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摘要]新闻文化的表现形态,取决于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主体的新闻价值观念体系。新闻文化主体——传者和受者对某些价值的特别看重或追求,构成了新闻文化表现形式的主要特征。现实的新闻选择过程,实质上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结合。从国际传媒业的宏观发展态势看,传媒高度成熟的市市场化和产业化,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软化新闻、非新闻倾向。[关键词]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硬化;软化[中图分类号]210[文献标识码]美国人类社会学家吉尔兹曾经十分形象地将文化比作人类为自己编织的一张网,网的概念说明文化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一种产物——人的创造物,也是一个过程——网罗天下的过程。①新闻文化亦作为一张网,规范着新闻传播的内容与方式,规范着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的行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新闻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有其个性化的一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新闻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可能趋同,因为新闻文化的内在逻辑都不可改变。由于人类新闻实践的广泛性,使新闻文化构成一种文化环境和氛围,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新闻文化赖以映射社会生活的表现形态,取决于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主体的新闻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新闻价值的客观存在,美国新闻学者麦道格尔指出撇开政策考虑作为新闻评判的决定因素不谈,所有的报纸和其他传播媒介无论有何差异,它们在每天从千百万发生的事件中做出选择时,都有确定潜在新闻价值的大体一致的标准。②所谓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确定什么是新闻、如何剪裁新闻乃至如何报道新闻事件的基本准则。③德国学者迈克尔·昆齐克言简意赅地说新闻价值就是选择新闻的标准。④在新闻实践中,不同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选择、判断新闻的重要依据。新闻文化主体——传者和受者对某些价值的特别看重或追求,将会导致某种类型或内容的新闻反复出现,并构成了新闻文化表现形式的主要特征。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中国记者职业意识的调查1997年和美国学者戴维··威沃尔与·克里夫兰·沃尔特对美国记者职业功能角色的调查比较,发现在新闻价值诸要素中,中美两国新闻工作者对何者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这个问题的判断相去甚远。中国新闻记者判断新闻价值最主要的标准是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中国记者既注重报道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注重报道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新闻。而美国新闻记者最推崇的新闻价值是接近性。他们认为最佳作品主要是人类共同感兴趣的故事及社会新闻,如关于州政府、地方政府的新闻、犯罪新闻、体育新闻、名人报道、事故与灾难新闻等。简而言之,中国新闻记者新闻价值标准的首选是重大性,美国新闻记者新闻价值标准的首选是接近性。⑤在中美新闻文化的表现形态上,就不免表现出传媒内容上的明显差异中国新闻突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批评揭露性报道等硬新闻,美国有国际新闻减少、传媒趋向本土化、软新闻大量增加的发展态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1996年11月一1997年1月在北京进行了一项北京居民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的大型抽样调查。调查显示,现阶段北京人最想从报纸上获知的热点新闻的前五位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热点问题讨论、本地新闻、批评揭露性的报道。⑥1996年在美国的首府华盛顿,《华盛顿邮报》对读者阅报情况作的一项调查表明,63%的读者对当地的地区新闻感兴趣,46%的读者对美国国内新闻感兴趣,只有18%的读者对国际新闻感兴趣。⑦相比可见,中美受众对于本国传媒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判断的明显差异。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能动性选择的活动,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客观上对媒介报道内容有着一定的影响。⑧中美受众在心理需求上对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各有侧重,正是中美新闻文化中传媒内容硬化与软化的内在动力。西方新闻学认为,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写法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⑨就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中国新闻工作者报道领域的调查结果来看,在中国新闻工作者队伍中,除32%的人在报道领域方面没有明确的划分外,集中着最多新闻工作者的报道领域是经济新闻报道,占19%;位居第二的报道领域是文化教育新闻,占15%。这反映出中国传媒内容结构上硬新闻居主流地位的特点。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在2000年的评奖标准和要求中,特别对于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做出说明系列报道是指围绕着已经发生的重大新闻或重大主题所进行的多侧面、多层次报道;连续报道是指围绕着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所进行的‘追踪式’的报道。作品要求新闻性强,题材重大,有深度,反响强烈,体现时代精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⑩由此可见,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首先在于作品题材的重大性,尤其强调政治层面上的重大意义。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对于中国传媒来说,重大报道的认定与分类,往往是根据现实的政治形势与经济任务提出来的。一般包括对领导人的重大政治活动、‘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报道;包括成就报道、改革报道等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牵涉面广的特殊报道部类;包括一些重大战役性报道,如战事报道、典型报道等。⑾重大报道是中国新闻界每年必须投入重兵完成的主要任务,它构成了中国传媒新闻报道的骨架,是新闻报道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于是,内在的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外在的奖励机制,使得中国传媒在内容结构上选择了日趋硬化之路。而美国报纸、电台、电视台中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也越来越多,严肃新闻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正如中国新闻学者李良荣在评析美国新闻传媒潮流时所指出的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装备,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⑿一些美国新闻批评家抱怨说‘真正的’新闻被‘非新闻’或者‘软新闻’排挤出去。