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本,合作探究:孔子把“仁”摆到怎样的位置?孔子的“仁道”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分别是什么含义?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从中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解文题孔子的“仁”,其基本精神就是“爱人”。“仁”是一种高尚的待人方式和道德境界。这个以“爱人”为基本精的“仁”,从群体方面来说是一种在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政治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个体来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乃为人之本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名家评点】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学问必须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上,“德”先于“识”。做人第一,学问第二。1.6入则孝,出则弟:动词活用为状语:“在家”、“出外”弟∶通悌,敬爱;顺从兄长亲:亲近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4.15吾道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应为“以一贯之”“一”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一种观念”贯:贯穿唯:应答之声此为“是”的意思何谓也:宾语前置应为“谓何也”夫子之道:的5.12人之加诸我:“之”为主谓间;加:强加诸:兼词“之于”6.30施:给予济:周济何如:如何诸:语气词己欲立而立人:第一是树立,站得住;第二动词使动用法“使------站得住”己欲达而达人:第一是行通,通达;第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通达”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人对事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忠恕之道“忠”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第一,孔子提出心门中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圣,其次才是仁。第二,提出了仁者的标准,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三,提出了行仁的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提出了三个问题: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5.26裘:皮衣共:共享敝:破旧,坏。一说使动“使-----破旧”“用坏”安之、信之、怀之: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新人”“使------得到关怀”10.17厩:马棚焚:烧退朝:从朝廷回来子路的志,代表了子路的个性和思想修养,侠义豪放,胸襟开阔。——重伦轻利:义颜渊的志,也代表了颜渊的个性和思想修养,道德高,涵养深。——重德重功而不夸耀:仁孔子的志,表达了孔子的个性和思想修养,敞开了“仁者爱人”的胸襟,展现了以爱天下为己任,平治天下的抱负。——教诚爱深:圣清·刘宝确说: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此章明孔子重人贱畜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此章记述孔子参加丧礼时的哀痛之心。我国古代对于丧礼是非常重视的,它直接体现了孝道,所以制度的规定也非常严密。孔子参加丧礼,与人同哀,心存哀痛侧隐之心,难过得吃不下饭,这是一种礼的表现。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语后置应为“于有丧者之侧食”未尝:不曾饱:吃饱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此章记孔子以自己言行为榜样,表达接待残疾人的应有礼貌。15.42固:本来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此为辅助、帮助、协助观圣人与师言,辞语从容,诚意恳至,真使人感慕于数千载之上。常人见贵人则知敬,见敌者则敬稍衰,于下人则慢之而已。圣人于上下人已之间,皆一诚敬之心。——明薛暄《读书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本章叙述孔子以诚敬的心情对待三种人。9.10瞽:ɡǔ瞎眼虽:即使作:起来、起身趋:快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怎样对待这三种人?齐衰者冕衣裳者瞽者--------------哀--------------尊--------------矜孔子对有丧服者,表示同情、哀切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圣人之心,哀有丧,尊有爵,矜不成人,其作与趋,盖不期然而然者。”——宋范氏《论语集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本章记孔子具有仁人之心。一、用渔竿钓鱼而不用带有很多钩子的大绳获取,用带有生丝的箭去射鸟,而不用罗网去捕获,有不贪求、不多杀生的意思。二、在射鸟的时候,不射杀正在鸟巢中的鸟,因为白天鸟在巢中,一般是正在孵卵或者哺育幼雏,大鸟被射死则幼雏也难以存活,其中有怜惜生命的含义。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本章孔子从大节着眼,肯定管仲的功业,认为他具有仁德,是位仁人。7.27宿:动词用为名词是“归巢歇宿的鸟儿”的意思14.17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微:无被:通披衽:衣襟匹夫:⑴一个人⑵平民渎:﹙dú﹚小水沟,小水渠一、子贡认为管仲非仁的理由。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本应为君王自杀殉节,以死尽忠,也就是“为君而死”,这样才符合道义,符合仁德。二、孔子认为管仲为仁的理由。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提倡殉道,而不提倡殉君。管仲不为君死,而能援救天下更多的人,相对于抛弃天下众人而死于君王一人来说,更接近道义、仁德。一、何谓仁?“忠者,厚也;厚人,仁矣。”【王充】“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董仲舒】“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仁就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论语】“仁也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小结: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认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施比受有福。”【基督教】“广种福田。”【佛教】二、爱何人?【孔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民以惠,惠则足以使人。”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无差别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近代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众生平等。自由、平等、博爱:以人为中心。生命价值的三种取向:1、否认生命具有任何意义。2、生命意义只存在于彼岸世界。3、生命意义存在于过去、未来及现在。三、为何爱?“当下即永恒”,生命的终极目的是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完美体现。四、如何实践仁?仁的三个层次:1、人之性2、人之道3、人之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自觉★仁即本性,只因人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动,所以难以见仁,只要反观内心,就可见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流于形式,就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实践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行善避恶,只在愿不愿意,而不在能不能够。②真诚③行动1、人之性:向善“忠恕,违道不远。”(道的外延可包括忠恕,内涵应是仁。)释迦牟尼对初学者如是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戒,守戒;菩提,觉悟。)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心为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2、人之道:践仁实践仁的方法:圣是仁的最高境界,仁是圣之始,圣是仁之成。3、人之成:仁者→圣人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探讨管仲是仁者吗?为什么?否定:管仲未能杀身成仁肯定:尊王攘夷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护统一,开创和平。②制止夷族入侵,保卫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肯定大节大信,忽略小义小信。“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曾国藩】,这是仁的蕴藉与内敛;“当仁而不让”【论语】,这是仁的锋锐与张扬;仁,在我国古典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更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富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命题。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补充: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孔子的仁爱观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说:“子路、子贡所疑,徒见其小,而孔子之言,实树万世之大教,非为管仲一人辩白也。盖子贡专以管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故不同。”孔子的仁爱观“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包括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道理论。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推广到天地万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孔子的仁爱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它以身体力行为基本。实践仁爱的途径、做法是“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