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马概(A)卷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时间:120分钟专业年级班学号姓名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得分得分评卷人签字复核人签字得分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右边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7.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是()A.新科技革命B.生产国际化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阶级斗争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10.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利益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D.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得分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右边的括号中,多选、少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1.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13.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4.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6.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1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8.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A.商品价值的变化B.货币价值的变化C.供求关系的变化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19.垄断价格()A.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C.完全是人为定价D.违背了价值规律20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C.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D.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得分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0分)2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22.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2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4.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答: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得分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26.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两层含义:人们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没有其它的方法,这是绝对的;经实践检验所证实是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谬误则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也是绝对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实践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27.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答: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论述?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分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29.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关原理,联系实际,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意义。答:(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3)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这五句话涵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传统经营模式的改革,能够极大的发展农村生产力。(4)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的保障覆盖面以及力度,同时对农村金融体制、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这些体制的转换、创新,才能进一步提供新农村发展的动力、创造新农村发展的活力。30.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答:(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消极作用是世界经济充满不协调性、不稳定性,加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因(2)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其特征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3)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我国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这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要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应对金融危机,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