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12一、概述generalization二、基本原理basictheory三、原子荧光光度计atomicfluorescencespectrometry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y,AASatomicfluorescencespectrometry,AFE17:18:12一、概述原子在辐射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来定量分析的方法;1964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属发射光谱但所用仪器与原子吸收仪器相近;1.特点(1)检出限低、灵敏度高Cd:10-12g·cm-3;Zn:10-11g·cm-3;20种元素优于AAS(2)谱线简单、干扰小(3)线性范围宽(可达3~5个数量级)(4)易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产生的荧光向各个方向发射)2.缺点存在荧光淬灭效应、散射光干扰等问题;17:18:12二、基本原理1.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过程过程: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特点:(1)属光致发光;二次发光;(2)激发光源停止后,荧光立即消失;(3)发射的荧光强度与照射的光强有关;(4)不同元素的荧光波长不同;(5)浓度很低时,强度与蒸气中该元素的密度成正比,定量依据(适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17:18:122.原子荧光的产生类型三种类型: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1)共振荧光共振荧光: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被激发后,激发态原子再发射出与共振线波长相同的荧光;见图A、C;热共振荧光:若原子受热激发处于压稳态,再吸收辐射进一步激发,然后再发射出相同波长的共振荧光;见图B、D;17:18:12(2)非共振荧光当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分为: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anti-Stokes荧光三种;直跃线荧光(Stokes荧光):跃回到高于基态的亚稳态时所发射的荧光;荧光波长大于激发线波长(荧光能量间隔小于激发线能量间隔);abcd17:18:12直跃线荧光(Stokes荧光)Pb原子:吸收线283.13nm;荧光线407.78nm;同时存在两种形式:铊原子:吸收线337.6nm;共振荧光线337.6nm;直跃线荧光535.0nm;abcd17:18:12阶跃线荧光:光照激发,非辐射方式释放部分能量后,再发射荧光返回基态;荧光波长小于激发线波长(荧光能量间隔大于激发线能量间隔);非辐射方式释放能量:碰撞,放热;光照激发,再热激发,返至高于基态的能级,发射荧光,图(c)B、D;Cr原子:吸收线359.35nm;再热激发,荧光发射线357.87nm,图(c)B、Dabcd17:18:12anti-Stokes荧光:荧光波长小于激发线波长;先热激发再光照激发(或反之),再发射荧光直接返回基态;图(d);铟原子:先热激发,再吸收光跃迁451.13nm;发射荧光410.18nm,图(d)A、C;abcd17:18:12(3)敏化荧光受光激发的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发射荧光;火焰原子化中观察不到敏化荧光;非火焰原子化中可观察到。所有类型中,共振荧光强度最大,最为有用。17:18:123.荧光猝灭与荧光量子效率荧光猝灭:受激发原子与其他原子碰撞,能量以热或其他非荧光发射方式给出,产生非荧光去激发过程,使荧光减弱或完全不发生的现象。荧光猝灭程度与原子化气氛有关,氩气气氛中荧光猝灭程度最小。如何恒量荧光猝灭程度?荧光量子效率:=f/af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a吸收的光量子数之比;荧光量子效率≈117:18:124.待测原子浓度与荧光的强度当光源强度稳定、辐射光平行、自吸可忽略,发射荧光的强度If正比于基态原子对特定频率吸收光的吸收强度Ia;If=Ia在理想情况下:cKNlKAIΦIf00I0原子化火焰单位面积接受到的光源强度;A为受光照射在检测器中观察到的有效面积;K0为峰值吸收系数;l为吸收光程;N为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17:18:12三、原子荧光光度计1.仪器类型单通道:每次分析一个元素;多通道:每次可分析多个元素;色散型:带分光系统;非色散型:采用滤光器分离分析线和邻近线;特点:光源与检测器成一定角度;17:18:12多道原子荧光仪多个空心阴极灯同时照射,可同时分析多个元素17:18:122.主要部件光源:高强度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可调频激光器;可调频激光器:高光强、窄谱线;原子化装置:与原子吸收法相同;色散系统:光栅、滤光器;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