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1820.11——1895.8)一、恩格斯的生平简介及思想转变《乌培河谷的来信》:用温和的方法在这里是得不到任何成果的,这些侏儒——连同奴颜卑膝、贵族们的横征暴敛、书报检查制度,等等。——必须用刀剑来扫除。凡是科学所拒绝的东西,不应再在生活中存在。巴门市“我每日几乎整天都在祈求真理;自从我开始怀疑以来,就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我仍然不能再信奉你们的那种信仰。……我到处探求真理,凡是有希望找到真理的影子的地方我都探索过了;但我仍不能把你们的真理承认为永恒的真理。”1839年恩格斯开始研究青年黑格尔派施特劳斯的著作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时,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成员。184l下半年至1842年上半年:《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的哲学家》揭露谢林是德国现状的辩护士,启示哲学是封建君主制的反动哲学。恩格斯表示要为确立新的、合理的和必然的事物而斗争,号召人们“勇敢地投入反对新敌人的战斗”。1842年恩格斯前往英国的曼彻斯特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一)考察英国社会,分析英国革命形势,初步表达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恩格斯深入街头,广泛接触工人群众“用和平方式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托利党是土地贵族的党,代表旧式贵族的利益。辉格党是金钱贵族的党,代表厂主、商人等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他们之间“是从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他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宪章派则从工人群众从无产者当中汲取自己的力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关于英国状况方面的著作,和马克思同时完成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不同的政党分属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集团的利益。(二)研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探讨社会发展规律。法、英、德三国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共产主义学说:法国是通过社会政治运动;英国是通过经济运动;而德国是通过哲学运动。“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来改变社会结构的那种急剧的革命,现在已经是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了”。“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三)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完成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通过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提出了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他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伪善、矛盾和不道德的”,是发财致富的科学。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垄断、竞争和经济危机,以及劳动人民的贫困、精神上道德上的堕落等等,都是私有制造成的。《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指出,卡莱尔的建议是反动的乌托邦,因为宗教按其本性只能加重资本主义的罪恶,英国社会的腐败、空虚、无灵魂都是由于宗教本身产生的。而且创立新宗教也是不可能的,任何宗教都不免要归于消灭,因为“神不过是由于人在自己不发达的意识的混乱材料中的反映而创造出的。”、“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思格斯还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泛神论的宗教观“只有彻底克服一切宗教观念,坚决地诚心地回到自己本身,而不是回到‘神’那里去,才能重新获得自己的人性、自己的本质。”批判了卡莱尔把群众当绵羊的英雄史观“天才的真正社会使命并不是用暴力去统治别人,而是去唤醒别人,带动别人。”第二国际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马克思逝世以后:晚年恩格斯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反杜林论》一,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二,结构和特点三,简要评述一,写作背景和出版情况《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它是适应当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德国党内斗争的需要而写的。巴黎公社运动拉萨尔派:推行拉萨尔主义路线,由拉萨尔分子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爱森纳赫派: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由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拉萨尔爱森纳赫杜林的思想体系:在哲学观点上,用唯心主义先验主义方法建立一个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坚持形而上学在经济学上,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理论上,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了维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和统一,捍卫马克思主义,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和直接参加下,写出了这部光辉著作.序言(三版)引论和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编组成。二、结构和风格特点三版序言:莱比锡、苏黎世、斯图加特三次出版所写的序言。第一个序言主要说明了《反杜林论》写作的原因、写作的方式和写作的科学态度;第二个序言主要说明《反杜林论》的广泛传播和再版原因,修改和增补情况以及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第三个序言主要说明增补和删节第二编第十章的理由。引言包括两章:第一章“概论”,概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章“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揭露杜林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狂妄自大的“江湖骗子“的嘴脸.全书特点:《反杜林论》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反杜林论》贯穿着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反杜林论》是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反杜林论》比较集中地从哲学上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三、主要内容(一)序言1、第一版序言写《反杜林论》的背景、目的(第l段至第2段)迎接杜林的突然挑战。恩格斯的德国友人李卜克内西的请求。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对杜林理论的危害性不了解。用真正的革命理论武装党《反杜林论》的大量发行,需要出版新版本的原因《反杜林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反杜林论》未做修改的理由2、第二版序言3、第三版序言即对马克思写的《批判史论述》所作的重要增补。(二)引论一、概论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1段至第6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这一理论,“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及其理论的阐述首先,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社会政治学说的特点和历史局限性。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其次,空想社会主义是尚未成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产生的尚未成熟的理论的表现。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闵采尔派:此派用宗教形式鼓动群众,要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平等派:也称“掘地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极左派的代表。宣扬原始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企图通过集体开垦公有土地来实现这种思想。巴贝夫:号召以社会法制为手段建立财产平等和消灭社会上贫富之分的现象,建立“普遍幸福”的制度。巴贝夫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乌托邦阶段:16世纪、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者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平均共产主义阶段: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者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者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托马斯·莫尔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创立第一个阶段: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第1—2自然段)“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亚里士多德赫拉克里特看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呀第二个阶段: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第3自然段)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第三个阶段:唯物辩证法(第4—8自然段)“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星云假说康德的“星云假说”——费希特、谢林的哲学——黑格尔体系费希特黑格尔“一旦了解了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的完全荒谬,这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导致了18世纪的纯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①.论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变革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第15段至第20段)思格斯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和阶级斗争任何时候都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的矛盾运动。②.剩余价值学说“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为这种劳动力付出的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这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恩格斯二、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一)杜林的自我吹嘘(第1段至第8段)(二)杜林对别人的态度(第9段至第18段)在政治领域,“具有伟大风格的历史记述”在经济学中,“创造性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学说中,制定了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义规划。莱布尼茨“缺乏任何优良操守”,是一切哲学的侍臣达尔文的学说“只是一种与人性对抗的兽性”费希特、谢林是“既轻率又无聊的蠢话”黑格尔的哲学是“热昏的胡话”“在杜林先生那里,他的先驱者的一无是处,正像他自己的没有谬误一样,是肯定无疑的,如果一切确实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得在这位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天才面前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第一编哲学第一部分(第三、四章):对杜林哲学体系的总批判。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围绕物质存在的形式问题,在时空观、运动观、生物进化等问题上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三部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是批判杜林在“道德和法”方面的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道德观、平等观及自由和必然的辩证法。第四部分(第十二、十三章):主要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歪曲和攻击,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结论部分(第十四章):对哲学编的概括,揭露杜林是地地道道的江湖骗子。第一章分类。先验主义一、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述思维是对外部世界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第l一10自然段)杜林把哲学对象分成了三类,即一般原则、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他按照“原则走在前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跟在后面”的“逻辑次序”,把自己的哲学体系分成了世界模式论、自然哲学和人的学说三个部分。原则同各种各样的知识的关系如同化学元素同化合物的关系一样.首先,恩格斯阐明了原则和外部世界何者是认识的出发点问题“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其次,恩格斯说明了原则和外部世界谁先谁后的问题“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最后,恩格斯论述了原则和外部世界谁适应谁,谁检验谁的问题“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关于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明确的规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路线.为我们正确认识