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
1诸葛亮舌战群儒2•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学习在论辩中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有理有据地辩论技巧。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了解双方辩论的中心问题•赏析诸葛亮语言风采。•体会辩论双方“辩题”“陈词”“舌战”之方法。4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戏剧作品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5二、《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它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元代评话、杂剧等资料编写而成。6《三国演义》内容简介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典型形象,对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出色的描写,积累了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7本篇选自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这一回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中颇为特殊,即诸葛亮为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奉命出使东吴劝说孙权,与东吴的主降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8三、故事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19年。•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统帅80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9故事背景(2)•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取得一些胜利,却仍面临灭顶之灾。•孙权占据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10故事背景(3)•为抵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处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早就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征得刘备同意后,随鲁肃到柴桑劝说孙权。11三、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降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抗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12四、课文分析看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理解?•诸葛亮与孙权共进行了几场辩论?•每场辩论双方各采取了怎样的辩论•技巧?131.层次划分本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东吴内部情况•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写诸葛亮说孙权联合抗曹14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东吴内部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15诸葛亮到柴桑•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16第二部分(第2段到6段)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17第一场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什么?18论辩的焦点•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19内容分析•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张昭如何“杀”呢?20张昭气势咄咄逼人•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诸葛亮你自比管仲、乐毅,称自己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这是自吹自擂。•诸葛亮将如何对付?21诸葛亮沉着应战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张昭理会了吗22张昭又使出诱问法•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诸葛亮又将如何反击23诸葛亮巧妙应对•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张昭又将如何24张昭老谋深算•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25诸葛亮巧用比喻反驳•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26诸葛亮又用例证法•诸葛亮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27诸葛亮使张昭无法招架•诸葛亮揭示了张昭的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28诸葛亮临机反击•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29第一场辩论小结•张昭是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首先是咄咄逼人发问,企图用气势压住诸葛亮:继而又使出诱问法,让诸葛亮钻入他的圈套,而不能自圆其说:尔后又用揭悖反驳法;最后落到一个“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的评价!30诸葛亮的风采面对群儒之首,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31第二场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思考: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32内容分析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33虞翻用揭悖法•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34诸葛亮先用反诘法•诸葛亮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35诸葛亮又用例证法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36第三场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37诸葛亮以敌制敌•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38诸葛亮为自己正名•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39第四场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40诸葛亮迎头痛击•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对方狼狈不堪。41第五场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42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43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44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45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46第七场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47诸葛亮将计就计•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48第三部分•写诸葛亮说孙权联合抗曹•(内容自学)49思考归纳这场辩论具有哪些特点呢50五、论辩特点(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51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52舌战也是心战•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53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5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