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9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以来,理论界有后新时期之说,内涵虽众说纷纭,但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之间巨大差异有目共睹。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确立,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卡拉OK、肯德基等世俗化标志广泛渗透于当今生活。其次,在大众传媒时代,人文主义精神正逐渐被淡化,影视画面代替文字阅读愉悦放松自身。》》》再次,90年代文学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文学非意识形态化特征得到强化;告别史诗,告别突发性和戏剧化,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消解忧患意识,关注平民悲欢的世俗化倾向。可见,90年代商业文化语境使中国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并由此开始了全方位的转型。》》》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90年代是一个文化转型的年代,是各种文学思潮孕育、萌动、嬗变、碰撞的年代。在此既可以看到80年代以来许多文学思潮的延续与新变,又可以看到各种新思潮的涌动与勃发。90年代诸多文学思潮中影响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当推后现代主义思潮。它是继现代主义之后最先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艺术潮流。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从90年代中国文学实践来看,决定后现代特征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的观念变化二是存在主义思潮三是解构主义思维一是“人”的观念变化新时期之初:重构大写的“人”先锋小说之后:神圣性解构、主体破碎、放大生物性本能等。二是存在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萨特反映了西方现代人普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三是解构主义思维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是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分支。它属于80年代一种小说思潮,对应于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多元而混乱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新潮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新写实主义思潮它也被称为新状态文学思潮,由新生代作家在90年代崛起而引发的文学潮流。其一,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一是欲望化形态;一是私人化形态。其二,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表现出穿越生存表象而直抵生存本真的愿望,对人类生存的关怀总是透发出一种浓重的哲学意味。新生代文学思潮美国学者斯蒂芬·葛林伯雷(或译格林布拉特)于1982年最先提出。它以解构方式在历史废墟上进行历史化重建,历史观带有后现代意味。它不仅给中国理论界带来了一次强烈地震,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种创作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80年代精英文化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合谋中,并在后者某种程度的鼓励下,走过了一段短暂而又辉煌、凌厉而又浮躁的历程。大众文化思潮课间休息HAVEABREAK第三节人文精神讨论与文化思潮90年代的文学思潮中,人文精神的讨论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它和各种文化思潮一起深刻反映市场社会的转型对文学观念、人文传统和价值选择上的巨大冲击。市场经济建立,人们思想文化也处在深层转型中,有关人文精神话题浮出水面。1993年初,王蒙在《读书》上发表《躲避崇高》。1993年6月,王晓明等在《上海文学》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讨论没有深入,一方面有关人文精神概念阐释歧义颇多。另一方面双方对人文精神在转型期的复杂性、悖论性认识不足。人文精神讨论90年代提出,与世俗化语境和社会心理有关,与知识分子对商业主义、极端功利化、拜金主义、理想放逐等道德焦虑有关。代表人物:张承志、张炜。张承志《心灵史》、《清洁的精神》、《金牧场》、《无援的思想》、张炜《柏慧》、《家族》、《忧愤的归途》道德理想主义阐扬中华本土文化思想,又被激进派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本质上不同于政治新权威主义或新左派。它是对一直占据中国近现代文化主导地位的激进主义文化思潮的质疑、反思和清理。本土文化论第四节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女性主义是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在西方,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侧重点分别在权力和性别上。反映了西方妇女争取解放的先后不同的两个时期。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实质上起到了联合女性写作的纽带作用,对促进女性写作的繁荣具有一定历史意义。课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