然而,看来这些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报道将保持着或增加了它们的新的声誉。它们拥有新闻的最重要的素质——那就是影响力。⒀就新闻本身而言,生活方式的报道不是新闻,这些非新闻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报纸的销售。它们告诉人们他人是怎样生活、自己该怎样生活,告诉人们怎么办。它们贴近生活、贴近普通民众,在受众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上有很大的接近性。因此,虽然报道内容既没有冲突,也没有奇闻;既没有明显的时效性,也没有突出的显著性,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社会的欢迎。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指出,人们向媒体投入时间、精力,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或需要。那么媒体能够给予人们的是什么呢?或者是心灵的安慰,或者是生活的便利,甚至还有消磨时间的作用。论文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来自对于美国商业广播电台、电视台来说,它们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娱乐性工具,新闻节目只占每天电视播映时间的十分之一。一些美国电视业人士认为,电视从娱乐性行业那里继承的东西远比从新闻业那里得到的多,就形式而言,诸如故事影片、戏剧纪录片、电视连续剧、体育节目等等大量充斥其中;⒁就报道内容而言,各种犯罪新闻、两性纠葛,特别是明星逸闻、名人隐私强力挤压严肃新闻。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一度盛行新闻故事,在写作中尽量以文学故事的笔法描述新闻事实,在报道手法上借鉴各种文学手法,强调运用场景描写、细节、对话、内心独白等。如的《没有公开的故事》和的《没有结果的秘闻》,着力挖掘联邦调查局二三十年前的内部阴谋、犯罪、流血事件的秘闻,以真实新闻加之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此类杂志性新闻节目的共同模式是新闻事实十合理想象。类似的新闻报道在报道手法上继承了新新闻主义,使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美国传媒报道内容软化倾向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新闻的大幅度减少。美国大多数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感兴趣程度不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媒体和受众。这种趋势也愈演愈烈。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199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报纸的新闻报道中,只有2%为国际新闻,相比1983年的10%有大幅下降。从1985年到1995年,《时代》周刊全年报道国际新闻的篇幅从24%下降到14%;同期,《新闻周刊》从22%下降到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22%下降到14%。《时代》周刊1989年的驻外记者为33个,2001年已经减少到24个。新闻部的海外记者站也由1986年的17个减少到2001年的7个。致力于全天从2001年起,为了与竞争对手一较高低,也逐步转向具有娱乐性和刺激性的新闻访谈节目,同时增加软新闻的成分。⒂美国传媒业对国际新闻的普遍态度是,除非发生涉及美国政府或武装部队直接介入的事件,国际新闻已很难挤上头版或头条位置。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新闻编辑左克曼观察,在报亭最卖不出去的,就是以国际新闻或国际人物为题的新闻杂志。正因为这样,编辑在选择国际新闻时,第一个要问的问题便是这与美国有什么关系?⒃正如《纽约时报》编辑麦克斯·弗兰克尔所描绘的美国人忘记了在美国疆土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三大电视网全都吃错药般地将镜头对准美国国内的各种传闻和戏剧性事件。⒄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选择标准,来自于定期的、准确的、源源不断的受众调查数据,由这些客观的数据来定位媒介向受众提供什么新闻和以什么方式提供新闻。这种建立在市场调查基础上的新闻选择标准,使得美国传媒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生活服务性、娱乐性专版增加了,写作更加生动活泼了,可读性大大加强了,醒目标题、大幅照片,还有图表。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决定了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从传者的角度来看,调查显示,除小社区的新闻记者外,标准的美国新闻从业者都属于脱离社区的精英一族。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同周围的人相去甚远,因此,他们很难真正代表读者、听众、观众有效地选择新闻、报道新闻。通过市场力量选择新闻,可以避免新闻从业者在抉择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⒅因此,现实的新闻选择过程,实质上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新闻文化的主体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最后力量。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立足全球化时代的客观现实,从国际传媒业的宏观发展态势来看,传媒高度成熟的市场化、企业化或者说产业化,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软化新闻、非新闻倾向,比如,新闻娱乐化、新闻信息化等等。新闻与信息乃至娱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严肃的新闻开始向轻松娱乐的市场靠近。市场化运作下,传媒关注的焦点凝聚于市场份额和媒介利润,媒体守门人的意识不由得淡化又淡化。在实际操作中,大众化的新闻,软化的新闻总是比那些严肃的硬新闻,更易于成为编辑们、受众们选择的对象。注释①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第2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②[美]麦道格尔《解释性报道》,第114页,布郎出版公司,1982牛。③⑩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第129页、150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④1988.,——..148.⑤⑥见《新闻学论集》,宁文茹《中美记者职业意识的比较研究》,第18辑,第39—66页;《北京读报人素描——关于读报行为和意愿的调查报告》,第17辑,第31页。⑦,1996,’,.620,.34⑧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18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⑨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第1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⑩《第十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⑾陆小华主编《重大报道对策》,第2页,新华出版社,2000年。⑿⒄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⒀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纽《新闻写作教程》,第17—18页,圣马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