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吴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一点:第一,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的理论支撑点。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人学理论和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在这些批判中马克思形成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需要”的思想。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使马克思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关于人的一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分析和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认识人的问题,要从劳动、实践的发展状况、水平出发去说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及其状况和特点,再从社会、文化出发去说明生活于社会中的人及其特点;解决人的问题,则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改造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第三,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确立其改造社会的价值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研究和运用这一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确立这样的价值目标,是因为从人的本质角度来看,只有使整个社会的全部成员都从私有制所造成剥削和压迫下彻底解放出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与和谐,只有这样,人类的彻底解放和所有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变成现实。第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批判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以及其它种种以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政治学说的重要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思想内容十分深刻,它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2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形成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的思想。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正确地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个在劳动中不断形成的过程,认为一个具体的人的形成是他自己劳动活动的产物,因此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但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却把劳动看作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对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的、颠倒的表述。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思想,他从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出发,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马克思的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理论表述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第一,在马克思看来,确定人的本质首先应该是把人看作为一种独特的物种,应该看人们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活动方式及其特点,这是人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所在。而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特点是生产劳动、是实践。第二,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活动特点与其它物种相比的根本区别,关键在于人的生产活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创造性的活动。而其它任何物种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特征。显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一表述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深刻揭示,是对人类存在的根本矛盾即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准确把握。他表明人是一种主体性地、能动地、创造性地把握外部世界的特殊存在物。然而,马克思的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并不全面、不完整,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马克思的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虽然准确地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一面,但是却没有说明人的这种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或根据;同时,马克思也没有说明人作为类所表现出来的受制约性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的这一缺陷,在另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得到了纠正和补充。3马克思在一年以后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观点提出了另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一提法,批判了费尔巴哈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的类特征出发去揭示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的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是人们对人的本质问题在认识上的重要进展:第一,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来源在于人的社会性。人们的劳动、实践活动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社会交往的形式进行的。人们正是在社会性的劳动中才能够形成思想意识和语言,才能够进而形成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第二,这一理论同时还指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等这些显示了人的自由特质方面的属性,其实是与人的存在的必然性、受制约性方面的属性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是要受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的,其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社会环境,因为人与自然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必须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的。第三,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环境是具体的人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至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表述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仍然并不十分完善、准确,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因为,当时马克思把国家、社会组织等社会环境要素说成是由人的本4质所决定的,他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实际上人的本质却是由包括国家、社会组织等社会环境因素决定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成熟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又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由于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515页)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关于“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的表述内涵十分丰富,是对人的本质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其内涵:第一,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最深刻的表现形式,人的需要揭示了人与其它物种的根本区别。人的生理需要,表明人是物质的存在物;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揭示了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精神需要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与其它物种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识;而人对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物质性的需要和精神性的需要结合起来的综合需要则是表明人是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和能动性的存在物。第二,人的需要是人进行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因,进而也是说明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根本因素。事实上,人正是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进行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生命活动的,同时也正是由于人的这种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生命活动推动着人的形成、进化和发展的。第三,人的需要的形成和满足既是受社会关系制约、作用的结果,又是形成和推动社会关系变化、发展的原因,因而人的需要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本质特征。其实,任何现实的人的需要都是社会历史地形成的,人和人的需要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人的现实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等各环节在内,都只能是通过既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得到实现。人们如果要改变需要得到满足的形式,就必须通过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变革或改造来实现。社会政治生活5中的革命、改革等活动正是人们变革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形式的形成、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本质特征。第四,人的需要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产生的根据。其实,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人在满足需要的要求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满足需要既是构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又是促进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参见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期)综上所述,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表述,是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至此,我们大致可以在总体上这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是以实践活动为生命存在方式的,以特定的物质精神需要为具体表现的,以社会交往为根本活动形式的物质生命体。同时,我们还可以概括地把这一观点说成是:“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即社会性的实践”(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99页)。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内涵的阐发。如上一章所述,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有多种论述,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述方式:(1)“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3)“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页)我国学术界阐发了马克思这些表述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我国学术界认为,这些表述之间的关系在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提法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是劳动、实践,揭示了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6法,则揭示了人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揭示了人具有受社会制约性的方面;而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的提法则揭示了人的本质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揭示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原因。马克思的这三种提法既是他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发展的不断深化的逻辑历程,又是相辅相成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深刻地揭示。因此,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要结合上述三种提法完整地理解。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应该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能动性和受制约性的统一,是确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于是,完整的人的本质就应该同时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整体性、创造性、历史性等特点。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的阐发。我国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认识和解决人的问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要从劳动、实践发展的水平出发去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状况。第二,要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出发去了解人们的存在状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