1、卫星式4、多边形式2、带状式3、多边式第四节居民点布局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三、居民点布局方案优化(三)分级评分法(二)运输重心法(一)指标比较法经济服务半径;交通运输条件;居民点占地面积;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安全卫生条件。当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的重要因素,可用中心法来选择厂址。对不同的厂址方案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